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飞机在海拔4411米世界上最高的稻城机场徐徐降落。万里碧空,秋色正浓,我们心情大好!应冯老师夫妇的邀请,我们一行九人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乡城,作体验游。对未知的行程既兴奋又激动,充满着期待……</p><p class="ql-block"> 机场出口处迊接我们的是一对小夫妻。小伙子有点稚气,有点腼腆,但主动热情,态度诚恳;女孩落落大方,动作麻利,有眼力见。他们是这次游程的主导,也是我们留住的地方《山行物语》的主人,我们的心踏实了。</p><p class="ql-block"> 在乘车去乡城的盘山路上,沿途风光秀丽,山色迷人。高原的风景不似平原,显得大气磅礴: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潺潺的流水叮咚作响,黄红绿翠的松柏迎风摇摆,姹紫嫣红的山花阳光灿烂,无不让人流连惊叹……</p><p class="ql-block"> 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知不觉到了乡城。在山坳子里的县城小巧玲珑,这里的藏民平静安逸满满的幸福感。随处可见佛山市对口支援的项目,给乡城的社会发展助力。最让人难忘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曾经过乡城,至今人们没有忘记当年的情景,红色基因在这里得到传承。我们遇见乡城,见到浓浓的人情,光荣的传统和幸福安祥!</p><p class="ql-block"> 遇见婚礼。在乡城短短的几天里,我们竟两次遇见藏俗婚礼,让我们大开眼界。那个宏大、热烈、排场的阵仗,把我们这些“老伙伴们都惊呆了”!二、三千人的流水席24小时连轴转,各种演艺节目一个接一个。五光十色的藏族服饰令人眼花瞭乱。小镇名流,地方权贵,亲朋好友络驿不绝。祈福声、欢笑声,弥漫在阳光和烟雾中。据说藏家的男婚女嫁,新郎和新娘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从未谋面。我不由地替他们担心起来,婚后的日子会怎样?但一转念明白了,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地方,佛主会让他们和睦幸福的。我释然了!藏区的民风民俗,不须猜想,不用怀疑。是传承传统使然。我真的感慨这婚礼的大场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p><p class="ql-block"> 遇见吴女士。印象中她是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在她的禅院和纳藏博物馆里学习参观,以及听她对自己经历的讲述,使我对她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她是个热情奔放,倔犟执着的女子,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忙碌中她学会了英、法等多种语言。在丽江的20多年是她最高光的时代:办国际文化交流艺术节,办纳西文化博物馆,办中国传统武术培训班……她成了当地的风云人物。然而,她又是一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女人。最终她从耀眼的光环里走出,来到乡城。与一位善良的藏人结合,过着平静禅修的生活。从多彩人生到单色生活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她做到了。她满足、快乐、一无所求,也许她会这样走完人生之路。我虽为她的选择叹息,但我会祈福她……</p><p class="ql-block"> 遇见画师。“唐卡”是藏传佛教中敬佛礼佛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画唐卡正是信众对佛的一种虔诚。有幸到唐卡大师通比家中作客学画,使我们兴奋不已。通比是精通画唐卡技法的大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悉心作画。虽然都是门外汉,作画对于我们不光是技巧,更是力气活,大家无心怠慢。大概是心诚和认真,不到一小时都完成作业,还得到通比大师的赞许。他拿出自已的印玺在每张唐卡画上珍重盖上章,最后欣然与我们合影留念,不信吗?有相片为证。</p><p class="ql-block"> 遇见“锅庄舞”。在“山行物语”小夫妻精心安排下,临别前夜我们来到一户藏民家,度过一个愉快欢乐的夜晚。我们吃着烤羊肉,喝着青稞酒,和藏族男女青年合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跳起了锅庄舞。篝火熊熊燃烧,我们激情澎湃,跳着唱着……这是临别前的欢乐,我们尽情挥洒,享受那美好一刻!忽地,我居然羡慕起藏民的生活状态,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快乐地度过一生,是何等惬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离别乡城真有点不舍。想起这几天小夫妻的认真照料很感动也很感慨,他们的冲劲和闯劲是我所不能企及的。此前我曾对他们有个小小的建议,把“山行物语”的字写大点,路边也要立招牌。在主题下小字写上“行者驿站”,给那些独行、背包客一个短暂而又暖和的“家”,他们听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上车前,我透过小夫妻留念的目光,看到晨雾中的乡城,依然那样安静,整齐的白藏房,悠闲的牦牛和挤着牛奶勤劳的藏家妇女,顿觉心被扯了一下,眼睛有些模糊……乡城,我不想跟你说再见!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 星</p><p class="ql-block"> 2020.7. 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