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8月20日在黑河开幕发布<br>时间:2012年07月06日 <br>来源:东北网<br>中俄文化大集.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新闻发布会6日在北京召开。<br>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摄东北网北京7月6日讯 (记者 高长利)"游走边城,寻根华夏"。由国家文化部、黑龙江省政府主办,黑河市政府承办的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将于8月20日﹣26日在黑河市举行。<br>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作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活动主题新闻发布。<br>东北网记者高长利摄<br>本届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的主要内容除开、闭幕式外,主要有:龙江"船"说﹣﹣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高峰论坛,以访谈形式,邀请高层次的领导和文化名人,在中俄界江﹣﹣黑龙江的游轮上,就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平台搭建等话题,进行现场互动交流;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包括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开幕式暨"梦回青春之旅"启动、中国知青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知青企业家联谊会、各地知青艺术团汇演等;"发现黑河"视觉艺术之旅,推出黑河一嘉荫一同江一抚远一黑瞎子岛的黑龙江游轮界江之旅、哈尔滨一五大连池一黑河一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中外艺术家采风之旅等多条文化旅游线路,同期黑河国际旅游摄影艺术周将举办系列旅游摄影艺术展,吕厚民、杨元惺、朱宪民等摄影届大家携作品参展;"动感边城﹣﹣黑河"听觉艺术之旅,意大利青年舞蹈队上演"摇滚狂欢夜";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组织开展的"乐动城市﹣-2012中国城市之歌"推选活动,选取部分入围歌曲在闭幕式晚会上演唱。<br>与此同时,在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举办期间,黑龙江省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系列文化旅游相关活动,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br>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的举办地﹣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祖国边境,是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黑龙江省卫生城、园林城、"三优"文明城。黑河市市区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区隔江相望,两个城市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距离最近、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对应城市,从上空俯瞰犹如"双子"星座,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俄双子城"。黑河还是一座"中俄边贸旅游明星城",不仅在中俄经贸旅游合作中开创了很多第一,在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一直名列前茅。<br>在6日举行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表示,举<br>办文化<br>动文化与旅游观光、健身休闲等结合,使之成为扩大文化消费、活跃文化市场的齐转型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契机。文化休闲周要以品尝享受文化为导向,与旅游观自然与文化的融汇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推动文化内容主导文化旅游游休闲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br></div><div><br></div><div><br></div> CCTV <br>央视网<br>com<br>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br>黑河将举办首届知青文化周 各地知青艺术团将参加会演<br>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19:23|进入复兴论坛|来源:中广网|手机看视频<br>中广网哈尔滨7月16日消息(记者杨沼畔 通讯员尹一凡)以"游走边城、寻根华夏"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将于8月20日至26日, 在黑龙省口岸城市黑河举行。<br>2012年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由国家文化部、黑龙江省政府主办,黑河市政府承办,本届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的主要内容除开、闭幕式外主要有:龙江"船"-﹣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高峰论坛,在中俄界河-﹣黑龙江的游轮上,就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平台搭建等话题,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首届知青文化周,包括开幕式暨"梦回青春之旅"启动、各地知青艺术团会演等;"发现黑河"视觉艺术之旅,一是推荐文化旅游线路,主要有黑河 一嘉荫一同江一抚远一黑瞎子岛黑龙江游轮界江之旅、哈尔滨一五大连池一黑河一俄布市的中外艺术家采风之旅等。二是举办包括一系列旅游摄影艺 术展的黑河国际旅游摄影艺术周;"动感边城﹣﹣黑河"听觉艺术之旅,由意大利青年舞蹈队摇滚狂欢夜等演出组成;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组织开展的"乐动城市﹣-2012中国城市之歌"推选活动,部分入围歌曲将在闭幕式晚会上演唱。 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侧记<br>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09-06<br> 尹一凡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张建友联合报道:8月的黑河大绽异彩,文化盛宴扮靓边城。