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世界地图上,你再也找不到“南斯拉夫”这个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七个崭新的主权国家。那么,曾经辉煌一时的南斯拉夫,究竟去了哪里?它为何会瓦解?它的“灵魂”又散落在了哪些土地上?今天,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一同揭秘这个“消失的帝国”——南斯拉夫的兴衰往事,以及它身后诞生的七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1992年,一个曾在冷战时期风光无限的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彻底散了。</p><p class="ql-block">说到底,南斯拉夫不是一个一体的国家,它更像是一种强行搭伙的国家。来自不同文化的民族,被硬生生地塞进同一个屋檐下,谁都不太情愿。</p><p class="ql-block">别看地图上它是一整块地方,但实际上,这片土地早就被几百年的宗教、帝国和文化划成了几大板块。最西边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从古至今都跟奥地利、匈牙利那边走得近,信的是天主教、用拉丁字母,完全是中欧气质。</p><p class="ql-block">而塞尔维亚和黑山呢?这些地方历史上是拜占庭的后院,也是奥斯曼帝国的边疆,东正教是主流,文化味道更接近东欧。</p><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波黑。这个国家在奥斯曼统治下伊斯兰化得最深,穆斯林人口占了大头,是全欧洲唯一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这三大文明板块在同一张地图上交叉搭伙,能稳定几十年,本身就是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而且,这些板块之间不是互不干扰,而是曾有过血仇。</p><p class="ql-block">比如二战时,克罗地亚建立了一个亲纳粹的“独立国”,他们搞了一套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公然对境内的塞族人进行种族清洗:三分之一杀掉、三分之一赶走、三分之一强迫改宗。这些仇恨,哪是几十年能消化得掉的?</p> <p class="ql-block">铁托在世的时候,靠个人威望和强硬手段,把这锅文化大乱炖给盖住了。但他一去世,锅盖掀开,里面早就煮得翻滚——各民族之间的信任感一夜之间垮掉了。</p> <p class="ql-block"><b>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是多布里察·乔西奇。</p> <p class="ql-block">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导致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建立科索沃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p> <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继承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主体,为了使巴尔干半岛继续分裂,欧盟促成塞尔维亚与黑山建立松散的国家共同体。2003年,南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除了共同总统、统一的军队、外交等国家权力,塞、黑两个共和国有不同的法律、海关、货币乃至边防部队,宪章还规定,3年后,两个成员国有权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另立门户,分别成为独立国家。2006年6月3日塞黑解体,黑山“公投”独立使塞尔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p> <p class="ql-block"><b>塞尔维亚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塞尔维亚国土总面积8.85万平方公里。与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王国,是一个中世纪国家,存在于1217年至1346年,由尼曼雅王朝统治。塞尔维亚大公国斯蒂芬·尼曼吉奇大公在继承了父亲所统一的所有领土后,由他的兄弟萨瓦大主教加冕为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国王。1346年4月16日,国王斯特凡·杜尚称帝,建立塞尔维亚帝国,后国力衰退,于1459年遭奥斯曼帝国吞并,开始了长达近5个世纪的统治,1878在俄罗斯帝国的扶持下恢复独立。</p> <p class="ql-block"><b>近代塞尔维亚地区君主制历史</b></p><p class="ql-block">牧羊人和农民的王朝</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大公国(1815-1882)</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奥布佳诺维奇王朝(1815-1842)</p><p class="ql-block">(80岁长寿)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1815-1839)牧羊人出身,参加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起义,在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流亡海外后领导独立成功,获得半独立状态,让位给长子和次子都先他而死,被迫流亡海外16年又归来,两度任大公。</p><p class="ql-block">(早逝)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二世(1839):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长子,执政26天后薨 。</p><p class="ql-block">(被刺杀)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1839-1842)1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次子,1842王朝被第一次推翻,和父亲流亡海外16年。