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雅聚”诗歌选2025.07.上

雪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平农民散曲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牛店分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596期</span></p> <p class="ql-block">大牛店有个盆窑沟</p><p class="ql-block">王有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窑沟:曾经的陶艺,是中国非遗文化艺术之一。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的特色,就是沟壑纵横。上面是几十米的黄土,下面是褐红色的粘土,别具一番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牛店村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北背靠阳武河,一马平川,是有名的十八村水地之一。村南面临黄土高坡,崖高沟深,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无数黄土梁,像一条条黄色的巨龙,由西向东,绵延数十里,一字排开。属于大牛店村的有侯家梁、烟洞梁、楼子梁、长里梁、正梁道、豹子梁。由于常年水土流失,雨水冲刷,形成许多沟沟岔岔,比较有名的有闫家沟、大柳沟、小柳沟、拖麻沟、孙家沟、盆窑沟。闫家沟曾有本村侯姓人家居住,现在是泰兴洗煤厂所在地。而盆窑沟却是因沟内曾是烧制瓦盆帽盒的场地而命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烧制瓦盆帽盒,就是一种陶器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时候,距今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的咱不说了,就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批河北武安人,每年春天都会来到大牛店村,住在盆窑沟里烧制瓦盆帽盒、醋淋蒸甑、大小花盆,卖给当地居民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北武安,有着历史悠久的制作陶瓷的传统,是陶器的发源地之一,那里人有着几千年的传承,都有着一手烧制陶器的好手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大牛店泰兴路往南穿过同蒲铁路涵洞,朝东拐过去三二十米,旧原马路南面,有个小沟叉。站在路边,通过小沟叉就能看到正对面的“蛇盘九颗蛋”。走进小沟叉,翻过一道低矮的小土梁,就是那个盆窑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窑沟面积不算大,沟里有两孔窑洞,一孔住人,一孔存放陶土。沟里还有一口很深的水井,可以提供生活及工作用水。沟里过去靠崖根有七八棵枣树,还有十几棵老杏树,品种有豆面杏、羊粪杏、扁匝杏、甜核杏,这棵树的杏子吃完了,那棵树的杏子又熟了,总有吃不完的杏子挂在树枝上,孩子们来这里除了看捏瓦盆,就是偷杏摘枣,这里当年可是孩子们的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窑沟建国前是邸丰年和邸银年弟兄俩的地,1937年日本人侵占了大牛店,邸天宝一家人还曾住在盆窑沟里避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窑沟的粘土虽然好,但孙家沟的粘土质量更好,制陶人从孙家沟沿着羊肠小道担来陶土,加水调成泥,放到轮盘上,一个人负责转动轮盘,一个人两只手护住泥条塑造成型,轻轻取下,放在杏树荫下慢慢晾干。这个土胚不可暴晒,只能阴干,以防龟裂。晒干的陶器胚子码在烧窑里,用炭火高温烧烤几日,就成了正儿八经陶器了,入秋以后再用手推车推出去售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盆有大有小,烧制时按大小套在一块,一套有四个尺码,大号盆也称作头号盆,口径有二尺,二号盆二尺左右,三号盆一尺多点,四号盆一尺来的。大号可以用来放粮食,洗衣服,二三号可以用来和面洗脸多。特殊大的叫作五分盆,一般用来做豆腐,事宴上调配凉菜。大的常用来和面,最小的葬礼上用来放纸灰,当地人称作“窖纸盆”,下葬时用黄纸糊住封口,放在材头,相当于一个储钱罐。现在还在使用,只是不好买了。所谓的摔纸盆是别处的习俗,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摔长命灯。另外还有特大号的,口径一米以上,称作五分盆,一般是做豆腐,调菜用。根据成套烧制陶器的模样,也就流传下来一句俗话,形容那些能说会道的人:“你长着个烧瓦盆的嘴,一套一套的。”帽盒也是有大有小,用来存放粮食、米面,由于陶器通透性比较好,是储存粮食的好家具。过去农村人秋后收获的粮食要保存一年以上,家家户户都要置办一些瓦盆帽盒,用来储存粮食。现在生活条件不一样了,米面都是随吃随买,不需要大量储存了,而且现在铁桶塑料桶普及了,瓦盆帽盒用处不大了,有的人家都扔掉了。烧制瓦盆帽盒的那些人最后一次来盆窑沟,大概是八十年代初,忙碌了一年,瓦盆也卖不掉,场地钱也付不起,扔下满窑的瓦盆帽盒走了,再也没来过了。岁月流逝,那两孔窑现在早已坍塌,窑洞前杂草丛生,枣树杏树也没了踪影,而盆窑沟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盆窑沟里的老杏树,盆窑沟里弥漫的烟火,盆窑沟孩子们的笑声,盆窑沟里所有的故事至今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窑沟烧瓦盆的每天用手推车推着瓦盆帽盒,走村窜户,叫卖瓦盆,手里拿着一块小砖头,敲击瓦盆,“当当”声一响,人们就知道卖瓦盆的来了,有需要的就会前去挑拣购买,讨价还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卖瓦盆的推着手推车,装满了瓦盆帽盒。这手推车在咱们这里不常见,只有一个车轮,不会推的连车也立不稳,而他们就像耍杂技似的,只见他们屁股扭来扭去,就是羊肠小道都走的稳稳当当。每当有顾客上前看货物时,他们每每会站在瓦盆帽盒上来证明自己货物的坚实度。那时老百姓钱紧,虽然有花钱买的,而更多的是拿粮食交换,卖瓦盆的再把换来的粮食卖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人口多,才从城市返回农村,没有底垫,每年分到手的粮食不够吃,经常从卖瓦盆人的手里购买一些粮食补贴家用。