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溪池俗称太子池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高山镇竹川村,由太溪池、少溪池、泳清池三注清泉组成。</p><p class="ql-block"> 三池冬季热气腾腾,夏季清冽无比,泉水东方有大片竹林,始于周朝,盛于明代。明代名士许登名最爱翠竹,集中移植建园,逐渐经营发展,面积达300余亩。人们把这两大景观结合起来,为之“竹林活水”,曾为乾隆御笔“竹林活水”刻碑留存。竹林活水由太溪、少溪、泳清三泉组成,这便是竹川村原名三窟村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里将有太子显世。此机关被南蛮识破,南蛮就想把风水往南赶,可怎么也赶不动。气急之下仗剑向地下刺之,伤了风水,断了龙脉,涌出一股清泉,向外四溢,淹死了强盗,故此,取名太子池。</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汜水县志载“太溪泉,在县东南十五里竹园川之西,其泉涌出东流,虽久旱不涸。民作园畦及植果,引以灌溉,甚有利益。下流入汜、达于黄河。”太溪泉与竹川竹园合称“竹园清泉”为明代汜水县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民国九年,汜水县长梁有庚,以工代赈对太、少二泉进行开挖,建成了八角、六角两个池,名为太溪池与少溪池。太溪池为330平方米,少溪池为80平方米。两池皆青砖围墙,青色砖柱,各有出水口,分别通向各个竹园,以水浇竹。池旁立有石碑,刻有纪念这次开挖太、少二溪的发起人、经过、面积及工时、工匠等。二泉涌水自流浇灌竹林,合称“竹林活水”,为清朝汜邑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因两池被淤塞,竹川村对太溪池进行第二次挖掘、修葺,将原来东西宽与南北长均36米的太溪池改为东西宽36米,南北长48米的八角池。</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15日,高山人民公社党委集中六个大队的一千多名劳力,对太溪池、少溪池再次破土动工,进行大改大建,把两池深挖合为一池。历时半年,投工30万个,土石方1368000立方米,石灰120万斤,水泥100吨,砂120立方米,青砖15万块,于1970年5月10日竣工,定名“七O跃进湖”。</p><p class="ql-block"> 改建后的池为长方形,上口南北各长101米,东宽76.1米,西宽89.8米,面积12.5亩,底南北各长89.8米,东宽57.5米,西宽87.8米,底面积9.5亩。其中主泉池为圆形,直径14米,水深4米,容量615立方米。全池水深8.5米,每小时出水量120立方米,每天出水2880立方米。总蓄水量55000立方米,能浇地2000亩。经过改造的太溪池为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2014年3月,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太溪池蓄水量也随之减少,直至干涸。方圆群众为之“竹林活水”千年奇观,皆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在高山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竹川村两委决定对太溪池进行恢复,改善周边环境。利用池沟组灌溉机井进行改造配套,为太溪池注水。围绕太溪池四周铺设彩色人行步道,多样树种、花卉进行绿化,安装景观路灯、监控等没施。改变了太溪池周边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游览、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