</p><p class="ql-block">(图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画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卡拉乔尔杰维奇王朝(1842-1858)</p><p class="ql-block">(被刺杀)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 (1768年11月3日-1817年7月24日)农民出身,1804年2月14日至1813年9月21日期间称帝,1815流亡海外归来被前部下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派人刺杀,首级被献给奥斯曼苏丹。</p><p class="ql-block">(客死他乡)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三子(1842—1858)1842年被国民议会选为塞尔维亚大公,1858被国民议会罢黜,1868年被控参与谋杀米哈伊洛,被塞尔维亚法庭缺席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奥布佳诺维奇王朝(1858-1903)</p><p class="ql-block">(80岁逝世)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1858-1860)再次复位对土耳其开始持强硬立场</p><p class="ql-block">(被刺杀)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1860-1868)改组军队,修改宪法,革新管理体制,1867年迫使土耳其部队全部撤出塞尔维亚,获得完全独立,奉行大塞尔维亚政策,建立巴尔干同盟,1868疑似被前王朝大公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刺杀。</p><p class="ql-block">(客死他乡)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四世 (1868-1889)1876年宣布对土耳其战争,第十次俄土战争后,塞尔维亚独立,为换取奥地利的支持,,1881年与奥匈帝国缔结贸易条约和秘密协定,出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主权。1882年改称塞尔维亚王国国王。</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王国(1882-1918)</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奥布佳诺维奇王朝(1858-1903)</p><p class="ql-block">(客死他乡)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四世 (1868-1889)统治期间加强君主专制,依靠国内保王势力同自由派和急进派做斗争,对外执行冒险政策,1885年发动对保加利亚战争,战败。1889年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持王朝统治,被迫让位于其子亚历山大·奥布廉诺维奇,离国去巴黎。1897年回国任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00年离职去维也纳。</p><p class="ql-block">(被刺杀)亚历山大·奥布廉诺维奇(1876-1903) (1889-1903)在位任塞尔维亚国王,行事乖张,被刺杀,奥布佳诺维奇王朝绝后。</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卡拉乔尔杰维奇王朝(1903-1945)</p><p class="ql-block">(正常死亡)彼得一世(1844年6月29日 -1921年8月16日)塞尔维亚王国的国王(1903年 - 1918年期间在位)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第一位国王(1918年-1921年)。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之子,彼得一世在塞尔维亚人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他试图将塞尔维亚建立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并且用塞尔维亚语翻译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名作《论自由》。他被视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开国君主。打赢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土急剧扩张。对协约国友好。</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18-1929)</p><p class="ql-block">(正常死亡)彼得一世(1918年-1921年)在位</p> <p class="ql-block">(被刺杀)亚历山大一世(1921年8月16日 – 1934年10月9日)彼得一世的次子,从1914年起,他作为摄政王协助其父治理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18年9月率军攻占贝尔格莱德。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和骚动,尤其是克罗地亚人的独立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转向独裁。为了强调他统治的是一个统一的王国,亚历山大一世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王国(1929-1945)</p><p class="ql-block">(被刺杀)亚历山大一世(1921年8月16日 – 1934年10月9日)为了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现状和均势,南斯拉夫王国在法国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建立小协约国(南、捷、罗)和巴尔干协约国(南、罗、希、土)的活动,提高了王国在巴尔干的地位和作用。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时,于10月9日在马赛遭到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他与同车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都在刺杀中身亡 。</p> <p class="ql-block">彼得二世·卡拉乔尔杰,为南斯拉夫王国-卡拉乔尔杰维奇王朝末代君主。</p><p class="ql-block">(客死他乡)彼得二世·卡拉乔尔杰;1923年9月6日-1970年11月3日)父亲逝世未成年,由保罗亲王摄政,中央政府则由首相德拉吉莎·茨维特科维奇主导。