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游记之2025年6月27日游览山西王家大院~一座堪比故宫的私家庄园!

逍遥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以下是关于王家大院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以下是关于王家大院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家族起源:静升王氏祖籍琅琊,后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王实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渐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性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建筑历程:王家大院由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历经300多年、28代人,才将大院修建完毕。</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整体格局:王家大院分成东西2个院落,中有桥梁连接,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王”字造型,拥有5个巷,5个堡和5个祠堂,其中,5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p><p class="ql-block">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p class="ql-block">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p class="ql-block">三雕艺术: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建筑装饰: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楹联匾额: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映奎”“桂馨”,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家族衰败变卖:清道光后,静升王家逐渐衰落,祖传家产陆续被变卖,大院豪宅也逐渐为外姓所有。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高家崖的继承人以964两白银的价格把该建筑群卖给别人。(964两白银仅相当于现在的433,800元)</p><p class="ql-block">土改分给贫下中农:1950年土改,王家大院分给了贫下中农,但其主体建筑不仅没有损坏,而且还保持了原有的风貌。</p><p class="ql-block">保护与修复:1984年灵石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对王家大院实施保护。1995年开始投资搬迁修复,1997年高家崖建筑群部分开放,次年第二次搬迁修复工作开始,至1999年红门堡和王家宗祠两个建筑群也相继开放。</p> <p class="ql-block">走进王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两侧高大的砖墙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墙上挂着的信息牌,让我对这座大院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几位游客在石板路上缓缓前行,阳光透过远处的绿树洒在路面上,映衬出一片宁静与古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尽头是一座传统的中式牌楼,红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访的客人。几位游客在牌楼下驻足拍照,其中一人撑着粉色的雨伞,为这片古色古香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背景中的树木和远处的山丘,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和谐自然。</p> <p class="ql-block">一条铺有石板的小巷静静地躺在大院的一角,巷道两旁是高大的砖墙,墙上点缀着些许绿色植物,显得生机勃勃。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子背对着镜头,沿着小巷缓缓行走,她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小巷的尽头是一扇木门,旁边有几位游客坐在长椅上休息或交谈,其中一人正在使用手机,似乎在记录这一刻的美好。巷道的右侧有一栋木质建筑,门上挂着“山西民俗博物馆”的标牌,天空中云层较厚,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宁静与古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砖墙的角落里,一尊石狮子雕像矗立着,狮子造型威猛,张口露齿,爪子紧握,底座雕刻精细,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大院。几位行人从旁边经过,似乎对这尊雕像并不陌生,但依然忍不住多看几眼。</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入口吸引了我的注意,门框和窗棂上的雕刻精美复杂,门上悬挂着一块牌匾,几位游客正从门口进入,似乎在参观这座建筑。我也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想要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角落,一块雕刻精美的石板地面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刻有牛、水塘和植物等图案,旁边有一个标牌写着“一路连科”。石板周围的木质栏杆,让整个场景显得古朴典雅。不远处,另一块石板上雕刻着龙、人物和植物等图案,旁边标牌写着“海天五福”,背景是砖墙,整体显得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内,几位游客正在参观,他们站在一个展示柜前,似乎在认真观看柜中的模型。墙上挂满了木质的画板,上面绘有古代人物和风景,显得古朴典雅。上方悬挂着一个木质的牌匾,上面写着“渡司马训”,整个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一条狭窄的古巷静静地躺在大院的一隅,两旁是用砖石砌成的墙壁,墙上雕刻着精美的装饰。巷子尽头有一扇半开的木门,门上方有传统的瓦檐装饰,仿佛在邀请人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入口再次映入眼帘,门楣上悬挂着红色的灯笼,门楣上方有精美的雕刻和书法,门内可见多人参观,环境古朴典雅。