这也成了我忘不掉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中年人的爱情</p><p class="ql-block">文/费贤荣(山西)</p><p class="ql-block">耳畔汹涌的风</p><p class="ql-block">吹不乱那片浓情</p><p class="ql-block">静静牵你的手</p><p class="ql-block">听溪水吟唱</p><p class="ql-block">滚烫炎夏里</p><p class="ql-block">依偎吐芳绿意</p><p class="ql-block">月光下数着天上</p><p class="ql-block">一颗颗星星</p><p class="ql-block">纷乱中的诱惑</p><p class="ql-block">不变指扣的盟誓</p><p class="ql-block">相伴年年岁岁</p><p class="ql-block">守候朝夕感动</p> <p class="ql-block">清凉一夏</p><p class="ql-block">诗/张玄元</p><p class="ql-block">最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是把盛夏置顶</p><p class="ql-block">即使炎热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内心依然清凉如水</p><p class="ql-block">我要每一个早晨</p><p class="ql-block">都能以一种最熟悉的方式走来</p><p class="ql-block">轻轻拈起广场、凉亭、流水、麦田</p><p class="ql-block">交给飞鸟</p><p class="ql-block">衔起一个季节</p><p class="ql-block">摇晃天空</p><p class="ql-block">静静地举着夕阳</p><p class="ql-block">黄昏,会把一朵云贴在脸上</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用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拉下夜的帷幕</p><p class="ql-block">接受清风拜访面颊</p><p class="ql-block">星星点亮思维</p><p class="ql-block">在最阴凉处</p><p class="ql-block">喜欢看最明亮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无论以什么姿势去奔跑</p><p class="ql-block">这个季节都会与你</p><p class="ql-block">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窑匠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文/李富玄</p><p class="ql-block">把陶土捏成坯型,放进窑里</p><p class="ql-block">直至烧制成器皿</p><p class="ql-block">村里传来窑匠的唤声</p><p class="ql-block">咿哑的独轮车一一他的手推车很平稳</p><p class="ql-block">一摞一摞的陶器</p><p class="ql-block">手指敲击,发出当当的响声</p><p class="ql-block">陶器可盛米粮</p><p class="ql-block">米粮可换钱银</p><p class="ql-block">如今闲置不用的坛罐们</p><p class="ql-block">已丟去它命</p><p class="ql-block">而那谙熟,有火候、有陶色的</p><p class="ql-block">叫卖声</p><p class="ql-block">还留在“盆窑沟”的窑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作品的追问</p><p class="ql-block">文/李富玄</p><p class="ql-block">一个作品在追问,它的作者是谁?</p><p class="ql-block">这些墨黑的字迹,点亮它的是谁?</p><p class="ql-block">泥巴们也在追问,种下草芥和粮食的是谁?</p><p class="ql-block">耕作的是谁?</p><p class="ql-block">所有果实在追问,收获的是谁?</p><p class="ql-block">反复耕耘收割的是谁?一粒米的地球一一打造它的是谁?</p><p class="ql-block">一个像是人性的作品,探出头来回答:</p><p class="ql-block">每个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名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时,忙节</p><p class="ql-block">文/李富玄</p><p class="ql-block">一个泥巴农人,锄头上挑着晨晓</p><p class="ql-block">脚踝节系着晚照</p><p class="ql-block">庄稼渐渐长高了,穗花开了</p><p class="ql-block">玉米棒子快结硕了</p><p class="ql-block">雀鸟们嘁喳,啦呱听不懂的话</p><p class="ql-block">喇叭花的茎蔓,缠绕墨绿的叶片</p><p class="ql-block">(懒散的二娃子,还玩娱在烟熏雾缭的麻将馆)</p><p class="ql-block">再生的杂草该打药了,根部不需要的</p><p class="ql-block">旁支杈桠,该剔除了</p><p class="ql-block">望眼的秋硕满坡满洼一一</p><p class="ql-block">千顷万亩良田,牵挂农人心坎</p><p class="ql-block">满满当当唱出:米粮的歌谣、韵的调调</p> <p class="ql-block">罗余作</p><p class="ql-block">井冈:星火长明点燃梦想</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p><p class="ql-block">长夜把群山压成墨色时</p><p class="ql-block">八角楼的灯光正啄开黎明</p><p class="ql-block">黄洋界的炮声咬碎雾霭</p><p class="ql-block">井冈火炬便在山头跳动</p><p class="ql-block">延安灯塔引过这簇光</p><p class="ql-block">抗战的烽火在沟壑燎原</p><p class="ql-block">解放的号角吹暖冻土</p><p class="ql-block">道路在血与火中铺向远方</p><p class="ql-block">如今新时代</p><p class="ql-block">北斗在当空眨眼时</p><p class="ql-block">井冈火炬已长成接力的队列行</p><p class="ql-block">高铁裁开云雾的刹那</p><p class="ql-block">5G把山货送向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光伏板在山岗续写光芒</p><p class="ql-block">红色文旅串起初心坐标</p><p class="ql-block">每寸道路都印着旧痕新迹</p><p class="ql-block">火炬仍在掌心,照亮更远的远方</p><p class="ql-block">从战火淬炼的信仰到今朝红绿古的建树</p><p class="ql-block">井冈的风始终托着</p><p class="ql-block">沸腾的热血与滚烫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李锦秀</p><p class="ql-block">人生漫笔:在岁月长河中领悟生命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探索的漫长旅程。