南斯拉夫在1941年3月25日加入轴心国。然而,两天后,还有六个月才成年的彼得二世发动政变,推翻当时的茨维特科维奇政府,表明反对轴心国。由于德国入侵,而彼得二世的政府在1941年4月流亡到希腊,又随着轴心国的入侵,再迁到耶路撒冷、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埃及开罗,最后在6月21日抵达伦敦。二战期间,南斯拉夫被分为八个区域,分别由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瓜分及成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米兰·内迪奇将军成立了“救国政府”,统治塞尔维亚余下的领土,并承认彼得二世为国王。战争期间,盟军一直承认彼得二世为南斯拉夫国王。不过,南斯拉夫共产党首领克罗地亚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带领南斯拉夫民兵对抗轴心国,渐渐得势,取得实权。1944年6月16日,铁托与王室代表、前克罗地亚省省长伊万·舒巴希奇达成协议,将双方政府合并。</p><p class="ql-block">战后,彼得二世迁居美国。虽然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在1945年11月制宪会中议宣布南斯拉夫成立共产主义政权,罢黜君主制,但是彼得二世终其一生并没有宣布退位。他受肝硬化之苦多年,在1970年由于肝移植手术失败,死于科罗拉多州。最终下葬在伊利诺伊州的圣萨瓦修道院教堂,是一位葬在美国的欧洲君主。 2013年1月22日 , 国王彼得二世的遗体被运回贝尔格莱德 , 同年5月26日正式下葬。</p> <p class="ql-block">1882年重新建立塞尔维亚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新成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9世纪起,移居巴尔干半岛的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塞尔维亚等国家。一战后,塞尔维亚加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前南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同年6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p> <p class="ql-block"><b>世界最长的索道~兹拉蒂博尔索道</b></p><p class="ql-block">位于塞尔维亚西部山区,全长9公里,自2021年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探索塞尔维亚的西部,你会发现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高原——兹拉蒂博尔。这里以其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无论春夏秋冬,兹拉蒂博尔都展现出它独特的美丽。春天的翠绿、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金黄和冬天的银装,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缆车从兹拉蒂博尔镇出发,穿越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连绵的山脉,最终到达托尔尼克山顶。在缆车上升的过程中,乘客可以欣赏到兹拉蒂博尔的辽阔景色,森林、草原、山峦如画卷般在脚下展开。</p> <p class="ql-block">该镇以"金色松树林"得名,到了冬天树干变成金色。</p> <p class="ql-block">镇内分布大量温泉疗养设施与可直接饮用的矿泉水源,配套完善的酒店群与高山牧场景观。</p> <p class="ql-block">冬季,兹拉蒂博尔则变成了一个滑雪天堂。山顶的滑雪场和滑雪学校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前来挑战。滑雪场设施完善,适合不同水平的滑雪者,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p> <p class="ql-block"><b>世界上最孤独的房子</b></p><p class="ql-block">位于塞尔维亚的巴伊纳巴什塔小镇,紧邻波黑边境。</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屋原本默默无闻,却因《国家地理》的一张照片而名声大噪。它是由三个小男孩在1968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个男孩的舅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足球教练:博拉•米卢蒂诺维奇。</p> <p class="ql-block">最初只是孩子们的据点。由于德里纳河经常洪水泛滥,这座小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被洪水冲毁了六次,但孩子们每次都重建它。</p> <p class="ql-block">河中小屋对面有一家餐厅Studenac。</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乌日策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游击队建立的国家。“乌日策共和国”只存在了67天。“二战”后,乌日策被重命名为“铁托乌日策”。现所属塞维利亚。</p> <p class="ql-block"><b>乌日策木头村</b></p><p class="ql-block">乌日策《生命是个奇迹》的拍摄地</p><p class="ql-block">乌日策市位于塞尔维亚西部,1941年最早解放区。</p><p class="ql-block">该村由著名导演艾米尔·库斯图里卡为拍摄电影而建造。</p> <p class="ql-block">影片以波黑战争为背景,讲述塞族工程师与穆族姑娘的爱情故事。该片曾获戛纳电影节“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及法国恺撒奖“最佳欧盟影片奖”。</p> <p class="ql-block">村庄内,大小不一的木屋散落在山坡各处,虽看似杂乱无章,却每一栋都别具匠心。远远望去,它们似乎都长得相似,但走近细赏,却发现每一栋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此外,这里还配备了酒店、餐厅、网球场、图书馆、电影院、小剧场、教堂以及滑雪场等设施,俨然一个设施完备的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便可看到一座小雕像,它正是库斯图里卡本人的生动写照,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雕像的上方,则立着一块“伊沃·安德里奇大街”的指示牌,彰显着这个村庄独特的命名文化。