<p class="ql-block"><b><i> 2025年 7月17日中午,我们三线工厂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部分同学相聚在了一起。</i></b></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时隔两年后的又一次相聚,实属不易。</i></b></p><p class="ql-block"><b><i> 远在深圳的同学回来了;</i></b></p><p class="ql-block"><b><i> 远在武汉的同学回来了;</i></b></p><p class="ql-block"><b><i> 省内沈阳的同学回来了;</i></b></p><p class="ql-block"><b><i> 省内大连的同学回来了。</i></b></p> <p class="ql-block"><b><i> 我们出生在六十年代初,属鼠的同学居多,今年已经 66岁啦。</i></b></p><p class="ql-block"><b><i>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相继离开省城沈阳,举家来到了偏僻的辽西山区。</i></b></p><p class="ql-block"><b><i> 那时,我们还不到 10岁,刚刚上小学二年级。</i></b></p> <p class="ql-block"><b><i> 三线工厂是我们国家从1964年开始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备战打仗”。如今看来,客观上却起到了调整经济布局的作用。</i></b></p><p class="ql-block"><b><i> 三线工厂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就是说,每个三线工厂都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从职工医院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工厂上班、到退休,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闭环的圈子里。</i></b></p><p class="ql-block"><b><i>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下岗、变老的。</i></b></p> <p class="ql-block"><b><i> 我们是这个工厂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同学。</i></b></p><p class="ql-block"><b><i> 我们班组建于1969年末,是二年级三班,那个年代的厂矿子弟学校大都是九年一贯制。所以,从那一刻开始,我们这些三线工厂的子弟,便在同一个教室里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学习生涯。</i></b></p><p class="ql-block"><b><i> 冬去春来,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嬉笑打骂,结下了深厚友谊,可谓情深意浓!</i></b></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我们的班长“年轻的心”。她的父亲是我们这个工厂的一个笔杆子,从工人干起,历任厂办秘书、厂办主任、工会主席、副厂长、厂长等职。</i></b></p><p class="ql-block"><b><i> “年轻的心”,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是我们这个班的班长,直到九年毕业。一九七八年,中学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下乡知青。后来,招工进到了我们父辈们奋斗了一生的工厂,先后当过工人、会计、分厂财务科长。如今退休,仍守护在我们两代三线人生活过的那片热土上,游泳、打麻将是她的两大嗜好。</i></b></p> <p class="ql-block"><b><i> 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最大的特点是,活了六十多岁,如今能叫出他大号的人寥寥无几,他的小名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孩儿。老一辈人叫他二孩儿,同辈人叫他二孩儿,晚辈人还叫他二孩儿。</i></b></p><p class="ql-block"><b><i> 他本人对此却似乎并不满足,常常自誉自己是“龙城区小白小儿”、“小背篓 ”。</i></b></p><p class="ql-block"><b><i> 他的父亲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关东。顾名思义,是随祖辈闯关东来到东北的。“二孩儿”的父亲曾作为“工宣队”成员进驻我们子弟学校,老人家不苟言笑,表情严肃,那时,我们这些小学生都很怕他。</i></b></p><p class="ql-block"><b><i> “二孩儿”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走进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复员后,他回到了我们这个三线工厂,先后在生产车间、销售处工作。如今,他远离家乡,在大武汉与儿孙一起生活,尽享天伦之乐。</i></b></p> <p class="ql-block"><b><i> 阿军虽是我们这些同学中的大姐大,却生就一副娇小身材。</i></b></p><p class="ql-block"><b><i> 阿军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她母亲的遗传基因。她母亲纤细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心灵手巧,相夫教子,天生大家闺秀的模样。</i></b></p><p class="ql-block"><b><i> 阿军聪明,学习好,一直是我们班的尖子生。中学毕业后,她便进厂工作,瘦小的身材扛下了繁重的工作。在生产车间,阿军是一名先进工作者;在工厂幼儿园,阿军是一名优秀的幼教老师。</i></b></p><p class="ql-block"><b><i> 如今,阿军在深圳与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一起生活,也许是命中注定吧,她娇小的身材,更适合岭南山水。</i></b></p> <p class="ql-block"><b><i> 他自诩为“好男人”。