我们在这趟旅程中经历着无数的起起落落,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路走来,那些或深或浅的感悟,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在不断反思中,逐渐看清生命的本质,领悟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人生恰似飘萍,聚散离合往往不由我们掌控。有时,昨日还并肩同行的挚友,今日就可能因生活的轨迹不同而各奔东西;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或因生活的琐碎,或因命运的安排,而渐渐拉开距离。“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岁月匆匆,几次聚散之后,我们便已步入暮年,回首往事,那些聚散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心中难免涌起一阵感慨。然而,聚散无常虽是命运的安排,却也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无法阻止离别,但我们可以珍惜相聚的时光,用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每一次相聚都充满温暖与美好。就像春日里盛开的繁花,虽然花期短暂,但它们在绽放的那一刻,毫无保留地释放出自己的美丽与芬芳,给世界留下了绚烂的色彩。我们也应如此,在相聚时,尽情享受那份温暖与欢乐,用爱去填满每一个相处的瞬间。当离别来临,我们不必悲伤哭泣,也无需苦苦挽留。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就像四季的轮回,冬天的凋零是为了春天的重生,离别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懂得相聚的珍贵。我们要学会在离别中成长,在离别中感悟人生,将那些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底,化作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会付出诸多努力,精心规划每一个步骤,全力以赴地去拼搏。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成功似乎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此时,我们或许会感到沮丧、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有些事情或许从一开始就已命中注定,我们所做的努力,并非是为了改变最终的结果,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不留遗憾。人生就像一场未知结局的旅行,我们不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前行。在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我们都是这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又何必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成败呢?我们要相信,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所收获的成长与感悟,都将成为我们未来道路上的指引。所以,当我们面对命中注定的事情时,不要逃避,不要抱怨,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因为,真正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展现出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生活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冒险,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有时,我们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挫折与困境,让我们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有时,我们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与成功,让我们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之中。然而,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学会允许一切发生,保持一颗坦然的心去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人生的一种豁达境界。当我们面对成功与喜悦时,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这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短暂瞬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当我们遭遇挫折与失败时,不要一蹶不振,要相信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磨砺,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就像大自然中的万物,无论是高山上的青松翠柏,还是幽谷中的无名小花,它们都在风雨中坦然地生长,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承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我们也应如此,在生活的风雨中,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让自己在经历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我们才能拥有内心的宁静与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小时候,微笑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情流露。