在木头村,每一个广场、每一条街道都以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库斯图里卡巧妙地将不同时代、国籍和领域的名人混搭在木头村,并为其中一些人设计了特别的纪念方式。你是否熟悉这些面孔?其中包括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在1961年首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壮举,而那时库斯图里卡才上小学一年级。库斯图里卡在回忆录中坦言,加加林的去世让他对天文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为了向阿根廷著名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致敬,库斯图里卡在2008年执导了纪录片《马拉多纳》。</p> <p class="ql-block">当然,并非每位出现在木头村的“名人”都受到了库斯图里卡的礼遇。例如,小布什和索拉纳这两位,竟被直接关进了监狱。</p><p class="ql-block">小布什大家都知道,索拉纳是一位西班牙政治家。他在1995至1999年间担任北约秘书长,见证并参与了从波黑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的北约所有重大军事行动。因此,他在木头村遭受的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萨尔干八字铁路</b></p><p class="ql-block">条铁路建于1925年至1929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成时用于运输木材。</span>连接贝尔格莱德与萨拉热窝,是当时南斯拉夫最重要的交通动脉之一。以其独特的八字形轨道设计而闻名,全长13.5公里,沿途经过22座隧道和5座桥梁。铁路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风景如画,被誉为工程学和美学的双重奇迹。</p> <p class="ql-block">尽管在1974年被关闭,但经过精心修复后,这条铁路重新开放,成为观光线路。游客可以乘坐复古的蒸汽火车,穿越茂密的森林和险峻的山谷,欣赏到塔拉山的壮丽景色。在这段旅程中,火车缓缓爬升,绕过一个又一个急弯,仿佛带领乘客回到了那个蒸汽时代的浪漫岁月。</p> <p class="ql-block">虽然木头村靠近波黑,但它地处塞尔维亚境内,隶属于塞尔维亚的乌日策市。木头村和萨尔干八字铁路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巴尔干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每一栋木屋、每一条铁轨都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木头村的艺术氛围与八字火车的历史魅力相结合,使这片土地不只成为旅游胜地,更是心灵的净土和文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查耶蒂纳酒店</p> <p class="ql-block"><b>贝尔格莱德</b></p><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首都,它位于塞尔维亚中北部多瑙河和萨瓦河的交汇处,名字意为“白色的堡垒”。</p><p class="ql-block">古老城市,融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文化内涵,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作为首都城市,贝尔格莱德既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又饱含了现代气息的出众之处。</p> <p class="ql-block"><b>古罗马时期的军事要塞</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79年,凯尔特人在此定居并建立定居点。罗马帝国时期,该地被扩建为军事要塞“辛吉杜努姆城堡”,成为多瑙河防线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b>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1404年,贝尔格莱德成为塞尔维亚王国的首都,由斯特凡·拉扎列维奇统治期间(1403-1427年),城市规模扩大并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他加固了城堡防御工事,城市人口达4万至5万。</p><p class="ql-block">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贝尔格莱德历经奥斯曼帝国、匈牙利王国、哈布斯堡王朝的交替统治,期间多次被围攻和重建。</p> <p class="ql-block"><b>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与文化融合</b></p><p class="ql-block">1521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占领贝尔格莱德后,城市被改名为“卡莱梅格丹城堡”,并逐渐发展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清真寺、东正教教堂等建筑并存,形成独特城市风貌。</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随着塞尔维亚独立运动兴起,贝尔格莱德逐渐脱离奥斯曼统治,并于1867年成为塞尔维亚首都。</p><p class="ql-block"><b>现代塞尔维亚的首都</b></p><p class="ql-block">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1941-1945年),贝尔格莱德遭受严重破坏但迅速重建。战后,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期(1945-1991年),城市迎来现代化发展高峰。</p><p class="ql-block">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导致部分建筑受损,但城市迅速恢复并成为文化与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前中央火车站于2018年永久关闭,现已成为连接上城中心和萨瓦河的大型步行区,2021年,一座纪念碑竖立起来,纪念第一位塞尔维亚君主斯特凡·内马尼亚 ,这件作品出自俄罗斯雕塑家亚历山大·鲁卡维什尼科夫 之手并非偶然 。