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众口说”之八:平凡人的善良光芒 胡静

谭谈

<p class="ql-block">(四十四年前,《山道弯弯》首发在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p> <p class="ql-block">  经历过80年代的许多人不一定知道谭谈。但当时家喻户晓的《山道弯弯》却不会让人遗忘。</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读者看这部书时,多少都有疑问。小说讲述一位失去矿工丈夫的农村妇女,把好的工作让给小叔子,并在小叔子因抢救公家财物受伤被未婚妻抛弃时,毅然决然地与小叔子走到一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小说人物简单明了,没有纠缠的角色关系,没有多的故事场景转换。可《山道弯弯》自1981年发表后,不仅获得了“全国1981—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而且迅速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不到一年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山道弯弯”的热潮,给当时的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这就需要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版时的历史背景。1944年出生的谭谈老师,青年时经历了六七十年代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政治运动。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经济停滞,社会混乱,普通人心中的善念遭到重创。当党和国家纠正这一系列错误后。发展国家经济、规范社会秩序等成为国家头等大事。响应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全国总工会等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项倡议,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p> <p class="ql-block">讲道德”,同时倡导“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一系列主张被统称为“五讲四美三热爱”。且心灵美放在了“四美”中的第一位。此举旨在以通俗易懂且符合时代特色的语言,诠释中国的善文化,为正面的道德行为正名。书中的故事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作者创作时的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山道弯弯》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即符合当时国家急需倡导的,用合理的思想来规范行为,确立正确的是非观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普通人经过动荡后的人心思善。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强调崇德向善、仁爱宽容、隐恶扬善,倡导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涵。其精髓是“勤、孝、谦和、思”,既包含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注重道德价值导向和社会治理创新。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四周群山巍峨,象征着劳作的艰辛,进而映射出村民们生活的困苦与挑战。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易让愚昧无知、自私、自利成为本能,产出奸诈愚昧的人。文中的女主人翁金竹因善的传承,嫁给了家境不好,为人本分的大猛。婚后孝顺公婆,善待小叔,勤俭持家。男主人翁二猛则敬爱哥嫂,爱护侄女,勤劳肯干。甚至因将女朋友视为“商品”的观念,而心生不悦。这个贫困的家因为他们心中的善而让人眷恋。其实这也反映了整个中国,具有的延续和强大的向心力。当家庭与国家遭遇动荡之时,正是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善文化,犹如中流砥柱,维系着社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p> <p class="ql-block">(去年《湖南文学》开专栏介绍我的创作人生时,除请评论家、作家著文点评我的创作、人生,还节选刊用了我的《山道弯弯》和《人生路弯弯》。美术编辑吴凯,为了把这一辑搞得丰富、生动,十分有心地在网上搜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学习写作之初。最早发表我作品的《收获》、《解放军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也搜到了首发《山道弯弯》的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他做完美编设计后,将这些刊物送给我。这是他自己掏钱购的。我要付钱给他,他硬是不收。我只好把这份温暖的情谊收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谭谈老师是从贫困山区走来的孩子。一个原生家庭贫困、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人能以文扬名,除了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周遭那些不计名利,乐助他人的帮衬。一路走来的他骨子里浸染了善的文化,感受到善带给自身的力量,因善受益的他,不可避免地想把这种善传播出来。又因文化的滋养,更让他懂得为社会,为家国扬善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了自己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金竹把进煤矿的工作让给二猛,在今看没特别高大上。可这是80年代,这是跨越阶级的转换,意味经济收入增加,且稳定;还有就是身份转变,社会地位提高。如果没有长期受到传统善文化浸润,哪来谦让。金竹的行为得到了朴素乡亲们的由衷认可。“心真好!一个老婆婆有些哽咽的声音响起”。即使自私心较重的胖大婶对此也说“太实心眼了”。二猛当上矿工后,挂念家人,不计个人得失主动到煤矿井下工作。心中无善,哪来无私。善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人之心,性本善”。《山道弯弯》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善念,它在家能促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于国则能弘扬尊老爱幼、先义后利的优良风尚,使之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 谭谈老师把善文化写入他所熟悉的人,所了解的事,写入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矿工家庭中,从而一战成名。他不仅通过文章传播善文化,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他提携文学后辈,如涟邵矿务局作家群便是其代表;创立毛泽东文学院,致力于培养文学湘军;还建立作家爱心书屋与乡村中学爱心书柜,让文学</p> <p class="ql-block">(文中的插图,是著名画家郑小娟所作。小说发表二十多年以后,某一天,一位中年汉子来找我,他带来一张线条画,我一眼就认出,那是《山道弯弯》里的插图。上面,已有郑小娟的签名。他同时带来郑小娟写给我的的字条:此插画是他在废品站掏到的。大概是刊物编辑部把发过的作品手稿、插图稿当作废品买了。此人是一位有心人。他掏到后,找我来签名,又求我给你写信,也请你在上面签个名……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汉子,那个镜头,一直在我面前晃动!)</p> <p class="ql-block">之光普照乡村,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山道弯弯》用平常人的故事诠释着生活中善的文化。这也许就是并无轰轰烈烈情节的小说,依然能让其备受推崇。所谓“善念善行,天必佑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静,株洲市作协会员、青龙湾读书会资深书友,热爱阅读和摄影。多篇读书随笔刊登于《渌湘》,参与读书会线下活动多期拍摄,制作的短视频多次被株洲文艺视频号采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