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探戈与贝隆夫人——南美行(9)

慧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根廷有三宝:足球、探戈舞、烤肉。这三宝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足球,甚至连阿根廷的国名都是让足球带着闯进中华大地的。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球迷们围在收音机前一场不落(là) 地完成了足球启蒙课;还记得肯佩斯如何连过两人后,凌空抽射,足球撞入荷兰队网窝…… 这些在“阿根廷世界冠军”的欢呼声中脑补出的画面,配着宋世雄“肯佩斯!球进了!”那激动人心的解说,留下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此跨越半个世纪的蓝白情结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巴沿着静谧的拉普拉塔河由北向南行驶,一座外形酷似糖果盒的建筑出现眼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阿根廷博卡青年队的主球场——糖果盒足球场,正式名阿尔贝托·J·阿曼多体育场(Estadio Alberto J. Armando)。</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它矗立在一条小铁道旁,不卑不亢,没有电视上每次看到它时大地震撼、激情燃烧的场面;甚至没有因为我们飞越两万公里为它而来敞开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体育场于1938年建成,1940年启用。这是一座被称为建筑奇迹的球场,三侧看台以接近70度的角度垂直堆叠,形成“巧克力盒”般的密闭结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种设计,让近5万名观众能近距离俯视球场,球员如同置身于“井底”,给视觉以极强的压迫感,而且它紧凑的立体结构使球迷呐喊声产生声学上的叠加共振效应,实测可引发地面微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球王贝利曾说:“我在全世界这么多的球场踢过比赛,但都没有感受到像在博卡体育场那种气氛——我们走出球员通道的瞬间,球场好像都开始震颤!” 马拉多纳也将其誉为“足球的圣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人们则像一群群痴情的恋人,不在乎它的傲慢,依然自顾自地徘徊其门前拍照留念,依然在它楼下的纪念品店感受10号球衣、5号球衣……的神圣与温暖,呵呵,就差唱小夜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肯佩斯</p> <p class="ql-block">  的确,这里不仅有“将阿根廷足球写入世界版图的肯佩斯”猎豹般的身影,这里更有“上帝之手”传奇的马拉多纳;38岁依然英姿勃发上映“最后一舞”的梅西;还有‌正在延续阿根廷足球冠军基因的斯卡洛尼‌,这里有一只只潘帕斯雄鹰的辉煌篇章,升腾着那些从贫民窟走来的球星们的贫民梦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拉多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西</p><p class="ql-block">代表技术核心与领袖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10号球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斯卡洛尼‌</p> <p class="ql-block">  每当有比赛的日子,疯狂的博卡球迷震天撼地的欢呼声、呐喊声,会使两万公里外的博卡痴迷者,甚至如我这样的伪球迷也为之兴奋、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收音机里的肯佩斯,到手机屏幕上的斯卡洛尼,阿根廷用46年完成了四代英雄的足球接力。这样的博卡球场怎能不神圣!怎能不让人千里万里去奔赴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糖果盒体育场周边的足球运动用品与纪念品商店一家挨一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号球衣格外亮眼。</p><p class="ql-block"> 虽然未能走进这足球的圣殿,但走到这里也算了结了一个久远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距糖果盒球场两条街的地方有一条小巷,长约150米,五颜六色的房屋,远远望去以为是涂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过去,道路两边都是彩色的房屋,彩墙下是露天画廊与一座座雕塑。细看画的内容大都是探戈舞的瞬间定格,这里就是阿根廷三宝之二——探戈舞发源地,卡米尼托街(El Caminito)。</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道位于布市南郊博卡区(BOCA),紧邻拉普拉塔河口。街名以阿根廷诗人菲利韦托的探戈名曲《卡米尼托》命名,被誉为“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房屋并不精致,有砖块砌成的,有木屋铁皮顶的,也有全部用铁皮建造的。但大都是以‌红黄蓝三原色涂的外墙,很有儿童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色彩常常泄露人的心境,然而在这片看似随性活泼的涂抹背后,却隐藏着19世纪欧洲移民生存的艰辛、智慧与忧伤——当初他们用船板、旧铁皮这些造船剩料建造房屋,又用保养船只剩下的各色油漆涂刷房屋,红红绿绿好像有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于是将一个暂栖身之地弄得张灯结彩般热闹。据说,至今仍有百年前的铁皮屋隐匿其中,只是它们已融入这片缤纷的海洋,难以辨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卡米尼托街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探戈舞的摇篮。19世纪末,这一带汇聚了西班牙水手、非洲劳工、高乔牧民和混血移民。