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五月九日上午八时左右 ,我来到了安徽省黄山市的黟县,游览观光了黟县最著名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着“明清古民居博物馆”美誉的——“西递古镇”。</p><p class="ql-block"> “西递古镇”,别称“西溪”、“西川”。它位于黟县北部约七公里处。“西递古镇”,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距今已有近980年的历史。“西递古镇”,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p><p class="ql-block"> “西递古镇”,是“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等荣誉。2000年,黟县“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 ,黟县“西递村”,荣获“安徽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称号。</p> <p class="ql-block"> “西递古镇” ,是一个由胡氏家族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古村落。它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7年),发展于明朝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近98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西递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之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公带至江西婺源避难,后改姓胡,取名昌翼。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7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江西婺源去金陵(今南京),途经西递,深深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胡昌翼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在西递九百七十余年的繁衍生息的历史。故历史上,就有了“真李假胡”之说和“西递胡氏”之称。</p><p class="ql-block"> “西递古镇”,从明朝的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胡文光出任江西万载县知县,到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6年),这261年间,胡氏家族,就出了130多名官吏,以及数位商人与文人。</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原村名“西溪”,因村中有三条平行山溪,自北而南,在村口交汇,然后“不之东而之西”。它与传统的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江河“自西向东”流淌相反,故以此特色而得其名。</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古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西递村”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近二百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古民居建筑,呈“船形”。建筑物主要为木构砖墙,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院落平面讲求对称。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入口处有天井。自由组合成二进、三进四合院等多种形式院落。</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全村有14世纪至19世纪的“祠堂”3幢,“牌坊”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其中124幢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雕、木雕、石雕点缀其间。三条清溪,穿村而过, 99幢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于迷宫。它们充分体现了“西递村”的“皖南古村落”,在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 ,四面环山,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的“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的街巷,均以黟县的青石铺地。</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古村落的布局,与其所在的环境,融为一体。建筑风格统一,组合形式,丰富多变,色彩淡雅,装饰精美,是“皖南传统村落”的范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