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共和国不是只有黑颜色(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塔拉大峡谷,塔拉大桥,黑湖,佩拉斯特)

余永卫

<p class="ql-block">  黑山共和国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是一座由雪山,冰川,河流,峡谷和森林组成的美丽绝伦自然公园,其中以冰川湖,又称为黑湖,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塔拉河大桥,原始黑松林最为闻名,甚至响誉世界。我们首先来到塔拉河大桥,观看塔拉大桥的同时,可以欣赏到塔拉河大峡谷,既塔拉河两岸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塔拉大桥的桥头,设置有餐厅,咖啡店,纪念品店和生活用品商店等,方便来大桥游玩的游客消费和用餐。</p> <p class="ql-block">远眺塔拉大桥,大桥在绿色树林的怀抱里,就象是一条细细的纽带,把塔拉河大峡谷两岸青山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给两岸人民带来生活的便利。塔拉大桥建于1938年至1940年,全长366米,是一座五拱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到河面的距离是149米。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了阻止德军的后撒,把敌人消灭在桥头一侧,在1942年炸毁大桥,为消灭敌人作出重要贡献。战后1946年,才重新按原样对大桥进行修建,今天我们所看到这条大桥就是重建后的塔拉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建造在塔拉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这是大桥的第一个桥拱,下面就是塔拉河,这个桥拱是塔拉大桥最大,最主要桥拱,跨度为114米,支撑第一桥拱与第二桥拱之间的桥墩,又叫拱脚,是大桥最重要结构,又是大桥最薄弱的地方,要想炸桥只有炸掉这个拱脚,大桥就会倒塌,当年游击队员就是在这里放置炸药,终于把大桥炸毁。这个伟大的历史壮举被前南斯拉夫拍摄成电影,取名叫《桥》,塔拉大桥也成为这部电影的原型拍摄地。后来这部电影在许多国家放影后引起很大轰动,使得世界上很多人认识了这座著名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分别从两侧桥头观看整座大桥,大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横跨在欧洲最大,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上。大桥伟岸英姿不仅是黑山造桥工程的杰作,更是历史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大桥独特的建设风格和惊人跨度,让我们惊讶不止。然而大桥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承受战争的风风雨雨,大桥精彩的故事,扣人心弦的历史,这些迷人的魅力都深深地打动着每位游客。</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在我国上映,也是轰动一时,风靡全国,电影主要内容是介绍黑山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围绕游击队如何进行炸桥所开展的惨烈战斗,使我们感同身受。战斗场面惊险曲折,波澜起伏,让我们不知所措。德军重兵把守着塔拉大桥,桥下有地雷,桥边有电网,桥上则壁垒森严,但是所有游击队员面不改色,心不跳,千方百计去排除万难,他们前扑后继,视死如归,先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塔拉河大峡谷,最终炸掉大桥,成功阻挡了敌军后撤,使敌人成为南斯拉夫军队的瓮中之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惊喜!</p> <p class="ql-block">在桥头,屹立有一尊黑色大理石的南斯拉夫军人半身戎装铜雕像,这位英俊的战士面带微笑,深䆳的目光注视前方,有人说这是当年炸桥牺牲的游击队长“老虎”的原型。但是更多人认为这是南斯拉夫军队一位中尉,叫博日达尔.祖季奇,因为出生在塔拉大桥所在的地区,他也是在反法西斯战斗中英勇牺牲,他母亲特别在塔拉大桥前面为他塑造雕像,以寄托哀思。烈士碑文写到:“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就是这样,黑山共和国英雄的忠骨不知道有多少埋藏在塔拉大峡谷青山里?他们的精神永远鼓励着黑山人民奋勇向前,他们的形象如同青山绿水一样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座建桥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这位英雄因为参与了游击队炸桥行动,在他指点下最终成功炸毁了大桥。在电影《桥》中这位建桥工程师开始是不愿意炸自己所建造的塔拉大桥,但是在去炸桥的路上,终于被游击队战士那种爱国主义的献生精神所感动,在炸桥最后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成功引爆炸药,与大桥同归于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战歌。