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姚姚 武汉 22215416</p> <p class="ql-block">当烈日炙烤着大地,蝉鸣声穿透热浪,一年一度的大暑便携着一年中最盛的暑气即将而来。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的古代,我们的先人们却用他们的智慧与诗意,将这暑热难得的时节过成了一幅烟火气的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大暑非常重视,农谚有云:“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此时也是田间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防汛抗旱的紧要关头。农民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可谓是:“大暑到,农夫忙。”农夫们深知“大暑不暑,五谷不起鼓”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大暑时节,古人们还有许多民俗活动,有些地区会举行“送大暑船”的仪式,将载着五谷杂粮的平安船送入大海中,寓意是送走暑气的灾祸。民间还有“晒伏”的习俗,就是将家中的衣物、书籍……拿到阳光下暴晒,既能去除潮气,又能“晒走霉运”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逢到了大暑三伏天,母亲会把家中的衣物毛毯毛衣……拿出来暴晒一下,来去除潮气和霉气,以求平安度夏。</p> <p class="ql-block">古人们从田间劳作到庭院纳凉,从饮食调理到民俗仪式,他们的生活处处透着顺应自然的智慧。他们不与暑热硬抗,而是在顺应时节中寻找平衡,用简单的方式将酷暑过出了滋味。</p> <p class="ql-block">比如:古人们在大暑三伏天还有喝伏茶,吃仙草,喝羊汤,吃荔枝,喝姜茶等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如今虽有现代科技驱散热浪,但那份藏在习俗里的生活诗意,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在大暑期间,我也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夏日山中》里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凉爽,他的“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态度。还有白居易的《池畔竹林》提到了“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开凉似秋”,描写了在竹林中感受到的清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