<br> 由文化部、黑龙江省政府主办,黑龙江省文化厅、黑河市政府承办的2012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于8月18日至24日在“中俄双子城”——黑龙江省口岸城市黑河举办。这是该项活动首次在边境城市举办,也是黑河市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本次国际文化休闲周期间,黑河共接待旅游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创造了接待旅游人数最高纪录;出入境人数31709人次,同比增长17%;住宿业收入增长2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0%,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0%;铁路、客运和航空累计运送旅客85417人次,同比增加9765人次;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黑河经济发展对接会等签订意向性协议8项,协议投资5亿元。<br>本届文化休闲周的各项活动紧紧围绕大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特点展开,在黑龙江乃至国内创建了“文化与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br> 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为广大知青搭建起相聚、交流、合作的平台。知青邢燕子是第三次来黑河,谈起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她说:“历历往事如在昨日。黑河建起的全国首座知青博物馆,让我们好像又回到了知青岁月。”在中国黑河国际旅游摄影艺术周上,汇聚了国内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千余幅优秀旅游艺术摄影作品,以不同的艺术视角,展现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著名摄影家吕厚民认为,黑河自然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欧亚文化在此交融,是很好的摄影作品创作地。<br> “黑龙江之旅”首航,填补了黑龙江省长线界江旅游线路的空白。而黑龙江沿岸城市旅游联盟的建立,提升了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构建起文化与旅游共融共生的平台。与此同时,文化休闲周的重头戏,“乐动城市——2010中国城市之歌赏评”活动,在国内著名景区——黑河五大连池风景区举行了颁奖仪式。此外,中俄国家美院美术作品展、中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中俄优秀影片放映等中俄文化深度交流活动,吸引了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中外嘉宾在欣赏精彩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br> 黑河拥有丰富的旅游与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地理、气候和区位条件,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次文化休闲周把各项活动与森林、冰雪、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欧陆文化、知青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氛围,对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br> 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23个省市的嘉宾和游客参加了本次文化休闲周各项活动。同时,活动还聚焦了世界的目光,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伊朗、俄罗斯等4大洲的近1700人参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文化活动。<br> 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宋宏伟告诉记者,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虽然有不同定位、形式、特点和要求,但各成体系、各具特色,真正达到了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效果。中外文化名人、艺术大腕的参与让与会者品尝到了国家级、国际性水准的文化盛宴;精心策划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活动,有效塑造和提升了地域文化品牌;保存的一批中俄摄影家、艺术家的文化精品力作,以及中俄文化艺术品展销、中俄餐饮夜市、黑龙江之旅首航等活动极大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本次国际文化休闲周将使中俄文化交流热、黑河地域文化热迅速升温。 为了那段不该忘却的纪念---黑河知青博物馆<br>作者:袁德山 蔡阔 摄影:蔡阔 来源 :研究室宣传处 本站日期:2017-11-02 浏览次数 : 7736<br><br><br>黑河知青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以中国知青史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馆,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重视科研工作。2011年与黑河学院合作建立中国知青研究所,现已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2012年,先后举办中国知青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和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活动。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br>馆舍的建筑风格旨在烘托激情燃烧的岁月,体现知青创业与开拓的精神。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展厅面积6400平方米。2009年8月正式开馆。<br><br>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不能忘记知青对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贡献;不能忘记知识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验下放射出的光辉;不能忘记那些知识青年的涌入,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资源,跨越式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当年,黑河地区接纳了23万名全国知青,知青的印迹牢牢铭刻在这片黑土地上,并生根发芽成为当地的一支重要文脉。为传承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黑河市加大力度打造知青文化产业,积极推动这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影响。