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嶝与金门的历史羁绊</p><p class="ql-block">一船明月照千年,大嶝岛(含田墘村)的历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在岁月长河中缓缓铺陈。1914年,它携着金门的衣袂,一同从厦门思明县翩然划出,正式成立金门县,自此成为其辖下的一方天地。1949年后,大嶝由晋江、南安代管,直至1971年,它始终如忠诚的子民,隶属金门县。1971年之后,它又转归同安县(今翔安区)怀抱,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金门县政府流亡岁月</p><p class="ql-block">1937年,风云突变,金门岛被日军铁蹄践踏,沦为敌占区。金门县政府无奈迁至大嶝田墘村,以当地侨房和宗祠为办公之所,开启了长达八年(1937 - 1945)的流亡岁月。期间,九任县长如走马灯般更迭,见证着那段动荡不安的时光。如今,现存7处12栋金门县政府旧址建筑群,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沧桑,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成为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田墘村的抗日烽火</p><p class="ql-block">抗战烽火中,田墘村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领导大嶝军民抗日的重要据点。“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等抗日力量在此集结,他们如猛虎下山,多次袭击驻金门日军,让大嶝成为福建沿海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岛屿,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壮歌。</p> <p class="ql-block">田墘古厝:文化与精神的瑰宝</p><p class="ql-block">田墘村现存清末民初红砖古厝148座,其中12座为金门县政府旧址群核心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698.6平方米。这些古厝,不仅是两岸“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的紧密纽带,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抗日精神的珍贵载体。每一块红砖,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金门县政府总部办公处</p><p class="ql-block">金门县政府总部办公处共有三处。其中一处,门匾上“荣阳衍派”四字熠熠生辉,彰显着郑姓家族的中原渊源,其先祖源自河南荥阳。建筑正面院墙,彩绘泥塑装饰精美绝伦,凤鸟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居之安”“和为贵”等文字,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显闽南古厝的装饰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金门县保安队办公地</p><p class="ql-block">金门县保安队办公地紧挨郑氏家庙,高二层,坐东朝西,采用土木砖石混合结构。它巧妙融合了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西洋建筑元素,红砖墙古朴厚重,石基座坚实稳固,檐角如燕尾般俏皮翘起,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精美绝伦,宛如一件艺术珍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文书房:中西合璧的雅致</p><p class="ql-block">文书房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西式二层洋楼,拱形柱廊搭配琉璃瓶式栏杆,宛如一位优雅的绅士,散发着别样的风情。屋顶章形灰塑装饰小巧别致,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为之赞叹。</p> <p class="ql-block">屋顶护栏上那五只形态各异的风狮爷雕像,起镇风止煞作用。屋檐的四只螭(是龙生九子之一),无角,嘴大腹深,寓意“容纳百川、镇水防灾”。在闽南地区,此类排水神兽统称“滴水神兽”或“雨漏”,兼具实用与宗教功能。</p> <p class="ql-block">盐兵队:独特的建筑韵味</p><p class="ql-block">这是金门县政府旧址建筑群中的盐兵队。该建筑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与闽南传统元素,屋顶山花墙上“仰之弥高”字样苍劲有力,屋顶两侧飞马雕饰栩栩如生,整体装饰精美绝伦,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厦金抗战事迹馆:铭记历史</p><p class="ql-block">厦金抗战事迹馆内,陈列着许多当年抗战的事迹图片和用品,它们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书,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一一呈现,让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p> <p class="ql-block">姑婆祖郑氏万娘:传奇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大嶝田墘村的姑婆祖郑氏万娘,是一位传奇女性。她的孝心和贞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为后人所敬仰。每年正月初五,郑氏子孙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拜姑婆祖,表达对她的敬仰与怀念。远在台湾的郑氏子孙,也纷纷赶搭直航班轮,到家庙祭拜,献香叩首,那份虔诚与思念,跨越了海峡,温暖了人心。大嶝街道田墘社区还建有姑婆祖孝廉广场,以展示和传播她的孝廉文化,让这份美德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田墘村的海边景致与商业街</p><p class="ql-block">沿着姑婆祖孝廉广场往海边漫步,只需短短2000米,便可望见大金门的身影。田墘村还有一条商业街,宛如金门模范街的翻版,引入“金门三宝”(高粱酒、菜刀、贡糖)等特色商品售卖。街道两旁,网红店林立,当地的海鲜食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购物。</p> <p class="ql-block">红砖古厝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红砖古厝屋脊多为“燕尾式”或“马背式”,其中“双燕归脊”设计独具匠心,既寓意着游子归乡的殷切期盼,又兼具避雷功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三合院布局规整,前有院墙和石框门,中设天井,两侧护厝(榉头),后为主建筑,面宽约10米,进深12米,硬山顶结构,尽显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翔安区金门同胞联谊会:促进两岸交流</p><p class="ql-block">翔安区金门同胞联谊会迁至田墘社区后,依托地理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文体交流活动(如路跑、夏令营),并协助处理渔民纠纷,促进两岸民间互动。例如,2019年曾成功协调解决大陆渔船被扣事件,有力保护了渔民权益,为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大嶝与金门的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大嶝岛居民历史上与金门通婚频繁,两地宗亲血脉相连,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地共享“风狮爷”信仰,这一信仰起源于金门镇风沙的民俗文化,反映了闽南地区自然崇拜的特色。风狮爷宛如一位守护神,庇佑着两岸人民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百年烽烟刻进红砖的纹路,千年海风凝成厝脊的弧度。大嶝与金门,在潮汐涨落间始终遥望。一湾浅水,隔不断宗祠门匾上相同的姓氏;几叠浪花,冲不散屋檐下共守的方言。历史是散落两岸的瓷片,文化是串起血脉的银链。当风狮爷的影子叠进田墘村的夕阳,当郑氏家庙的香火飘向金门岛的晨光,闽南的根,早已深埋在同一片咸涩的土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想了解更多金门的风土人情可以进入我的美篇主页中的作品,看我的美篇“游金门感言”和“包车再游金门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