事实上这位建桥工程师是在炸桥二个月后,德军对他进行逮捕,要他招供出所有参与炸桥的游击队员,他宁死不屈,然后被抢杀在塔拉大桥头,人们在他鲜血染红的地方,特别为他树立了这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同时塔拉大桥头还立有三块有关大桥修建信息的铜牌,包括大桥建造时间,建桥设计师和建筑师名字,并且还雕刻有大桥的示意剖面图等,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大桥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建桥人员的感谢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塔拉大桥,除了中国游客外,还有许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游客,所有游客可能都知道塔拉大桥的过去和今生历史,大家都对塔拉大桥肃然起敬,不停在桥上拍照留念,离开时也是依依不舍。令大家感动的是,大桥中央拦杆上人们还特意献上一束鲜花,代表着人们对先烈的悼念和哀思。</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拉大桥,清楚看到塔拉大峡谷两边陡峭纵深的峡坡,大峡谷呈现一个V字型的深凹,两侧峡壁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谷底塔拉河象是一条延绵不断,弯弯曲曲的翠绿项链,由上向下伸向远方。塔拉大峡谷不愧为是欧洲最深的峡谷,世界第二大峡谷,蜿蜒绵亘80公里,深1300米,那种架势果然是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塔拉河岸边一块平整的草坪上,成为了一些露营者的营地,搭建有一些住房,餐厅,还停有汽车。塔拉河大峡谷两岸公园景区设有滑索道的娱乐项目,以大桥为中线,从大桥右边滑向对岸左边,对岸大桥右边则滑往大桥左边,吸引了不少勇敢爱好者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两边的山坡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白色,黄色,红色,还有白瓣黄蕊的野菊花,这些鲜花好象就是为烈士们而开放,深情厚谊地在感谢烈士曾经用热血把它们浇灌,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歌词唱到: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种上一支美丽的花…。</p> <p class="ql-block">来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的原始黑松林,松林茂盛浓密,黑松林外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两旁的草地绿草如茵,青翠欲滴的草坪,与松树林,远处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黑湖的路上,突然遇到一群来游玩的黑山学生,他们非常热情,用普通话:你好!不断向我们打招呼和问好,在异国他乡实在给我们很大的惊喜!还有学生停下与我们合影,欢声笑语打破了公园的宁静,这也许就是中黑人民之间传统友谊最好的表现吧!</p> <p class="ql-block">黑湖岸边,有一座混凝土的方形石柱,四面柱顶各有一个铜盔,柱中也各有一块铜牌,分别标有1940,1942,1943,1970的数字,这些数字代表着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不同年代的发展历史,因为在1940年政府将杜米托尔地区设立为森林保护区,1942年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1943年被纳入国家自然公园体系,197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圈保护区。另外,旁边还有一座野山羊的铜雕像,提醒所有人:公园里面有野山羊,恳求大家注意保护,不要去伤害它们。</p> <p class="ql-block">来到黑湖,黑湖正处在枯水期,黑湖湖水深绿色,湖面平缓如镜,湖周被茂密的松树林环绕,树林背后是一座海拔2252米高的博博托夫库克峰,峰顶仍然可以看到有许多积雪。黑湖的湖水最主要的来源是来至于周边雪山,这些雪山上积雪融化后形成雪水,最终汇入黑湖,所以,黑湖又被称为:冰川湖。</p> <p class="ql-block">椭圆形的黑湖,因地处树林之中,湖水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被称为:“山林之眼”,在欧洲许多国家里,黑湖又是比较纯净的湖泊,结果还被大家叫做:“欧洲的眼泪”。黑湖的湖水给塔拉河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水源,据说同时还为地下河输送河水,由此可见,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原来是典型绚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p> <p class="ql-block">黑山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动植物保护区,各种生物繁多,珍禽异兽出没,古老的黑松林枝繁叶茂,枝杆参天,这里的黑松林是欧洲最后几处仅存的黑松林之一,因此,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包括公园里的黑湖,塔拉大峡谷,塔拉河,塔拉大桥等一起归入世界自然遗产。