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站东侧的盔甲厂胡同6号,原门牌为盔甲厂13号。座落在该处的北京中安宾馆(现已注册为北京盔甲厂宾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盔甲厂宾馆。对外仍沿称北京中安宾馆),作为宾馆酒店可追溯至原煤炭部1982年设立的盔甲厂招待所。这里也曾是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1935—1937年的北京居住地及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写作地旧址。今天恰逢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谨发本美篇以示纪念。并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p> 盔甲厂胡同概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厂招待所今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厂胡同6号的文化标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厂胡同及宾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建国门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条盔甲厂胡同,东起泡子河东巷,西至抽屉胡同,南北分别与解放里、大羊毛胡同相接,长约230米,其名称源于明代设立的盔甲厂。明代鞍辔局署设在此处,遂称“鞍辔局”,掌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之类,当时也称“盔甲厂”或“炮作”。清代改为官府贮存废炮等军资的仓库,地名亦专称盔甲厂,属正蓝旗驻地。民国后沿称盔甲厂。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盔甲厂胡同。“文革”时期一度更名后继胡同,后恢复原名。1935-1937年,斯诺夫妇曾居住在当时的盔甲厂13号(原门牌,下同。现为盔甲厂胡同6号,北京盔甲厂宾馆所在地)。2022年3月该胡同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学盔甲厂男校大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学城内校址各院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汇文第一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由于盔甲厂储藏火药众多,曾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引发爆炸,致百余人伤亡。尤其是崇祯七年(1634)发生的爆炸,“损人物甚多,将制火药石碾远抛于泡子河城墙下”。崇祯年间,盔甲厂停止生产火药,剩余火药深埋地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深埋地下的火药发生爆炸,爆炸威力巨大,波及崇文门(旧称海岱门)一带,飞石导致200余人伤亡。此后,盔甲厂就告别了与军火相生相伴的历史,逐步弃武从文并被民居所取代。清同治十年(1871),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开设蒙学馆,起初只有四名学生,然而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这家小小的蒙学馆极速扩张,光绪十年(1884)更名为怀里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增设大学部并更名为汇文书院,校舍遍布船板胡同、丁香胡同以及盔甲厂等胡同。民国八年(1919),汇文大学部与通州协和大学、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合并组成一所全新教会大学——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就是大家熟知的司徒雷登。当时燕京大学男校区的几处校舍就分布在盔甲厂等胡同里,而盔甲厂内的校区(四院)是燕京大学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区域。民国十五年(1926),燕京大学搬离盔甲厂去了西郊新校区(现北京大学所在地),盔甲厂校区留给当时的汇文中学、汇文小学使用。现在的盔甲厂胡同9号即为当年汇文第一小学高级部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盔甲厂小学,后来修建北京站时搬往它处,如今是东城区明城幼儿园。</p> 北京盔甲厂宾馆沿革与特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内部庭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前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大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的部分类型客房(根据网络图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盔甲厂胡同6号就与9号分立于胡同南北两侧,座落在该处的北京盔甲厂宾馆(北京中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馆</span>),是家经济快捷型商务酒店。现建筑1957年落成,原为煤炭部职工住宅,后来职工迁出,1982年改为煤炭部盔甲厂招待所,是原煤炭部在京的几家宾馆招待所之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其主管单位历经多次变迁,现隶属于应急管理部,由部机关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在隶属国家安全监管局及安全监管总局时期,2004年由机关服务中心投资1700余万元对宾馆进行改造、彻底改头换面后,成为中安之家酒店连锁首家示范店;2018年再次完成装修后转型为融合历史文化与商务功能的特色酒店。宾馆主体楼高4层,简洁的欧式风格外观,小庭院和家居式楼宇格局。现有160间客房,涵盖套房、家庭房、商务大床间、商务标准间、单人间等多种类型。作为原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更早之前原为中国3S研究会)和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的合作伙伴,酒店庭院设有斯诺夫妇纪念设施,主楼一楼陈列历史文献,兼具红色文化展示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安会议室(根据网络图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安餐厅(根据网络图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休闲茶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免费提供的现磨咖啡等饮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助洗衣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经济快捷型商务酒店,北京盔甲厂宾馆(北京中安宾馆)内设有一间80平米的小型会议室,以及商务中心,可满足基本办公需求。宾馆内优雅别致的中安餐厅,可供120人同时用餐需求,精心布置的就餐环境,创新烹制的美味菜肴,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让旅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时候细细品尝陕甘宁等特色美食,更少不了那道海伦当年为自己出行壮胆时点的辣子鸡(现称海伦辣子鸡)。宾馆内还有一个漂亮的小庭院,这个独特的休息空间,在二环之内的宾馆中比较少有,在这里客人可以喝喝免费提供的茶和咖啡等,咖啡是现场磨制的,茶水种类则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据了解,北京盔甲厂宾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中安宾馆</span>)入住的客人近一半为外宾,在北京的涉外宾馆中入住外宾排名非常靠前。