</p> <p class="ql-block">“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横幅固定在外交部总部,横幅由白人俄罗斯建筑师尼古拉·克拉斯诺夫于1923年设计,让1999年北约轰炸后高涨的反西方情绪再次燃起。</p><p class="ql-block">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强烈谴责当时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政权下在科索沃进行的种族清洗后不久,北约就开始了轰炸行动,1999年4月23日,北约轰炸了RTS总部,造成16名员工死亡。</p> <p class="ql-block">炸毁的塞尔维亚广播电视总部RTS。RTS总部被炸毁的建筑是开放的,内部是可见的,家具还在,就像是1:1的建筑剖面,纪念碑也是对死亡的反思时刻。</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中国大使馆遗址</p><p class="ql-block">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导致使馆严重损毁,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牺牲,20余人受伤。</p> <p class="ql-block">位于贝尔格莱德,该事件被视作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大创伤。目前,遗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国文化中心。在孔子像的后面右侧看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感恩法国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由法国政府于1998年捐赠,旨在感谢法国在历史关键时期(如一战、二战)对塞尔维亚的军事援助。纪念碑的建立反映了两国在军事合作上的历史纽带,至今仍是塞尔维亚重要的外交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b>卡莱梅格丹古城堡</b></p><p class="ql-block">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坐落于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高地,始建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1979年被列为塞尔维亚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文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城堡现存围墙、建筑残垣。</p> <p class="ql-block">露天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重机枪、火炮等战争遗物。</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洗礼之后,才形成现在的模样。早在公元前三世纪,这里就已经有了军事据点。后来罗马人、哥特人、匈牙利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都在这里打过仗,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直到19世纪末,塞尔维亚人才对城堡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并将首都从临时迁到了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奥联军曾占领了贝尔格莱德,但因为城内的守军坚守阵地,最终迫使敌人撤退。</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再次攻打贝尔格莱德,结果损失惨重,被迫撤兵。1944年五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从此这座城市成为了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又先后受到了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两次空袭,以及科索沃战争,成为东欧,国家中唯一被肢解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这座城堡是塞尔维亚不屈精神的象征,也是他们苦难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但如今他早已褪去了往日的战火硝烟,便成为了当地人最爱的度假圣地之一。这里还是观赏多瑙河和萨瓦河交汇之处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包含17-18世纪修建的防御工事残垣。</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蓝色水域与萨瓦河黄色水流的独特交汇景象。</p> <p class="ql-block">城堡制高点矗立着1928年建造的胜利者纪念碑,该雕塑手持利剑与猎鹰的形象已成为塞尔维亚国家象征。</p> <p class="ql-block"><b>圣萨瓦寺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圣萨瓦寺,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供奉创始人圣萨瓦,历经波折建造至今。</p><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有别于传统的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而采用了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状。</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它主宰着贝尔格莱德的市容,也许这个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计划中的牧首府位于附近。</p> <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老城区东部的一座丘陵上,建造始于1935年,出于种种原因,整个外部建造工程2003年12月才告结束,而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据介绍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南,公园的西侧入口处,一座巨大的青铜塑像屹立,他双手侧举,一手持圣经,一手紧握十字架。