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浙江嘉兴南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南湖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因地处嘉兴城区南边而得名,古称滮湖、陆渭池、马场湖,又因两湖相连形似鸳鸯交颈,湖中多鸳鸯栖息,也被称为鸳鸯湖。</p><p class="ql-block"> 1921年,中共一大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闭幕,南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孕育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p><p class="ql-block"> 南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烟雨楼等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南湖的诗词歌赋。</p> <p class="ql-block">南湖红船:中共一大会议游船,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也是南湖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 访踪亭</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5日,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专程到南湖视察,在一大纪念船上,他回顾了当年“一大”开会的情景,心情激动,挥笔题写七绝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革命声传画舫中,</p><p class="ql-block"> 诞生共党庆工农。</p><p class="ql-block"> 重来正值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烟雨迷蒙访旧踪。”</p><p class="ql-block"> 1985年6月,南湖革命纪念馆将董必武同志题南湖诗镌刻成碑,并建亭于纪念船东面临水处,立碑于亭中。1986年,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来南湖,为亭题额“访踪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的保护管理宣传机构,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位于湖心岛,是极具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始建于五代,几经兴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次登上湖心岛观赏烟雨楼美景。</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碑亭</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八次登临南湖湖心岛,岛上至今完好保存着两块御碑和乾隆的十四首诗。其中,西御碑分别刻有乾隆第一次和第二次南巡至此留下的诗句,东御碑刻有乾隆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巡至此留下的诗句。诗中将南湖美景作了详尽的描绘,充分显现出乾隆皇帝对南湖的喜爱与留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芾诗碑</p> <p class="ql-block">南宋杨万里诗</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北部,地处长三角地区,东连上海,西至杭州,南濒乍浦港,北接苏州,是苏浙沪三地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是中国六大古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3 年获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 年晋级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西塘 以“桥多、弄多、廊棚多”闻名,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24座石桥和122条巷弄纵横交错,临河街道的廊棚总长近千米,为江南古镇中独有。</p> <p class="ql-block"> 海宁盐官古镇</p><p class="ql-block"> 盐官名始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设司盐之官而得名,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古城始建于唐永徽六年,是唐、宋、明、清历代海宁州(县)治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古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端,东濒钱塘江,南部靠近杭州,距杭州五十公里</p><p class="ql-block"> 以钱江潮为主要特色,被誉为“天下奇观”,</p><p class="ql-block"> 潮水一日两次,昼夜间隔12小时。</p><p class="ql-block"> 一年有150多个观潮佳日,每月农历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均为大潮日。</p><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十八是最佳观潮日。</p><p class="ql-block"> 在盐官东约8公里的丁桥大缺口可看“双龙相扑碰头潮”,</p><p class="ql-block"> 在盐官可赏“千红百练一线潮”,</p><p class="ql-block"> 在盐官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能观“惊涛裂岸回头潮”,</p><p class="ql-block"> 夜间还能观“月中齐鸣半夜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宁市非遗馆</p> <p class="ql-block">海宁市“南关厢”是一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核心部分,是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的宏大开篇和华丽乐章。海宁潮作为自然景观,是一种地理现象,一种天文现象。数千年来,又滋养了许多人文景观,包括神话、民谣、故事、诗词、纪事、风俗和有关历史传说等等,内容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入口大门处有一座石碑坊,碑首刻有“天下奇观”四个大字,下面是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牌坊两侧楹联为乾隆题句</p><p class="ql-block">“气象苍茫涵日月,波涛吞吐自春秋”。</p> <p class="ql-block">白石台广场现在为观潮胜地公园内最大的文化广场,每年的观潮节开幕式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白石台:原为乾隆皇帝御驾观潮之处。站在白石台上,钱塘江雄姿一览无余,是观钱塘江大潮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 占鳌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塔高39.375米,周围25.32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石阶回磴,围廊翼栏,飞檐画甍,戗角垂铃,铜顶吊链,造型极为宏丽。也是浙江东南沿海诸塔之最。</p><p class="ql-block"> 占鳌塔又名镇海塔,是为镇服潮神而建,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压制潮患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登临占鳌塔观一线潮是海宁潮观赏的最大特色。清高宗乾隆皇帝登塔后留下了</p><p class="ql-block"> “镇海塔旁白石台,</p><p class="ql-block"> 观潮端不负斯来;</p><p class="ql-block"> 塔山潮信须臾至,</p><p class="ql-block"> 罗刹江流为倒回”的七绝。</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到海宁观潮。观潮结束后,他写下了《七绝·观潮》一诗,内容为:</p><p class="ql-block"> “千里波涛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雪花飞向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人山纷赞阵容阔,</p><p class="ql-block"> 铁马从容杀敌回”。</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碑亭。</p> <p class="ql-block">海宁盐官观潮区的观潮胜地公园中的中山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6年来此观潮而建。</p><p class="ql-block">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应同盟会老会员海宁地方人士杭辛斋、许行彬邀请,偕同夫人宋庆龄以及蒋介石等七人到海宁县城盐官观潮。他们当天是在天风海涛亭观潮,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其观潮地建成了中山亭。</p><p class="ql-block"> 亭上悬挂着“猛进如潮”的牌匾,这四字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墨宝,体现了他对革命的豪迈与乐观,也表达了对海宁人民的期盼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面对万马奔腾的海宁潮,中山先生赞叹万分,发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的著名论断。</p> <p class="ql-block">亭上悬挂的“猛进如潮”的牌匾,这4字是孙中山先生的墨宝。体现了他对革命的豪迈与乐观,也表达了对海宁人民的期盼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观潮》一文。</p><p class="ql-block"> 观潮</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p><p class="ql-block">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p><p class="ql-block">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p> <p class="ql-block">镇海铁牛,分别置于钱塘江北侧沿岸,镇水妖海怪,保堤安民。</p> <p class="ql-block"> 鐵牛銘</p><p class="ql-block"> 惟金克木蛟龍藏 </p><p class="ql-block"> 惟土制水龜蛇降</p><p class="ql-block"> 鑄犀作鎮奠寧塘</p><p class="ql-block"> 安瀾永慶報聖皇</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观潮之约</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任鸿隽、朱经农、曹诚英、胡适、陶行知、马君武、Eⅰiery、陈衡哲等一行,应徐志摩观潮之约,相聚海宁。到了县城,直达海塘候潮。下午一点半,海宁潮也如约而至,历史记录了海塘下的这一群时代弄潮儿。</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雕塑,再现了海宁诗人徐志摩陪同朱经农、陶行知、胡适、曹诚英等一行在盐官观潮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亲临海宁勘视海塘时亲手栽种的朴树(至今已260多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为乾隆所植古朴立的碑</p> <p class="ql-block">海神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