我忍不住走进去,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座建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传统的中式房间内,一张雕花木床静静地躺在房间中央,床头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床边有一张木桌和一把椅子,房间的墙壁是砖砌的,顶部有拱形结构,整个房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屋顶上,整齐排列的瓦片构成了屋顶的主体,瓦片之间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屋顶边缘有几座小型的塔状结构,背景是阴沉的天空,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在另一个角落,一尊身穿古代服饰的人物雕像位于一个带有黄色帷幔的龛内,背景墙上写着“木本水源”四个大字,雕像表情严肃,双手合十,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祈祷。</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绿色波点连衣裙的女士,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手里拿着手机在拍摄。她站在一扇打开的木门前,门后可以看到一条石板路,她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大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条由砖墙围成的狭窄巷道静静地躺在大院的一角,巷道尽头有一个拱形门洞,门洞上方有一个牌匾,旁边有一个人背对着镜头,穿着灰色上衣和蓝色裤子,似乎在观察或等待。巷道两侧的墙壁由整齐的砖块砌成,显得古朴而坚固。天空阴沉,云层厚重,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一条古色古香的石板小巷静静地躺在大院的一隅,两旁是用砖石砌成的高墙,墙头有传统的瓦片装饰,墙面上有雕刻精美的窗棂,远处可以看到一座拱形的门洞,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给人一种宁静古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条狭窄的石板小巷静静地躺在大院的一角,两旁是高高的砖墙,显得古朴而宁静。巷子里有两个人并肩行走,似乎在交谈。巷子尽头可以看到一扇门,门旁边有一个垃圾桶,墙角还放着一个木制的长椅。绿树掩映在砖墙之间,给这条小巷增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大院的一隅,墙角矗立着一个石制的灯台,灯台上装饰有精美的雕刻。灯台旁边是一个木制的垃圾桶,墙面上的砖块排列整齐,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远处可以看到几座相连的屋顶,屋檐下有雕刻精美的装饰,整个场景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灰色T恤和蓝色裤子的人站在石阶上,背景是古老的砖墙和雕刻精美的石柱,石阶旁边有“注意防滑”的标识牌。墙上镶嵌着一块浮雕,描绘了月亮、松树和一只兔子,下方有“吴牛喘月”的牌匾;另一块浮雕则描绘了庭院中的家庭场景,有老人、孩子和家具,下方有“孔幼奉亲”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许多游客正在参观。建筑的门廊雕刻精美,门上挂着一块木牌。游客们或站立交谈,或拍照留念,显得十分热闹。建筑前有几棵绿植,增添了生机。天空阴沉,云层厚重,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宁静与古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一幅浮雕雕刻在石墙上,描绘了古代人物和动物的场景,雕刻精细,背景中有树木和飞鸟,人物姿态各异,显得生动活泼。石墙下方有一块铭牌,记录了相关信息。一座古建筑的正面,顶部装饰有精美的瓦片和雕刻,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浮雕图案,图案内有祥云和寿字,周围是菱形图案,建筑前有几位游客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展柜中,一件清代沉香木朝珠静静地躺在黑色的木制香炉上,香炉底座雕刻有复杂的花纹,朝珠由黑色和绿色的珠子组成,旁边有一个标牌说明展品信息。一座传统的中式庭院内,砖瓦结构的房屋门口两侧种有绿色植物和红色花朵,庭院地面铺有石砖,远处有一个人影走过。</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个拱形门洞,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铺有石板的小路,路旁有绿植和红色的花朵,几位游客正在行走,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座传统的建筑,门楣上悬挂着一个牌匾,牌匾上写着“奎映”两个字。几位游客站在一座传统的建筑前,建筑的墙壁上有明显的风化痕迹,屋顶有飞檐,建筑前有几盆绿植,一位游客正在拍照,另一位游客手持遮阳伞。</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入口,几位游客正在进入或参观。建筑的门楣上悬挂着红色灯笼,门两侧有石阶,门上方有牌匾,牌匾上写着“校际实习基地”。建筑的墙壁是灰色砖砌,显得古朴而庄重。一座雕刻精美的中式建筑大门,门框上装饰有复杂的木雕图案,两侧有对联,门上方有匾额,门内隐约可见室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的建筑角落,石墙上雕刻着一个石狮子,旁边有一块标牌,标牌上写着“三公三孤”,地面是石板铺成,显得古朴沧桑。地面铺有石板,石板上雕刻着复杂的图案,图案中央是一个圆形的花纹,周围环绕着精美的花纹装饰,显得非常典雅。</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入口,拱形门洞上方有精美的雕刻装饰,门楣上悬挂着一个牌匾,牌匾下方有一个人穿着浅色衣物,戴着帽子,站在门洞前,背景是灰色的</p> <p class="ql-block">耿建波原是晋中灵石县县长。当时是90年代,地方根本没有旅游概念的兴起,关于基建当时也局限于修路这种,那个灵石县是常年挖煤还算富裕,90年代那会别说山西了,就是全国也根本没有多少产业升级转型的思路,但就是在在那个蛮荒年代,耿彦波去在灵石县搞出了新动作。1993年,他刚一上任便开始大刀阔斧改革,竟然决定斥资5000万修缮一处破院子。说起这个破院子其实名头还不小,叫王家大院,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院子内光房屋就有1000多间,总面积更是高达25万平方米,有“三晋第一院”的美称。耿彦波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是一个喜欢文学颇有文采的知识分子,不是黑老粗,他知道这个院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他决定修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虽然灵石县因为煤炭是当时的百强县,90年代的一年财政收入有1亿,但当时发展共识是财政要花就花在修路架桥上,耿彦波竟然要用半年财政收入去修一个院子,因为这事,灵石县干部群众还举报耿彦波,说耿彦波胡来。但耿彦波顶住了压力,坚持修王家大院,没想到,三年之后,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院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很快就成为国家4A级旅游地,吸引海内外游客,为当地创收高达几千万,当地干部群众转而交口称赞,并以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底蕴自豪。</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