在简陋的酒吧和破败的仓库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他们的乡愁、孤独与激情碰撞,催生出阿根廷探戈的雏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根廷探戈,出身卑微,起初只在港口破败的仓库甚至妓院里表演,观众是出卖苦力的下等人。舞姿也不像后来国标中的探戈,而是两个舞者身体相拥并行,几乎贴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贴身动作,在探戈被引进巴黎时还曾引起轩然大波,为上层社会所不接受;但也正是这种炽烈的肢体语言,让探戈成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根廷探戈是歌乐舞的融合体:舞者用热情奔放或凄婉暧昧的肢体语言,配合切分音鲜明、节奏明快的音乐,总能瞬间抓住人心。另外探戈中的乐曲,由于班多钮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加入,奠定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歌词又大多反映底层生活的忧郁情感,所以常于街头巷尾看到歌者动情,听者入心,唱到妙处,喝彩声四起的情景,与北京公园里老戏迷唱京剧段子的气氛一样。只有这时,你才领悟到探戈在阿根廷人生活中的位置,探戈不仅是舞蹈,是歌唱,更是一种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探戈舞后来于欧美间几经流转,融汇了各地精华,19世纪末,艺术家又对其进行标准化改良,使其逐渐成为阿根廷的民族象征。2009年阿根廷探戈舞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根廷探戈美艳又不失高雅,那些默契的交叉环绕,变化无穷的优美造型,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踢腿、旋转、折腰,尽情地展示着青春的活力与浪漫,展示着爱所带来的神情交融。</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探戈是心跳的对话,探戈是移民的乡愁,探戈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卡米尼托街头,耳畔不断响起探戈舞曲的音乐,身边也不时有起舞者,但是面对这时动时静的舞步、左顾右盼的眼神、遥远陌生的音乐,我们却只能做一个拍摄者。看得出我们的国民对探戈的了解一直没有深入过,虽然上个世纪初上海就有报道,但直到改革开放初,才有了一段短时间的风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倒是2004年赵丽蓉小品的经典台词“探戈就是趟着趟着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又在附近的佩雷拉街、加里波第街匆匆走过,整个博卡区充满了艺术气息,涂鸦、壁画、浮雕甚至商铺都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足球、探戈及博卡的历史有关。</span>这里的每一寸色彩,都跃动着探戈的脉搏和足球的心跳,流动着历史的彩色波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条涂满色彩的小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口处的一座巧克力品牌店铺前聚满了游人,原来二楼阳台上有一高举奖杯的雕塑。网络上查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卡本土英雄迭戈·帕勒莫,</span>他是博卡青年队历史上最伟大的前锋之一,以强悍的空中争顶能力和关键进球闻名,是博卡社区的精神图腾。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10号球衣,到雕塑形象及右臂纹身图案看应该是梅西。</span></p><p class="ql-block"> 不管雕像是谁,都是博卡人对足球信仰的生动表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花3美元,还可以上到阳台与球星共举大力神杯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早期移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给探戈💃伴奏的手风琴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许多壁上浮雕与阳台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家运动T恤商店的阳台上,出现了阿根廷<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和历史中超有分量的三位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边是足球传奇巨星,对</span>世界足球影响深远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拉多纳;右边是卡洛斯·加德尔:阿根廷探戈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被视为探戈演唱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间这位女士是艾薇塔·贝隆(Eva Perón) ——贝隆夫人,阿根廷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为女性权益、劳工福利等奔走,深受民众爱戴 。接下来我们在五月广场玫瑰宫的阳台上便可看到她短暂一生的高光时刻,聆听其生命垂危时的感人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我们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心脏——五月广场(Plaza de Mayo)。这里是城市的发源地(1580年),更是阿根廷每一次历史脉动的见证者。1810年5月25日,市民们聚集于此,宣告脱离西班牙统治,“五月革命”的烈焰点燃,广场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13米高的金字塔尖型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阿根廷最古老的爱国丰碑,为纪念五月革命中献身的志士而建。