针对外宾一般入住在4天以上,宾馆还设有自助免费洗衣房,为客人提供家外之家的舒适体验。由于盔甲厂毗邻北京站、王府井、天安门等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非常便利,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系统来京出差人员凭着介绍信,在这里也是一床难求。转型为融合历史文化与商务功能的特色酒店后,更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红色文化传承,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使这里几乎天天暴满。</p> 斯诺夫妇的盔甲厂13号印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与海伦北平居住地”盔甲厂13号寻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与斯诺夫妇故居旧地工作人员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奈斯特龙博士在盔甲厂13号院的照片中可见花园里的假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伦根据回忆手绘院落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伦用盔甲厂13号地址写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京大学搬离盔甲厂多年后,上世纪30年代斯诺夫妇在此租住的原13号院即为现在的盔甲厂胡同6号。当时该院落是瑞典地质学家、燕京大学教授奈斯特龙博士从基督教美以美会租住的,斯诺夫妇搬到盔甲厂后从奈斯特龙博士手中分租了一部分。该宅院为仿英国式建筑,占地6亩,房间不多,每间房子也不算大,但院子宽敞,院内有花园、石山、网球场、马廐和一座周围带有玻璃的亭子。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相关历史照片印证,特别是斯诺夫妇著述及海伦用盔甲厂13号地址写的信件,可以确认斯诺夫妇当年就是租住在这里。后因北京胡同门牌编号规则调整,原13号、14号、15号合并后一部分为现盔甲厂胡同6号(修建北京站及铁路时也占了一部分),宾馆的房产证与地籍图明确标注了这一沿革。早在2008年4月23日,北京地方史志专家王之鸿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盔甲厂胡同6号——斯诺寓所》,就曾介绍过有关情况。2011年,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詹姆斯·希尔一行来华考察时入住在当时的北京中安宾馆,发现其位置与史料描述的斯诺旧居高度吻合。当年,宾馆在原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帮助下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国内外斯诺研究学者共同考证,北京盔甲厂胡同6号被确认为斯诺夫妇1935-1937年的北京居住地及《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写作地旧址,并于2013年举行了揭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北京居住地旧址标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星照耀中国》写作地旧址标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在盔甲厂13号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在盔甲厂13号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盔甲厂是斯诺夫妇在北平的第三处住所,也是居住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一处住所。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斯诺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1928年7月,喜欢冒险旅行的斯诺乘船抵达中国上海,任职《密勒氏评论报》,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编辑生涯,并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知名人士。1931年10月,斯诺与来到上海的美国姑娘海伦·福斯特一见钟情,并于1932年圣诞节在美国驻东京使馆举行了婚礼。1933年春,斯诺成为统一新闻协会驻北平代表,携妻子海伦到北平赴任,不久租住在王府井大街东侧的煤渣胡同原21号(此前在煤渣胡同的美篇里曾作过简要介绍)。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当年9月夫妇俩在海淀军机处8号院(今北京大学南门外)租了一处坐西朝东的别墅居住。1935年夏,斯诺因被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聘为自由投稿记者,遂辞去在燕大的教席,当年10月从海淀搬到城里,租住在盔甲厂13号,直到1937年11月离开北平。1935年底,斯诺夫妇在这里积极支持和热情报道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6年6月,在中共地下党和宋庆龄先生安排下,斯诺从这里奔赴延安,4个月后,满载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信心回到家中。经过近一年潜心写作,1937年10月,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由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的小客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九”运动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九”运动中陆璀向群众演讲照片被刊登在1935年12月《大众生活》第一卷第六期封面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6年3月初陆璀在盔甲厂13号斯诺家中隐蔽期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时,由于同情关心中国,且没有洋人高傲的气势,所以与师生感情融洽,另外作为记者消息灵通,他和海伦在海淀军机处8号院的家中就成了学子们“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斯诺夫妇搬到盔甲厂13号后,家中的小客厅继续成为一些进步学生的聚集场所,燕京大学张兆麟、王汝梅(黄华)、龚澎、龚普生、李敏、陈翰伯,清华大学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俞启威(黄敬)、东北大学宋黎等,都是斯诺家的常客。当时正值“一二·九”运动前夕,一次聚会时陈翰伯等人提出向宋庆龄先生写信请教怎么办才能挽救民族,并请斯诺转交信件,十几天后得到宋庆龄先生回信,号召学生们要有所表示、行动起来。后来学生领袖们在盔甲厂13号商讨、起草、油印宣传单。在12月9日请愿游行前夜,黄华等人把游行路线、集合地点和宣传口号等计划通知了斯诺夫妇。第二天的游行,斯诺夫妇随着队伍前行采访。在12月16日的大游行之前,数所大学的学生会联络员在盔甲厂13号秘密碰头,商谈行动安排,16日一大早,斯诺夫妇和许多记者又一道采访这次大游行。由于以斯诺夫妇为首的众多中外记者的努力,“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很快传播到全世界。在运动中,斯诺夫妇在盔甲厂13号的家不但是学生领袖们的碰头地点,还成为遭搜捕学生们的庇护所。