他不属于我们这个三线工厂的子弟;但是,他的的确确是三线建设的第二代。</i></b></p><p class="ql-block"><b><i> 我们这个三线工厂有一条铁路专用线,国家为此专门在我们这个工厂附近修建了一个火车站,叫“朝阳西”站。“好男人”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铁路工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好男人”的父亲便携全家告别辽西重镇锦州,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沟,参与“朝阳西”站的建设,后来成为了“朝阳西”站的一名调度。所以,准确的说,“好男人”的父亲也是一名三线建设者,“好男人”也是三线工厂第二代。</i></b></p><p class="ql-block"><b><i> “好男人”自那时起便成为了我们这个班的一员,和我们融为了一体。</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亚文”,是我们班的淑女。在我们大家的记忆里,不曾有她与谁争过什么、抢过什么。</i></b></p><p class="ql-block"><b><i> 亚文的父亲是工厂的一名质量检查员。老人家工作一向严格、认真 ,不徇私情,严把产品质量关;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半成品、成品,要经过他老人家的严查细筛。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一代三线建设者,才成就了我们这个工厂,连续数年夺得 “质量月”产品外观合格率全国第一名。</i></b></p><p class="ql-block"><b><i> 亚文和大多数同学的人生轨迹一样,中学毕业后,下乡、进厂、结婚、生子。如今,她与儿孙们一起生活在这个结缘一生的辽西五线小城市中,过着幸福、恬静、与世无争的生活。</i></b></p><p class="ql-block"><b><i> 如今,与家人或朋友旅旅游、喝点小酒,是她的兴趣爱好。</i></b></p> <p class="ql-block"><b><i> 他叫“老四”,顾名思义,在家中排行老四。</i></b></p><p class="ql-block"><b><i> 在大家的心目中,老四的父亲是一名诚实厚道、老实巴交的老工人,始终在工厂供应部门的仓库工作。仓库是一个工厂的要害部门,非诚实可靠之人是进不到这里的。老四的父亲正是凭借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在这个工厂要害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老人家兢兢业业、与世无争,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优秀的品质,换来了祥和人生,老人家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了长达 93年的平凡一生。</i></b></p><p class="ql-block"><b><i> 老四似乎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优秀基因,他从小好斗、顽劣,不向任何人低头。为人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是个狠人!</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大侠”,名如其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女侠客。</i></b></p><p class="ql-block"><b><i> 大侠的母亲性格泼辣豪爽,是老一辈三线人中的女强人。持家,她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吃亏的事不干;工作,她雷厉风行,巾帼不让须眉,从不服输。</i></b></p><p class="ql-block"><b><i> 大侠继承了她母亲的很多优点。在我们同学中,她是男孩性,好玩,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是个说打就闹的主儿。运动会上,她是我们班的健将,多少年来,为我们三班赢得了无数荣誉。</i></b></p><p class="ql-block"><b><i> 如今,大侠为了照顾外孙,常年奔波于沈阳和朝阳两地,乐此不疲!</i></b></p> <p class="ql-block"><b><i> 我在我们工厂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里是年龄比较小的一个,但是,论个头我却是比较高的一个。</i></b></p><p class="ql-block"><b><i> 我的母亲是这个工厂最老的工人,她老人家 14岁就来到这个工厂工作,那还是解放前。那时,这个工厂是国民党的一个军工厂,生产军用胶鞋。1948年,沈阳解放后,这个工厂成为了解放军的军工厂,为人民军队生产军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个工厂作为后勤第一线,承担起了为志愿军生产军鞋的光荣使命。我的母亲就这样在这个工厂工作了一生,直到1983年光荣退休。</i></b></p><p class="ql-block"><b><i> 我继承了母亲的事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这个工厂,在这个工厂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 2002年底,工厂改制、职工下岗,我才离开这个让我魂牵梦绕地方。</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娥”,是我们班的大美女。</i></b></p><p class="ql-block"><b><i> 娥的父亲是我们这个三线工厂鼎鼎大名的八级大工匠。在那个崇尚英雄、崇尚技能的年代,八级钳工令人仰慕。我们这个工厂是国有大一型企业,有近万名职工,但是,八级钳工屈指可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国工匠”。在娥父亲的手里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造不出来的工器具。在建设三线新工厂的峥嵘岁月,在创大庆式企业的波澜征程,娥的父亲默默奉献、尽显才华。</i></b></p><p class="ql-block"><b><i> 娥中学毕业后同样来到了父辈们奋斗一生的工厂,在生产车间、在后勤部门,娥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始终是一名优秀的职工。