1856年,建筑师普利里蒂阿诺·普列伊顿为其加冕,立起自由女神塑像。这座纪念碑曾因城市变迁而移位,如今的朝向已非最初。每逢国家盛典,这里便成为蓝白黄国旗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绕广场的建筑群,如同凝固的历史书页:</p><p class="ql-block"> 西北角:静静矗立着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侧:市议会历史博物馆(原总督府),殖民风格犹存,这是1810年革命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向西延伸:五月大街深处,议会大厦高耸着希腊罗马风格的绿色圆顶,大理石柱与精美浮雕诉说着威严。前面是议会广场与纪念制宪大会与议会的丰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侧:玫瑰色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宫又叫</span>玫瑰宫,最为夺目。这座西班牙式建筑,地上是总统府,地下则是陈列国家记忆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阳呈现出密集的星芒照耀着玫瑰宫,看过电影《贝隆夫人》的一定不会忘记玫瑰宫二楼的阳台,不会忘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歌声。1952年33岁的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正是在这片阳台上于临终前向阿根廷人民做最后一次演讲,其遗言"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成为</span>那首悲怆名曲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国民绝大多数听到这首歌时是在阿根廷足球队失利的情境下,比如2002年巴蒂斯图塔含泪退场、2018年淘汰赛铩羽而归。歌词中的悲情色彩与阿根廷近代史(如经济衰退、马岛战争失败)也形成共鸣,逐渐成为民族创伤的隐喻‌‌。不过最近从米莱上台后,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阿根廷的经济数据在一个个“暴涨”、“飙升”中打出一份亮眼的成绩,那首歌是否应大大降低它的播出频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回到玫瑰宫阳台,再回到艾薇塔.贝隆夫人的话题上。具有美丽的容颜的艾薇塔,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艾薇塔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曲从苦难中挣扎向上的咏叹调:1919年她出生在距布宜诺斯艾利斯100多英里的乡下,母亲是被遗弃的女裁缝,她的童年挤满了饥寒、低贱、私生子这些词,但她仍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十五岁时,艾薇塔不惜以身相许跟随一名抒情歌手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但随即她被抛弃,沦为舞女,于是辗转于富人和官员中,直到遇见胡安·贝隆上校。她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成为贝隆最有力的政治伙伴。在贝隆身陷囹圄之时,她高举“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帜,成功唤起了底层民众的磅礴力量,最终将贝隆推向总统之位(1946年)。作为第一夫人,她在此阳台初绽光芒;生命的终点,亦在此向阿根廷作最后的诀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贝尔格拉诺将军铜像‌,他是五月革命领导者及国旗设计者。铜像立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统府正前方。)</span></p><p class="ql-block"> 站在五月广场,历史的风云在方寸间激荡。金字塔尖碑闪耀着独立先驱的不灭理想,玫瑰宫阳台承载着艾薇塔如流星般璀璨而悲情的一生,更凝结了阿根廷百年兴衰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旋律,已超越了艾薇塔个人的悲情,逐渐升华为一种集体悲情与坚韧精神的象征——那是面对命运反复无常时,一个民族心底最深沉的情感咏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科连特斯大道和七月九日大道交汇处的共和国广场,为了庆祝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400年,1936年建造,碑高67.5米。</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掠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安娜·阿祖杜伊(Juan Azurduy)的雕像,</span>矗立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通信部大楼前。她是阿根廷独立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科隆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歌剧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歌剧演出最佳声学场所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罗卡总统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女人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独特的可移动斜拉桥,横跨马德罗港,连接新港区与博卡老城区,是阿根廷现代化建设的象征。桥梁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2001年建成,全长160米,其造型融合探戈舞姿态与高跟鞋意象,中央桥墩可旋转90度供船只通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