这就是圣萨瓦・奈马尼亚的塑像,教堂因其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在塞尔维亚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11世纪末期,饱受战乱困扰及拜占庭统治的塞尔维亚人迎来了独立的曙光。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斯蒂芬・奈马尼亚率领塞族人民浴血沙场、南征北战,初次建立了拥有独立王权、统一的塞尔维亚王国。这位开国之君也因此备受尊重,被后世冠以“伟大而完美的斯蒂芬・奈马尼亚”尊号。</p><p class="ql-block">最伟大的人物也难以逃脱岁月的侵蚀。随着一代英主溘然长逝,王位虚悬,一场兄弟阋墙的夺位之争爆发。在这场角力中,奈马尼亚的三位王子卷入:长子武坎、次子斯蒂芬以及幼子萨瓦。他们面临的将是改变一生的抉择。三位王子中,萨瓦对世俗政务不甚关注,却对宗教情有独钟。在其父奈马尼亚皈依东正教后,萨瓦更是全面管理了王国的宗教事务。而武坎与斯蒂芬可谓势均力敌,因此萨瓦的态度尤为重要。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次兄斯蒂芬一方,并以所具有的宗教影响全力支持斯蒂芬夺取王位。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斯蒂芬成功登上王位,接掌王国大权。</p> <p class="ql-block">随着次兄的即位,萨瓦开始酝酿更长远的规划。他敏锐地注意到,塞尔维亚的历史中并不缺乏英勇和顽强,然而数百年来,这种勇武往往被其他民族利用,充当炮灰之后,塞族人又会陷入新的统治。这种情况的发生,追本溯源就是塞尔维亚民族缺乏强大的向心力,难以把民族整合成具有同样价值观的团结整体。萨瓦果断决定,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凝聚人心。在王兄的支持下,萨瓦毅然独自动身,北上君士坦丁堡觐见大牧首,在其恳求下,塞尔维亚第一次奉命建立了自己的总主教区,这不仅仅是东正教传播史上的重要进展,也对塞尔维亚今后的历史起了决定性的改变。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塞尔维亚又相继陷入了匈牙利、奥斯曼等国的统治,但无论压迫多么严苛,整个塞尔维亚民族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凝聚力,凭借这种凝聚力,他们以不懈的斗争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独立,建立起塞族自己独有的文化,使塞族能够与巴尔干各国和睦相处,由此萨瓦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300年后,塞族人为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1895年决定在贝尔格莱德为其修建教堂。但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直到1935年修建才真正开始。1941年二战爆发,修建被迫中断。战后铁托领导的南联邦成立之后,在当时的塞尔维亚主席团的支持下,1985年9月教堂的修建重新启动。1992年南联盟分解,教堂建设自然无法进行。2000年新一轮总统大选结束,新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金吉奇自国外为教堂修建获得一些援助,停工多年的教堂再次开工。</p> <p class="ql-block"><b>米哈伊洛大公街</b></p><p class="ql-block">是贝尔格莱德主要的步行商业街,其名称源于1870年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以纪念他领导塞尔维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1867年4月,奥斯曼帝国向米哈伊洛大公交出贝尔格莱德城堡的钥匙,标志着土耳其对塞尔维亚长达5个世纪统治的结束。1870年,这条街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其在国家独立中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是塞尔维亚已经开始对抗奥斯曼帝国400年统治的时候,米哈伊洛对当时的塞尔维亚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大公,最开明的改革者。</p> <p class="ql-block">1823年出生于克拉古耶瓦茨,克拉古耶瓦茨今天就是塞尔维亚第四大城市。他的父亲就是米洛斯奥布雷诺维奇,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尤其在改革方面的这个很重要的人。</p> <p class="ql-block">1979年,该街因历史与文化价值被列为塞尔维亚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成为贝尔格莱德最古老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1839年米洛伊洛成为了塞尔维亚大公,但是1842年他被逼出国,被卡拉奇艾尔杰维奇 阿雷克桑德尔替代。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两个家族就是奥布雷诺维奇和卡拉乔尔杰维奇,为两个朝代。就是这个时期的塞尔维亚,这两个家族轮流上位。</p> <p class="ql-block">米哈伊洛在维也纳就是在国外的时候,帮助过许多塞尔维亚的著名的文学家,以及文化领域的各个学者,通过跟匈牙利公主的婚姻,跟奥地利匈牙利建立了好关系。然后1806年第二次上位,回到了塞尔维亚。</p> <p class="ql-block">那么他为塞尔维亚做了哪些事情呢?首先他建立了5万人的人民军队,配备了现代武器,使塞尔维亚军事在巴尔干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他让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代表者,从塞尔维亚所有的大城市中离开,与巴尔干地区的基督徒国家结盟。包括当时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还坚持不让今天的波黑地区落入奥地利统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米哈伊洛领导塞尔维亚期间是黄金时期。1868年在公园坐马车的时候被刺杀,是两个兄弟组织的一场阴谋,原因是他们兄弟被抓,他们想报复,所以他们选择杀死塞尔维亚的大公。</p><p class="ql-block">关于米哈伊洛在民间中流传下来的他浪漫的性格,他特别喜欢善于写情歌,他写的一首在网上依然可以搜到,所以一个爱自己的爱人,爱自己的人民领导,国王大公中老百姓的心中永远是最喜爱的。