即使在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后,娥也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在商海拼搏,赢得了人生。</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鼠哥”,她是我们班的骑女。</i></b></p><p class="ql-block"><b><i> 鼠哥的母亲也是这个工厂最老的一批老职工。她母亲为人善良忠厚,待人热情,工作尽职尽责。在我的记忆里,鼠哥的母亲对我们这些晚辈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对同事则总是隐忍谦让。鼠哥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关系很好,曾经在一个部门工作过。我记得我的母亲曾和我聊起过鼠哥的母亲,我的母亲对她的这位好友充满着尊重。</i></b></p><p class="ql-block"><b><i> 其实,这就是我们三线工厂的一个特点——父一辈子一辈。</i></b></p><p class="ql-block"><b><i> 鼠哥中学毕业后也进到我们父辈的工厂工作,一生艰辛,一世豁达,看淡人生。如今,她为了女儿和刚刚一岁多的小外孙,也不断往返于沈阳和朝阳之间,看始享受天伦之乐。</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英子”,她虽然不是我们三线工厂的子弟,但也是友邻工厂的子女,她的家和我们很多职工家属同住一个“工人村”。 </i></b></p><p class="ql-block"><b><i> 英子也是小学二年级便来到我们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的,和“好男人”一样,她也很早、很早便和我们融为了一体。</i></b></p><p class="ql-block"><b><i> 英子中学毕业后进入到了一个纺织行业工厂工作,成为了纺织战线的一名优秀女工。</i></b></p> <p class="ql-block"><b><i> 他叫“蓝天”。蓝天是中学时转学来到我们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的。</i></b></p><p class="ql-block"><b><i> 蓝天的父亲是临近一个国有矿山的干部,是共和国能源战线的一名优秀管理人才。</i></b></p><p class="ql-block"><b><i> 中学毕业后,蓝天进入到一个企业工作,进入新世纪,企业改制后,蓝天勇立潮头,在商海拼搏,打出了一片新天地。</i></b></p> <p class="ql-block"><b><i> 她叫“香茗”。香茗和蓝天一样,也是读中学时转学来到我们子弟学校七八届三班的。</i></b></p><p class="ql-block"><b><i> 香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她是我们班级群里最真诚、最勤勉的一个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会为我们同学送上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每天清晨起了,只要手机一响,那便是香茗给同学送上的祝福:同学们,早上好!</i></b></p><p class="ql-block"><b><i> 在这里,我想引用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送给香茗: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i></b></p><p class="ql-block"><b><i> 愿香茗一生开心快乐!</i></b></p> 四位家住工人村的同学 <p class="ql-block"><b><i> 阿军和大侠</i></b></p> <p class="ql-block"><b><i> 亚文、英子、娥</i></b></p> <p class="ql-block"><b><i> 班长和香茗</i></b></p> <p class="ql-block"><b><i> 大侠、娥、阿军</i></b></p> <p class="ql-block"><b><i> 娥和英子</i></b></p> <p class="ql-block"><b><i> 香茗和英子</i></b></p> <p class="ql-block"><b><i> 亚文和娥</i></b></p> <p class="ql-block"><b><i> 班长、亚文、娥和阿军</i></b></p> <p class="ql-block"><b><i> 英子和大侠</i></b></p> <p class="ql-block"><b><i> 班长和大侠</i></b></p> <p class="ql-block"><b><i> 娥姐和二孩儿</i></b></p> <p class="ql-block"><b><i> 老四和蓝天</i></b></p> <p class="ql-block"><b><i> 蓝天和二孩儿</i></b></p> <p class="ql-block"><b><i> 像俄罗斯套娃</i></b></p> <p class="ql-block"><b><i> 喝嗨啦</i></b></p> <p class="ql-block"><b><i>估计上学时老四欺负过这两个女生</i></b></p> <p class="ql-block"><b><i> 好男人和蓝天</i></b></p> <p class="ql-block"><b><i> 窃窃私语</i></b></p> <p class="ql-block"><b><i> 鼠哥和英子</i></b></p> <p class="ql-block"><b><i> 亚文和班长</i></b></p> <p class="ql-block"><b><i> 班长和老四</i></b></p> <p class="ql-block"><b><i> 像是来收保护费的</i></b></p> <p class="ql-block"><b><i> 唠不完的体己话儿</i></b></p> <p class="ql-block"><b><i> 老四出山</i></b></p> <p class="ql-block"><b><i>摄影、文字、编辑、制作:笑平</i></b></p><p class="ql-block"><b><i>2025年 7月 19日于朝阳天心湖</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