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之行(三)国清寺,天台山大瀑布

金公

<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半出发去天台,今天上午游玩天台国清寺和天台山大瀑布两个景点,结束后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由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智顗)规划,隋炀帝杨广敕建,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更名。‌‌‌</p> <p class="ql-block">  到达国清寺景区,坐接驳车到达国清寺,过一座椭圆形石拱桥,便见书写“隋代古刹”的国清寺照壁,照壁上"隋代古刹"四字中的"隋"字右半边刻意省略了"工"部,形成"有"字结构。这一特殊写法源于为避讳国号而作的变通。</p> <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中国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是以宫殿式建筑为主,特点是庄严大气、装饰丰富。寺院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组成。寺庙建筑通常使用红色和金黄色作为主要色调,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国清寺的建筑也是如此,只是它有几处吸引眼球的地方,国清寺门口的一对整块汉白玉制作的狮子来自北京,大雄宝殿的青铜释迦牟尼佛像和金丝楠木的十八罗汉来自雍和宫,青铜大鼎是故宫的。原来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向周总理提出,要去天台国清寺帮他母亲许愿,而当时的国清寺什么也没有,不具备接待的条件,于是周总理特批两个车皮从北京运来一百多件文物,1975年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故宫里的殿额都是竖着写的。国清寺的大雄宝殿也是这样竖着写的。国清寺在清代重修时,得到了皇帝的御赐恩准,这表明国清寺在当时享有与皇宫相似的待遇,是个高规格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韩国也称它为祖庭,日本韩国的信徒也来此朝圣,寺院的二进建筑天王殿在这里被称为雨花殿,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此讲述《妙法莲华经》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降法雨天花,故得名“雨花殿”。‌‌‌‌</p> <p class="ql-block">  出大雄宝殿,就看见一个飞檐翅角的小亭,檐下挂有“梅亭”匾额。东侧有一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梅树。墙上和墙边石碑上写有篆体“隋梅”两字。相传此梅树由国清寺开山祖师、隋代高僧章安所种,迄今和寺院外侧的隋塔同龄,已有140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曾濒临枯死,经寺僧以土培护须根后复生,次干抽新枝并持续繁茂至今。其“枯木逢春”的经历被视为佛教文化中生命轮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隋塔‌也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隋开皇年间(约公元598年),距今也已有1400多年历史,塔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结构,塔身外壁雕刻佛像,内嵌《法华经》石刻碑,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漫步寺中,黄墙青瓦、古木参天,每一步皆是景致。此处能让人暂别尘世烦忧,回归本真。</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国清寺便前往天台山大瀑布,一到景区,便看到群山环抱间奔涌而下的白练,如天河决口般倾泻而下。总落差325米高的瀑布在阳光下蒸腾起氤氲水雾,将整片山谷笼进薄纱般的朦胧里。真没想到李白笔下的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天台山大瀑布竟然藏在一片绿野仙踪宝藏地,中华第一高瀑”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王羲之、李白、陆游、徐霞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或题诗,或作赋,或写游记,为这座大瀑布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p><p class="ql-block"> 九级飞瀑群每一级都有着诗意浪漫的名字,第九级的“玉梭飞流”位于最顶端,瀑布如织锦般悬挂于崖间,水流轻盈细腻,阳光折射下呈现彩虹效果、七八级的“幽谷叠瀑”水流在幽深峡谷中层层叠叠,沿陡峭山势奔腾而下,形成错落有致的水潭,周边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第六级的悬瀑风雷落差达70余米,水流湍急如春雷轰鸣,悬空栈道可近距离感受水珠飞溅的震撼景象、第五级的阆苑仙葩形似盛开的花朵,瀑布层叠而下,绿树环绕,形成如仙境般的视觉效果、第四级的群蛟争壑,水流分散成数道蛟龙形态,在谷中腾跃嬉戏,形态灵动多变、最底层的龙游三井由三个深潭组成,瀑布汇聚成玉碗状水潭,相传与东海相通。</p> <p class="ql-block">  仰视大瀑布,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水雾扑面而来,带着山林特有的清新,打湿了发梢和衣襟也不觉得恼,反而有种被自然洗礼的虔诚感。最动人的是那永不停歇的流动。每一秒都有新的水流跃下悬崖,前赴后继,义无反顾。</p> <p class="ql-block">  水在平处,总是低伏着身子,向卑下处流去。人踏之则分,器盛之则圆,似乎毫无主见。然而一旦蓄积既多,便显出本性来。那瀑布之水,原也是山涧中一滴一滴汇聚而成,起初不过滑过青苔,钻过石缝,何等温顺。待到山势陡峭,便再不犹豫,一跃而下,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水之性格,实乃大智若愚。看似随遇而安,实则自有主张;形似柔弱无力,内藏千钧之势。人若能有水之一半智慧,便不至于活得如此窝囊了。</p><p class="ql-block"> 瀑布依旧在轰鸣,水珠溅在脸上,冰凉,却醒脑。</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台州之行结束了。在临海,我‌们行走‌东湖的九曲回廊,‌领略江南长城的千年沧桑;到仙居,我们漫步神仙居的云端,探访岁月雕琢的高迁古民居,至天台,我‌们聆听‌国清寺的古韵,‌仰望‌天台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这一路,是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江南诗篇。更是寻觅心灵宁静和精神归处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