</p> <p class="ql-block">1979年,该街因历史与文化价值被列为塞尔维亚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成为贝尔格莱德最古老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铁托纪念馆&花房(墓)</p><p class="ql-block">铁托纪念馆位于贝尔格莱德,</p><p class="ql-block">按铁托遗愿葬于生前办公官邸旁的花房,而非新建宏大陵墓。</p> <p class="ql-block"><b>约瑟普·布罗兹·铁托</b></p><p class="ql-block">(1892年5月25日-1980年5月4日)活动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1953年1月14日 - 1980年5月4日),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铁托早年被征入奥匈帝国军队,被俄军俘虏后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十月革命。1918年加入俄共(布)在南斯拉夫的支部。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年开始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反法西斯委员会(临时政府)主席。后被授予南斯拉夫元帅称号。曾七次粉碎德意侵略者对人民军的围剿,最后配合盟军解放全部国土。1945年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任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当选为南共联盟总书记。1953年起任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近三十年。1969年当选南共联盟主席,1974年被确定为终身主席。1980年在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贫苦出身1892年5月7日,铁托(原名约瑟普·布罗兹,此处一律用通用名称“铁托”)诞生在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的库姆罗维茨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弗兰约·普罗兹,是克罗地亚人。母亲玛丽亚,是斯洛文尼亚人。全家九口,耕种10英亩土地,尽管辛勤劳动,省吃俭用,也难以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放铁托及其妻子的大理石棺椁,镌刻金色铭文“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p> <p class="ql-block">5月25日纪念馆:以铁托生日命名的主展馆,陈列其生平物品、勋章及各国赠礼,包括游击队军装、镶金元帅制服等14。</p> <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铁托因为左腿血栓住院,在截肢后迅速得以恢复。就在人们为他的康复庆祝时,铁托竟一病不起。</p> <p class="ql-block">铁托逝世4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其位于贝尔格莱德的花园中。来自全世界128个国家的209个代表团参加了他的葬礼,其中有122个国家代表团、68个政党代表团、4个解放运动组织的代表团、9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和6个其他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3位国家元首、4位国王、8位国家副主席、6位王子、22位总理、11位国民议会议长、12位副总理和47位外交部长。铁托过世后的最初4年间,共有超过1100万人前来谒灵,这个数字是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在铁托的一生中,有4位漂亮的女性先后陪伴过他。</p><p class="ql-block">铁托的第一任妻子是他早年逃亡途中认识的俄罗斯女孩佩拉吉娅·别洛乌索娃。铁托仍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别洛乌索娃在俄国改嫁了。</p><p class="ql-block">铁托的第二个妻子是赫塔·哈斯,一名大学生。他们是在1937年春天从事地下活动时相遇的。在1941年春天生下了他们的儿子米沙。不久,在紧急转移中赫尔塔落入敌手,被乌斯塔沙关进集中营,与铁托长期失去了联系。</p><p class="ql-block">(沃尔扬卡·帕乌诺维奇闯入了铁托的生活,铁托的秘书,大家都叫她兹登卡占据了赫塔的位置。1946年,兹登卡因肺炎去世。)</p><p class="ql-block">铁托的第三个妻子是约万卡·布罗兹(1924-2013)。1951年春,铁托患急性胆囊炎,病情危急,医生建议及时手术。在铁托的手术和手术后的护理过程中,从利卡第6师推荐到最高统帅部来工作的约万卡精心照料铁托,使铁托逐渐被打动。1952年新年伊始,在欢迎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的宴会上,铁托郑重宣布他同约万卡结婚的消息。铁托去世后,约万卡被软禁在贝尔格莱德一座破旧的别墅中,直到2003年。2013年,约万卡去世。</p> <p class="ql-block">2万余支火炬接力棒构成独特符号系统,印证了以「青年日」为载体的国家认同培养机制,最后一棒由铁托亲自接收的仪式强化了权威象征。</p> <p class="ql-block">该馆原为铁托的总统官邸,占地近10平方公里,建筑风格低调朴素,与其“工人阶级领袖”形象形成微妙对比。</p> <p class="ql-block">五个女性形象的喷泉,代表南斯拉夫五种民族。1947年。</p><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人民委员会于1948年1月2日送给铁托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老博物馆:展示南斯拉夫历史档案,如铜制火炬、冷战时期外交文献等。</p> <p class="ql-block">超过75,000件藏品中,铁托用过的军装、猎枪、黑白电视机等生活器物,将这位领导人形象具象化为兼具革命英雄与普通人的生活化存在。</p> <p class="ql-block">国际关系的物质见证</p><p class="ql-block">中国1971年赠送的象牙塔、印度泰姬陵模型等国际礼品阵列,再现了不结盟运动创始国的外交遗产。</p><p class="ql-block">铁托与128国领导人的往来信件,尤其是1971年手写的「团结是盾牌,人性裂痕难防」便签,预示了多民族联邦的内在危机。