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6章新解 无私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黄卫芬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p><p class="ql-block">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p><p class="ql-block">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p><p class="ql-block">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p><p class="ql-block">【解读】 </p><p class="ql-block">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根源在于大海是江河湖泊的起点,也是终点。圣人之 </p><p class="ql-block">所以能够指导百姓,在于圣人始终在百姓之中,知道百姓的希望与理想。因此, </p><p class="ql-block">圣人在上领导人民,人民不会感觉到负担,圣人在前领导百姓,会把自身利益置 </p><p class="ql-block">于百姓利益之后。圣人在上,百姓没有负担,圣人在前而百姓没有受害。因此, </p><p class="ql-block">人民发自内心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到厌烦。正是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 </p><p class="ql-block">相争。 </p><p class="ql-block">精神追求的自私相对物质追求是无私。无私则无敌,无敌则无害!为何各种 </p><p class="ql-block">争端无休无止?我们传统的教育要么走入了极端的误区,认为无私是一种崇高的 </p><p class="ql-block">美德。美德在教化与赞美声中之下,可能动力十足。但面对鄙视和嘲笑呢?你会 </p><p class="ql-block">帮助准备“吃掉”你的群体吗?你会帮助发自内心鄙视你的群体吗?你会真的不 </p><p class="ql-block">在乎专家、学者和大众的眼光吗?你会忍受大众对你赤子之心的视而不见吗?凡 </p><p class="ql-block">此种种,都有可能冲垮教化的心理防线,一旦心理防线被突破,无私的精神追 </p><p class="ql-block">求者往往会变成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因此,无私是美德,会让无私很容易失去追 </p><p class="ql-block">求与理想,唯有圣人才能矢志不渝。但世上有几个圣人?所以,要让无私成为普 </p><p class="ql-block">遍,需要在科学之上,让精神追求者发现精神追求本身是为自己大脑中的发现变 </p><p class="ql-block">成理论、技术、科学、工具和方法,天长地久的为人类服务,在为人类服务的过 </p><p class="ql-block">程中,延续自己的生命。精神追求者,在传统意义上是无私,在科学意义上,则 </p><p class="ql-block">是更大的存在,或者说自私。只有自己找到无私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才会矢 </p><p class="ql-block">志不渝,才会遵守自然的惯性定律。真正遵循惯性定律,自己的才能才会被推至 </p><p class="ql-block">极限,最终化腐朽为神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