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军事片】 《万水千山》对革命史诗的美学重构与精神传承

虹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虹桥 上海</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 108805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温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万水千山》,这部根据陈其通同名话剧改编的经典影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震撼的视听语言,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史诗凝固成永恒的银幕记忆。影片通过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标志性场景的再现,不仅构建起一座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丰碑,更在精神维度上完成了对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p> <p class="ql-block">  《万水千山》以1935年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为主线,通过前卫营的视角展开叙事。影片开篇即以大渡河的湍急水流与铁索桥的险峻构成视觉奇观,十八勇士攀爬铁索的特写镜头与对岸敌军机枪扫射的交叉剪辑,将空间压迫感与时间紧迫性推向极致。这种艺术处理并非简单的历史复现,而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意表达。</p> <p class="ql-block">  在雪山场景中,导演华纯采用长镜头跟随队伍攀登,皑皑白雪与战士们单薄军装的色彩对比,辅以呼啸风声与渐弱的呼吸声效,构建出“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审美意境。而炊事班老战士为保住铁锅坠崖的细节,则通过慢镜头与定格处理,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记忆的符号。这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使影片既保持了史诗的厚重感,又获得了艺术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影片突破传统战争片对单一英雄的塑造模式,构建起多层次的群像谱系。蓝马饰演的指导员李有国,在草地行军时将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分给伤员,自己却因饥饿晕倒;黄凯扮演的营长赵志方,在腊子口战役中身先士卒,中弹后仍坚持指挥。这些角色没有超人的能力,却以凡人之躯践行着革命理想主义。</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普通战士的刻画:炊事班为节省粮食集体饿死、小战士用身体堵住机枪眼、女卫生员在轰炸中护住伤员……这些细节消解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崇高距离感,使观众在“平凡中的伟大”中感受到更真实的精神震撼。正如影片中李有国所说:“咱们红军,就是靠这股子劲儿走到今天的”,这种去神话化的表达,恰恰凸显了长征精神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万水千山》在展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始终贯穿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基调。过草地时,战士们用野草编成草鞋,边走边唱《国际歌》;翻越雪山后,炊事班用铁锅煮雪水烧茶的场景,伴随着欢快的口琴声。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  影片通过三次“赠马”情节的递进式呈现,完成了精神传承的隐喻表达:房东老大爷将马赠给红军,首长为保战士杀马充饥,最后战士们将马骨埋在会师地。这种“马”意象的演变,从物质援助升华为精神象征,印证了“红军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论断。当影片结尾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漫山遍野的红旗与《十送红军》的旋律交织,将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熔铸成永恒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  在庆祝建军98周年的当下再次观看《万水千山》,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历史复现。影片中展现的“把困难踩在脚下”的实践智慧,“官兵一致同甘苦”的平等理念,“为了穷人得解放”的初心使命,与新时代强军思想形成历史呼应。当现代观众看到红军用竹竿标示沼泽位置时,自然联想到今天军队的数字化生存训练;当听到“北上抗日”的口号时,更能深刻理解“能打仗、打胜仗”的当代要求。</p> <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神在2025年的纪念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墨脱县军地篮球赛展现的“友谊第一”精神,丹东徒步活动重走的“英雄路”,生物大分子实验室团员体验的“轻武器射击”,都在用新时代语言诠释着长征精神的基因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万水千山》提供的正是这样一面穿越时空的精神镜像。</p> <p class="ql-block">  当银幕上的铁索桥化作今天的高铁桥梁,当草地的沼泽演变为5G基站覆盖的沃野,《万水千山》所承载的精神价值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部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用光影凝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更以艺术的方式证明了:真正的经典从不过时,因为它记录的是人类对自由、正义与尊严的不懈追求——这,正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将继续指引我们跨越新的“万水千山”。</p> <p class="ql-block">文章内所用图片引用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