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糗事皆成故事 <p class="ql-block"> 修理所7年间,经历了一些趣事和糗事甚至是走麦城的事,今天都成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 <b>一是当选支委勇于发声</b>。修理所党支部由所领导和3位排长及司务长等行政干部组成,技术干部一般不参加支委。1979年不知何因我被增选为支委,担任青年委员,确实有点出乎意外。既然当了支委,就应发挥作用。有次支委会研究党员发展问题,其他支部委员发言时,都表示各自党小组入党积极分子还需进一步培养和考察,本次不报发展名单。因一排长请假探家没有参加会议,我是新支委最后发言,我报了2名发展对象,1班和2班各推荐了1名。见此,有的支委提出,二三排没报,一排却报了2人,明显不平衡。我据理力争“党员发展的原则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所报2人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优秀,符合党员条件。如果为了平衡拿掉一个,我认为拿掉谁都不合适。” 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发展2名党员,都是一排的。窃以为,部队入党难是个老话题,能够争取的应该尽力争取。为了战友的成长进步,应当出于公心勇于发声。</p> <p class="ql-block"> <b>二是经历猝不及防的风雨</b>。1980年四五月间,总后军械部对我所军械修理人员的考试,为我脱去了“外行”的帽子,当我刚有点成就感时,一场风雨不期而至,令我猝不及防。8月的一天,所长找我谈话。他3年前从修理所调出,刚调回修理所任所长。谈话的主题是准备让我代理司务长,征求我的意见,我以不懂司务长业务婉拒。他又似很关心地说“司务长岗位重要,下一步司务长可能高配为副连职,这是重用你。”等等,这些话让人听了很不受用。我对他说“既然征求意见,谢谢关心,我想努力当一个好技师,代理司务长还是另请高明吧。”由于当时年轻,这些话可能让他有些下不了台。我不清楚他是如何向部领导汇报的,据说部领导很生气,一场风雨不期而至。不干也得干!还影响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技术干部定级,当了三四年技师仍被定为正排级,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吧。</p> <p class="ql-block"> <b>三是走上讲台成“老师”。</b>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补习文化重考文凭的热潮,文革期间的初高中文凭全部作废。部队也不例外,上级统一编发教材发到基层。修理所由指导员主抓,他让我当数学教员,每星期周六半天和2个晚上时间给大家讲解初中数学。1973年1月高中毕业的我,先当农民后当兵,又竟然滥竽充数成了“老师”,真是一件趣事。虽有些老底子,但毕竟书本丢了较长时间,每次讲课前都要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进行备课,从不敢敷衍了事。1980年开始,部队不再直接从战士中提干,改由军校培养军官,作为过渡期由教导队培训一年。当时,所里有几位优秀班长推荐备考,他们很愿意和我在一起讨论交流遇到的难题。能够对他们备考有一些帮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p>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考成名 <p class="ql-block"> 1982年下半年,上海市率先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服役所在的12军得知消息后主动赴沪联系,双方商定1983年上半年开始面向12军军官在徐州设立分考点,开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由华师大主考。师里动员布置后,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们修理所14名干部有11人报名,未报名的有2人是刚分配来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上海自考办和华师大对12军这个“编外”考点非常关心和支持,专门安排老师到徐州授课辅导,驻徐部队报名的集中现场听课。我们师驻地在新沂,由负责此项工作的师政治部宣传科王干事去听课并录音带回,再利用晚上时间组织我们听辅导录音。1983年上半年,开考哲学、形式逻辑和现代汉语3门课程,4月份组织了模拟考试。此时,我刚把前2门的教材看完,现代汉语书还一字未看,但3门模拟考试都去考了,主要是为了了解试卷题型题量和体验考试氛围。接着是正式报名,考试犹如打仗,要慎重初战。离5月考试仅剩1个月时间,为确保“命中率”,权衡再三,我确定报哲学和形式逻辑2门。可是,我所章指导员坚持要我报3门。他说模拟考试已让所里8人知难而退,就剩他和副指导员及我3人,我们仨都必须报3门。并说“你如果掏不起钱,第3门的报名费由我出!”他的激将法很有效,我随即拿出3元交给他报了3门(每门1元)。</p> <p class="ql-block"> 自考的考场是借用学校的教室,那时还没有实行“双休”,3门课程考试是安排在2个周日进行,前一个周日考哲学和逻辑学,后一个周日考现代汉语。为此,我计划用半个月“恶补”现代汉语,把教科书先过一遍;尔后用半个月“死记硬背”复习哲学和逻辑学,2门考过后,一周时间复习现代汉语。</p><p class="ql-block"> 临阵磨刀备考的一个月,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的一个月。早晨要出操,白天要上班,只有中午和晚上时间属于自己支配。之前,常常为失眠苦恼。自考的最大“副作用”,治好了失眠症,却染上了瞌睡虫,坐在桌前看书时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嗜睡”成了最头疼的事。</p> <p class="ql-block"> 5月去徐州考试时,所里正式报名的3人有2人打了退堂鼓,只有我1人义无反顾地走进考场。考试较为顺利,感觉颇好。但等待成绩发榜的日子那种忐忑和焦虑的心情,却是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的。自考成绩出来时,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全师仅有7人3门全部及格,我3门总分为243分,忝列第三。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师后勤部参考人员仅我1人3门全部及格,部领导专门安排报道员到所里采访,说要进行宣传报道,被我婉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