当我们得到一颗糖果,或是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时,脸上就会绽放出纯真无邪的笑容。那时的微笑,是那么的简单纯粹,没有丝毫的杂质,它代表着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步入社会,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此时,微笑不再仅仅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表情,一种社交的需要。有时,即使我们内心并不快乐,甚至充满了烦恼与疲惫,但为了适应社会,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我们也会在脸上挤出一丝微笑。这种微笑,虽然看似轻松自然,但却隐藏着我们内心的无奈与疲惫。从简单纯粹的心情表达到复杂的社交表演,微笑的变化,反映出我们心灵的成长与蜕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会了适应社会的规则。然而,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这复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不要让微笑失去了它原本的温暖与力量。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努力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让微笑成为我们心灵的阳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在人际交往中,距离是一种微妙而又重要的存在。无论是与朋友、家人还是同事相处,都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近,容易让彼此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距离太远,又会让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得淡薄,失去了交往的意义。“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在彼此需要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真正的亲情,也不是时刻束缚在一起,而是在心底默默地牵挂与支持。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倾诉自己的所有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过度倾诉只会给他人带来负担;同时,也不要过分渗透别人的生活,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给他人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当我们懂得了保持距离的重要性,我们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自在,既能享受与他人相处的快乐,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与个性。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我们的生活也才能更加轻松愉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对我们好。当我们遇到冷漠和刻薄时,不要抱怨,不要怨恨,因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压力和烦恼,他们的行为或许并非针对我们个人,而是出于自身的无奈。然而,在这冷漠与刻薄的世界中,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对我们好的人。他们的善良与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要心怀感恩,用同样的善良和真诚去回报他们。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我们学会了感恩,我们就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就能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即使面对再多的冷漠和刻薄,我们也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用爱去感化世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生是一场充满感悟的修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经历着聚散离合,感受着命运的无常;我们为梦想努力拼搏,也学会了接受现实的无奈;我们在微笑中成长,在距离中领悟,在离别中前行,在感恩中收获。当我们把这世界看得通透,我们自己才能活得通透。让我们带着这些珍贵的人生感悟,以一颗平和、豁达、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p> <p class="ql-block">原平农民散曲社</p><p class="ql-block">大牛店分社</p><p class="ql-block">顾问: 邸梅兰 贾清贤 王有仁</p><p class="ql-block">分社长: 刘平艳</p><p class="ql-block">社长: 王连弟</p><p class="ql-block">常务副社长:王强龙 王慧青</p><p class="ql-block">秘书长: 贾文明</p><p class="ql-block">副社长: 关照镅 段梅青 贾竹梅</p><p class="ql-block">副秘书长: 张怀玉 皇甫海平 姚建芳</p><p class="ql-block"> 丁俊英 潘怀印</p><p class="ql-block">书法: 韩爱全</p><p class="ql-block">画作: 苗君</p><p class="ql-block">2025.07.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