<br><br>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全国1740万城市青年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他们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用火热的青春书写了一部知青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壮丽史诗。<br><br>几十年过去,当年的知青们容颜老去或已不在,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从未被抹去。为了那段不该忘却的纪念,黑河建起了黑龙江知青博物馆。在那里,知青们走过的足迹一一浮现眼前——<br><br>该博物馆以中国知青史为主题,全面反映知识青年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做出的伟大贡献,展现广大知青在改革开放中争当中坚,为第二故乡做新贡献的风采。为弘扬北大荒知青精神,研究知青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br><br>展览以弘扬知青精神、传承知青文化为主题,展示1700万中国知青为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农村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设三个展厅:步入宽敞明亮的一展厅,以《知识青年在黑龙江》为主题,全面叙述了自1955年全国第一批知青“北京庄”开垦北大荒以来,185万知青数十年的奋斗史。展览的主要特点是以真人、真事讲故事,分为共赴北大荒、闪光的青春、浴火凤凰、难忘的记忆、改革开放的中坚和两地情六部分,内容翔实感人。二展厅以《中国知青历史纵览》为主题,叙述了全国各地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他们在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大草原、大戈壁,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峥嵘岁月。三展厅是以《青春叙事》为展览主题的油画厅,由当代著名知青画家陈逸飞、陈丹青、徐纯中、沈嘉蔚等创作的230幅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题的专题画展。他们以自己下乡的亲身经历,饱含激情去进行再创作,从多角度再现知青的创业历程,在艺术水准上可堪称我国油画界的精品。<br><br>2013年开始举办“与共和国同命运”知青博物馆全国巡展.现已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昆明和重庆等地成功展出,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br><br>该馆以中国知青史为主题,全面反映1740万知识青年,为祖国开发建设、艰苦创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在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做出的不朽业绩,在改革开放中争当中坚的风采,对弘扬知青精神,研究知青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展览以真人、真事,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内容分共赴广阔天地、谱写闪光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返城之路、改革开放的中坚等六部分,以图板、照片、文物、雕塑、场景、油画为主要展示手段,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痕迹,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br><br>第一部分 共赴广阔天地<br><br>“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祖国母亲的召唤!中国知青一代人在这个召唤下,自1955年的志愿垦荒队,到1962年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四个面向”,到1968年举国上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历时20余年,上山下乡知情达1770余万。他们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尽共和国长子长女的责任,来到艰苦闭塞的农村与边疆,与当地人民一起战胜酷热洪水,战胜严寒冰雪,与天斗、与地斗,变“大荒”为“粮仓”,建起工厂,勘探开荒,办起学校,传播文化,屯垦戍边,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创业者。<br><br>第二部分 谱写闪光青春<br><br>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伐木造林、勘探开矿,他们是祖国新一代的拓荒者;万里疆土、千里边防、亦兵亦农,他们是屯垦戍边的新生力量;教书育人、宣传文化、追求科学,他们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br><br>第三部分 浴火凤凰<br><br>血是红的,心是红的,青春的火花也是红的,逝去的知青把所有的一切,都长埋在了那片土地上。逝者,有的被授予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有的死于病魔、事故,虽然并不轰轰烈烈,却令人扼腕叹息。鲜血像火一样锻造了他们,他们是浴火的凤凰。<br><br>第四部分 苦涩的记忆<br><br>所有的知青,心底都深深埋藏着对那段经历的记忆,甜蜜也好,苦涩也罢,既抹不去,也夺不走。这些苦涩的记忆,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记录。<br><br>第五部分 返城之路<br><br>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党和政府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调整政策,缩小下乡范围,开拓安置途径,逐步结束上山下乡,把知青返城工作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br><br>第六部分 改革开放的中坚<br><br>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返城后的知青顶着生活的压力,克服年龄大,学历低,知识贫乏,技术基础薄弱等各种困难,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重新创业。他们投身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勇做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栋梁。<br><br>弘扬知青时代的精神<br><br>黑河地处边疆,当年农垦和地方共接受了23万来自京、津、沪、哈、浙的知识青年,成为上山下乡知青最多的地区之一。