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皇家太庙

发财兔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皇家太庙,即盛京太庙,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朝在太宗皇太极在位时的1636年,在沈阳城东门外3公里的地方修建了太庙,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皇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清迁都北京后,盛京太庙内神位奉入北京太庙,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历为恢复盛京坛庙制度,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庙于现址(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 由太庙门、正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整个庙院建在高台之上,太庙门的位置比皇宫正门大清门还要突出。房顶的琉璃瓦一律用黄色而不加饰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唯一一座“一堂黄”屋顶建筑,以体现其尊贵地位。1781年建成后,主要用来贮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位皇帝及皇后的谥宝、谥册,与北京太庙并存。至清末,这里共存有历朝帝后玉宝玉册32套。盛京太庙建成后,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嘉庆、道光皇帝东巡时均到册宝前行礼。依据太庙初建和迁建两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在正殿做复原陈列,其中,太庙正殿设神龛宝座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位,配殿供奉历代帝王神位。东西配殿用来介绍太庙历史和使用情况,采用复原、影像、展板等多种形式,向观众讲述太庙历史及相关故事,为人们了解皇家祭祀、太庙历史变迁、清代谥法制度以及研究清代典章制度提供了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摄影:发财兔</p><p class="ql-block">编辑:发财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