</p> <p class="ql-block">黑山共和国不仅有峻峭的大山,深奥的大峡谷,迷人的湖泊,令人难忘的大桥,还有浩瀚无垠的大海,神秘的海岛等,在亚得里亚海岸的科托尔海湾上,有一座风景如画的海边小镇,叫佩拉斯特。小镇对出的海面上还有二座小岛,分别叫圣母岩岛和圣乔治岛,这两座特殊岛屿,被当地人称为:科托尔双子岛。我们在佩拉斯特码头,乘船前往圣母岩岛。</p> <p class="ql-block">圣母岩岛远远望去好象是一艘正在海上航行的舰艇,圣母岩岛是一座人工岛屿,传说在1452年,圣母岩岛原来只是一块礁石,佩拉斯特二位渔民航海发现礁石上出现一尊圣母像,认为是圣母显灵,并且第二天其中一位受伤的渔民奇迹般地痊愈,消息传到镇里,立刻引起佩拉斯特居民震惊,他们一致认为原来圣母一直都在保佑他们,为了感恩圣母,应该在礁石上修建一座圣母教堂,因此,集全镇居民的力量,不断乘船运石,然后向礁石周围投石填岛,经过250年的努力,在1630年终于建成圣母岩岛屿,并且在岛上建成了一座圣母斯科尔别耶拉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与圣母岩岛隔海相望就是另外一座小岛,叫圣乔治岛,圣乔治岛因为是天然海岛,岛上种植有十几颗柏树,还有一座12世纪建造的东正教本笃会修道院,因为岛上安静幽深,海景秀丽,佩拉斯特贵族把圣乔治岛当成他们先人安息的墓地,因此,被人称为“死亡岛”,结果圣乔治岛不对外开放,也不能够随便登岛。</p> <p class="ql-block">来到圣母岩岛码头,发现圣母岩岛大约只有3000平方米大小,相当于不到半个足球场大,岛上主要有二栋建筑,一座是圣母天主教堂,一座是岛上博物馆,其他都是比较小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圣母天主教堂采用巴洛克建筑风格建造,教堂和钟楼连成一体,外墙由乳白色的花岗石砌成,有红瓦屋顶,二座蓝色圆形穹顶,一座为钟楼,一座可能是教堂祭坛,教堂正门为入口,而出口则是教堂后门。教堂正门入口上方有圣母玛丽亚怀抱耶稣的雕像,还有玫瑰天窗。不难看出,教堂里面一定是供奉着圣母,因为佩拉斯特渔民都把圣母视为航海者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岛上另外还有一座比较大的建筑为圣母岩岛博物馆,馆内主要收藏与航海历史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在岛上海边建有一座花岗岩的圆形石柱,柱顶有一个石球和铜质十字架。还有一座圆柱形的海上航标,为晚上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p> <p class="ql-block">圣母岩岛上立有一尊男子半身铜雕像,有人说是佩拉斯特的著名诗人,由于记录了佩拉斯特航海文化而受人尊重。但是有人认为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或者是船长像,更有人觉得是岛上圣母天主教堂的主教像等,众说纷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能够解开的迷团。</p> <p class="ql-block">海上观看佩拉斯特,佩拉斯特位于树木林立,郁郁葱葱的卡森山脚下,镇内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瓦白墙,都是建于17至18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时期古老的建筑,为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风格,因为当时佩拉斯特是亚得里亚海岸重要的航海贸易中心,非常繁荣昌盛,现在看来,当年小镇发展确实是不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佩拉斯特全镇面积大约只有0.3平方公里,拥有17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现有9座教堂。耸立在佩拉斯特上空的高大教堂钟楼,是镇里圣尼古拉斯教堂的钟楼,它是佩拉斯特地标性建筑,楼高55米,属于欧洲高大教堂钟楼之一,圣尼古拉斯教堂建于1691年,是镇里最著名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座四层楼高的房子,就是佩拉斯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其实就是佩拉斯特航海贵族,为自己建造的威尼斯建筑风格豪华宅邸,非常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在佩拉斯特的民房之间,还可以看到建有一些其他教堂,有比较大的教堂,也有比较小的教堂,其中还有一些小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黑山共和国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有深绿的黑湖,白色的雪山,红色的塔拉大桥。另外,在科托尔海湾里,有二座被碧蓝大海包围的圣母岩岛和圣乔治岛,圣母岩岛不仅有传奇的诞生历史,还有精致的巴洛克传统艺术,最引人入胜的是佩拉斯特投石造岛传统风俗,至今仍然还在延续,每年7月22日,即圣母节时,佩拉斯特渔民还会乘船到圣母岩岛上投石,象征着对平安的祈愿,因此,圣母岩岛,圣乔治岛和科托尔湾,包括佩拉斯特,在1979年被评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黑山共和国不是只有黑颜色,而是色彩缤纷,多姿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