黄敬经常在这里藏身,和斯诺夫妇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曾因向群众演讲、后来照片被刊登在《大众生活》封面上的清华大学女学生陆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行中因试图帮助同学们打开进城的城门,遭到警察的殴打之后又被逮捕,斯诺称之为“中国的贞德”,陆璀被释放后,斯诺夫妇又把她收留在自己家里养伤,之后更是护送她离开了北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在盔甲厂13号整装待发准备去保安采访共产党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在陕北采访途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7年10月首次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8年2月最早的中译本《西行漫记》由上海复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伦以笔名尼姆·威尔斯出版的《续西行漫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6月3日深夜,斯诺从北平登上西去的火车,历经漫长而艰辛的跋涉,7月13 日抵达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延安的保安村,成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所有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 “清剿”,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并于 1935 年 10 月抵达陕北。延安,陕北的一个小镇,当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宛如被国民党军事和信息封锁之海包围的孤岛。世人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仅限于国民党妖魔化的宣传。斯诺到保安后,多次采访了中共中央领导和红军中的高级将领,如张闻天、彭德怀、贺龙、聂荣臻、李富春、左权、徐海东、李克农等,在与毛泽东十几个日日夜夜的交谈中,斯诺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随后,斯诺又赴甘肃、宁夏访问西征前线的红军。1936年10月12日,斯诺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保安县,10月22日回到西安,当月底回到北平盔甲厂13号家中,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实事求是地记录了他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士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更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后,1938年2月,最早的中译本由上海复社出版,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易名为《西行漫记》。1937年4月,海伦也冒着危险奔赴延安,为《西行漫记》收集急需的材料,为自已的《续西行漫记》(原名《红色中国内幕》)采访、拍照。</p> 盔甲厂宾馆内的纪念展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诺夫妇居住地旧址揭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埃德加·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星照耀中国》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里展示的各种版本《红星照耀中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红星照耀中国》及小号手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房里印有斯诺元素的杯子、《红星照耀中国》和手绘壁画(根据网络图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2011年盔甲厂胡同6号经考证被确认为斯诺夫妇居住地和《红星照耀中国》写作地旧址伊始,时任宾馆总经理郝光宁女士,即倾力挖掘呈现这份红色印记。此后,在宾馆历任负责人接续努力下,多场有关斯诺及其夫人海伦的学术会议在宾馆举行。继2011年斯诺夫妇北京居住地旧址揭牌之后,2015年,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的半身铜像在宾馆庭院内落成。院内墙上挂着的几幅黑白照片,展示着当年盔甲厂13号的原景,斯诺夫妇庇护学生运动领袖的勇敢身影、启程前往陕北采访时的坚定神情以及回京后伏案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专注模样,去年新落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小号手的塑像,更是为这个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增添了一抹亮色。主楼一层大厅的《红星照耀中国》文化展,简要介绍了斯诺的生平、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及作出的重要贡献。一侧的4个展柜以英文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为基座,陈列着斯诺借给毛主席拍照时戴的八角帽复制品(原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 、小号手原型谢立全少将的书信复印件,宾馆获赠的毛主席纪念章、“工合”组织徽章和纪念品以及刊登过宾馆与斯诺夫妇故事的报纸等;东侧的书柜里则收藏着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红星照耀中国》书籍;展厅北侧墙上,挂着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的照片。除此之外,宾馆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每一个角落。宾馆大堂内,摆放了斯诺夫妇生平事迹及历史照片;宾馆走廊中点缀着各个版本的《红星照耀中国》封面画框;宾馆客房内都摆放有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和印有斯诺元素的杯子,有的房间墙上还有与那段历史相关的手绘壁画。尤其可贵的是,宾馆打造了一支职工兼职的红色宣讲队,每晚免费提供“一起走近斯诺,探寻红色中国”主题讲解服务,也带动了服务质量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宾馆庭院里的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世界了解了红星照耀着的中国的两位美国记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盔甲厂胡同6号的故事,是历史考证与人文情怀交织的典范,也体现了煤炭人执着的追求。埃德加·斯诺在这里写下《红星照耀中国》,把延安的灯火传递给世界;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海伦·斯诺从此处奔赴延安,用笔记录下“觉醒的中国”,作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进一步向世界揭开了陕甘宁边区的“神秘面纱”,为后人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北京盔甲厂宾馆(北京中安宾馆)致力于呈现并守护、传承好这份红色印记,《红星照耀中国》也已被列为初中语文必读书目,它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一代又一代,跟随着先烈的脚步和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明: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七一”前手机拍摄于北京盔甲厂宾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