</p> <p class="ql-block">争议性:展览既呈现其反法西斯功绩(如不结盟运动),也揭露奢靡生活(如镶金马桶专列),反映铁托时代的复杂历史。</p> <p class="ql-block">铁托身上的黄金</p><p class="ql-block">什么纽扣、肩章、皮带扣,那都是黄金打造,整个人走到哪里都是金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铁托有个爱好,那就是收藏。而他都收藏些什么呢?除了古董、书籍、手稿、名画之外,他还喜欢名表、珠宝、豪车、游艇以及酒和雪茄。这些东西,哪一样都可以用价值不菲来形容吧?要知道铁托在位时的年代,物资方面是相当匮乏的,他可以将这些东西视为自己的收藏,就足可见其奢侈了。</p><p class="ql-block">铁托有什么豪车?奔驰3辆,都是西德政府与奔驰公司送的,据说他还有一辆就是劳斯莱斯幻影,这是英国女王的手笔。美国总统尼克松也送过他一辆车,是凯迪拉克。</p><p class="ql-block">另外,苏联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送过他一辆,功能非常强大,而且以豪华著称,那就是拥有防地雷底盘的吉尔-115防弹车。总之,铁托个人的豪车多达30多辆,外加10辆宝马摩托车。</p> <p class="ql-block">铁托与非洲关系也相当好,所以他收到不少非洲送的黄金、钻石之类的东西,以及动物、植物。这个是不是就有点过了?你收藏别的也就算了,还弄自己个人的动植物园。可这就是现实,因为铁托非常喜欢打猎,他特别建了一个自己的小岛,上面的多数动物、植物都是其他国家弄来的。</p> <p class="ql-block">岛上有什么呢?英国的橡树、热带草原,这些都是大手笔,所谓的英格兰绿林、广袤热带草原,就是整个小岛的特色。然后才是那些珍禽异兽,什么来自印度的蓝牛、瘤牛、亚洲象,来自几内亚的斑马、山地斑马,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洲大羚羊,以及欧洲野兔、白尾鹿等等。</p><p class="ql-block">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就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送的“来自月亮上的石头”。</p><p class="ql-block">这个东西虽然在今天被人们质疑,可当时却是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南斯拉夫的。</p><p class="ql-block">还有柬埔寨的吴哥窟寺庙残片,则是无价的。</p> <p class="ql-block">对,还有铁托的宫殿,那可是一座古董城堡,亚历山大一世曾经住过,而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亲王也将其当成白宫。铁托对这个宫殿,那是非常喜欢的,为了让它成为自己的宫殿,铁托没少花心思来装饰它。不过,现在这处宫殿已经还给政府了。</p> <p class="ql-block">铁托去世之后,他的遗产更让其后人及国家各种对峙。在这些争夺巨额遗产的人当中,铁托的妻子约万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p><p class="ql-block">约万卡,都知道她是铁托的第三任妻子,与铁托1952年结婚。那个时期,铁托与约万卡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走到哪里都出双入对。最主要的是,约万卡的奢侈比铁托一点也不逊色,凡是镜头可见她的地方,都是珠光宝气一片。</p><p class="ql-block">可是,不知道约万卡与铁托发生了什么事,至铁托晚年时期,突然身边就不见了约万卡。按年龄来看,约万卡比铁托小30多岁,肯定不会先于铁托去世。而且,事实也证明,在铁托去世之后,约万卡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只不过,约万卡一度受到南斯拉夫当局的拘禁,认为她影响了铁托为政的走向,从而让南斯拉夫联盟解体。于是,个人物品、财产以及住的地方都被查封了,直到2009年才重获自由。而自由之后的约万卡第一时间便是要求继承铁托的遗产,直接向法院起诉。</p><p class="ql-block">但是,铁托还有两个儿子,他们当然也不会看着父亲的巨额遗产化为泡影,同样向法院起诉,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只是想要胜诉哪有这么容易?政府认为铁托的东西都应该是国家所有,因此所有个人的起诉都不可能被支持。</p><p class="ql-block">虽然塞尔维亚曾经在2001年宣布过,铁托的遗产不属国家,可来争的人却越来越多,铁托的家人很难得到。比如当年联盟时的国家们,波斯尼亚高官就认为,除了塞尔维亚,其他的联盟国都应该分一杯羹。而前南斯拉夫王室也站出来,认为铁托的众多资产之中,有大部分是属于王室的,必须要归还王室。</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就热闹了,铁托的儿子、妻子以及孙子辈,加之前南斯拉夫的联盟国家、前南斯拉夫王室,一众人为着铁托的遗产真是争到头破血流。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约万卡已经离世了,而铁托的儿子也去世了,只剩下铁托妻子的两个姐妹,以及四个孙子、孙女。</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法院对这些人的要求进行了分割,铁托生前的遗物有7万多件,另外还有就是不动产,以及铁托的一部分精神遗产,比如铁托的著作作品版权费。</p><p class="ql-block">最终,法院认为铁托的个人遗物是必须归塞尔维亚国家所有的,而铁托个人的著作版权费用就可以分给他的后人。但这部分版权费只有2800美元,委实少了点,与昔日奢华的铁托个人风格完全不匹配。</p> <p class="ql-block">铁托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国家之间的互赠礼物,有些东西不只是价值,它包含了历史文物价值,这就更适合放进国家的博物馆,从而留作历史纪念才更合适。只可惜铁托的后人们了,没有想到那样显赫的铁托只留给他们几千块钱而已。</p> <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市区西北8公里处的泽蒙小镇,这里以成群优雅的天鹅和宁静的多瑙河风光闻名。</p> <p class="ql-block">小镇曾是奥匈帝国边境重镇,保留着红砖屋顶的戛尔朵什塔。</p> <p class="ql-block">河畔漫步道两侧绿树成荫,搭配中世纪建筑背景,极具欧洲风情。</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贝尔格莱德,再见了,塞尔维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