为了再现这一历史,黑河市把建设知青博物馆作为繁荣文化产业的重点加以推进。和省内佳木斯、农垦总局知青相对集中的地方比,黑河并不占有优势。但黑河却最早拿出筹建知青馆的项目规划,并得到省相关部门的批准。今天我们在感叹这座反映知青精神殿堂的背后,更感动的是知青馆的建设者。为了确定展览内容,他们聘请省内外历史专家,遍访各地知青,一年内几十易其稿,最终得到中宣部的批准。文物是博物馆的要素,几年来,知青馆筹建处在京、津、沪、哈等地相继成立了工作站,几百名老知青义务为建馆收集文物和资料。知识青年的好榜样金训华,至今他母亲还保存着一件他小时候穿的毛背心,是他们多次登门,老妈妈才把它捐出来。全国知青代表邢燕子把她和董加耕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珍贵照片捐给知青馆,很多知青把珍藏多年的手抄本、老照片、往来书信等捐出,这些实物大多算不上文物,但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br><br>最难的是建馆资金,政府有投入,但为数不多,几千万的资金都是“找”来的。筹建处领导跑国家、跑省里,争得了部分资金,最重要的是到知青那里去找。在筹建的几年里,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地,就连春节都在外地给知青拜年。他们的真诚感动了知青们,几千元、几万元、几十万元,上海知青张刚一人就捐款100多万元。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全国知青捐款达到2100多万元,占整个建馆资金的80%,支撑起全国首座知青博物馆的大厦。<br><br>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br><br>全馆展出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历史贡献,以及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br><br>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黑河地区曾经接纳过数万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与当地的农场职工、农民一道参加黑龙江生开馆现场产建设,这里曾培育了金训华、陈健等知青楷模,也出过聂卫平、肖复兴、梁晓声,姜昆,姜大明,濮存昕等知青名人。<br><br>当年的知青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讴歌着这段历史。在知青博物馆,我们能看到一批知青作家的名字,如梁晓声、史铁山、叶辛、张抗抗等,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当今知青文学的发展方向。其中根据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都在国内产生较深远的影响。2010年7月,30集电视剧《知青》在黑河市锦河农场开机。这是梁晓声又一部以知青为题材的力作,它完整地再现了一代知青人的青春历程。这片黑土地里走出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著名作家,写了以知青生活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年轮〉的梁晓声;金石画家周京生;棋圣聂卫平。<br><br>知青中令人感动的故事 <br><br>我们一行观看了馆内历史展品,倾听讲解员对知青故事的生动描述,并观看了知青年代劳动、生活的场景再现。大家充分感受到北大荒知青的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精神。一些记者在听讲解员讲述知青艰辛创业、无私奉献的故事时,不禁落下感动的热泪。<br><br>进了展馆,可以看到浓缩、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看到激情燃烧的劳作场面,可以摸摸那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可以坐坐暖和的土炕,可让知青们再次回味了那段生活的酸甜苦辣。<br><br> 除了文字、图片外,还有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集中地展示和反映了当年全黑龙江省185万知青艰苦创业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中拼搏奋斗的风采、在返城后为第二故乡无私奉献的新业绩。这里都是真人真事,很多资料来自于知青们撰写的回忆录。认真的听讲解员讲那当年的故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对这段历史怀念、思考、无悔、无怨、爱与痛交织的复杂情感。这是一代人的青春足迹,是一座座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里程碑。<br><br>知青博物馆的这个食堂做饭的情景非常的逼真,很多知青看到这雕塑你像回到了当年,感动得热泪盈眶。<br><br>这个故事叫“飘逝的绿围巾”。北京的一个女知知青收藏着一条绿围巾,这围巾是妈妈在严冬的时候为她织的并寄给她的。取包裹时她戴上引来了很我羡慕的目光。回到连队时,只是在上夜班时戴了下,结果被连队发现了,批评为小资产阶级。后来这条围由在箱子里压了整整六年。<br><br>“鸽子”的故事。这幅画是一对青年和一个鸽子,这是一个叫:女青年病了,男青年为她杀了心爱的宠物一对鸽子炖了。他找到女朋友刚吃了几口,上工的钟声响了,他赶紧把锅盖上,藏在炕洞里。晚上收工后,两人躲在屋里又偷偷吃起来。半夜里女青年肚子痛,被送到场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男青年哭喊着:“是我害了她啊!我一口肉没吃,全放到她的碗里了.....”那撕心裂肺的哀嚎,让人的心都碎了。 <br><br> “情债”故事。老连长请一位男知青他到家里吃饭,三大碗饺子让他风卷残云,造个精光。等他跳下炕去,想到外屋想盛点饺子汤时,眼前的情景令他目瞪口呆: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蹲在炉台旁,围着一碗黑呼呼的雪里蕻咸菜啃窝头,每个人跟前有半碗漂着油花的饺子汤。这“情债”留在了知青的心里,当年老乡们对知青年的感情也是恩重情深的。<br><br>为金训华守了三十年的墓。金训华、张勇,这名字当年的人都不会陌生,如今站在这里缅怀他们,心情真的很复杂。左面的这位曾经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当年的知青,就是被金训华救上来的那位知青,为此他没有回城,他在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了三十年的墓,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br><br>这幅画没有解说词,但让人看了不觉心酸。当年,有多少女知青因各种原因,无奈地嫁给了当地的农民。这一笑一苦的脸,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痛。这些站在这张照片的孩子们,知青是他们的父辈,虽然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但他们说看了也非常的感动,这倒让人欣慰。<br><br>对知青问题的争论,必将被历史所湮没,但知青为祖国、人民创下的业绩将彪炳史册,永远留在祖国大地,留在人民的心中!因为“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