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旧居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西门内中山西路153号。</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先后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p><p class="ql-block"> 门上悬挂有王士珍撰写的对联:“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求名求利只求已莫求人”,表达了王士珍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影壁</p><p class="ql-block"> 这是正定"创城"期间建造的景观建筑小品,非王士珍旧居原有建筑。此影壁为仿古青砖砌筑,平面呈"一"字形,壁座采用须弥座形式,须弥座长4.95米、宽0.75米,影壁至正脊高4.75米,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影壁雕刻全部为砖雕,正面和背面图案相同。壁座通体雕刻莲瓣、卷草图案;壁身部分壁芯雕刻凤凰牡丹纹中心花图案、四岔角饰砖雕卷草图案;壁顶出四层冰盘檐,檐上覆灰瓦顶。此影壁小巧而精致,体现了我国传统影壁建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是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总占地10102平方米,原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严谨,先后有序。以中院为主,每处院落自成体系,院与院之间以院墙相隔,由方门、园门、角门相通。房基为青石墙体,磨砖对缝,青石台阶,院中方砖铺地。现仅存旧居的中路,为两进四合院,两重院落,纵深排列,古朴幽静,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垂花门</p><p class="ql-block">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的入口,也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它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是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标志,同时具有防卫功能与屏障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藤</p><p class="ql-block"> 这棵紫藤已有百年历史,是当年德国公使送给王士珍的礼物。原有两棵,东西对称,现仅存西边一棵。虽然经历百年风雨,依然枝蔓交融,生机勃勃。紫藤为长寿树种,每年暮春时节,花开如瀑,灿若云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院正房德威厅为会客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间的横幅上有“德隆望重”四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1月31日,30集电视连续剧《白毛女》的部分主场景在此拍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谦受益”三字,语出《诗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易招损失,谦逊虚心能得益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年高德劭”四字,出自汉代杨雄《法言.孝至》。劭:美</p><p class="ql-block">好。赞誉年纪大,品德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院东厢房为书房和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桥门蜚英”四字。太学(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周围环水,以桥通四门,故名"桥门"。"蜚英"扬名、驰名。以此为匾可喻才华出众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院西厢房是小会客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松筠”二字,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松竹皆岁寒不调,以此为匾,暗喻品格高尚、节操坚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镜心居”三字,“镜心”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能够透过外表表现出来,没有伪装或隐藏,强调了一个人的真诚和坦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蔀屋仪型”四字,"蔀屋"指草屋,"仪型"有楷模、典范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处事和平”四字,出自清代《围炉夜话》"和平处事…正直居心…",指以和气平易的心情为人处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横幅上有“谦光尊”三字,出自“谦尊而光”成语,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后院。</p><p class="ql-block"> 1948年华北大学在正定成立,第四部——研究部就设在此处,范文澜、王冶秋、何思敬等众多文化名人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为这座大院增添了几分厚重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院正房“三不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不堂内现展出华北大学文献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校址设在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天主教堂,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设在正定西门里的"王宅",北洋政府总理王士珍的故居),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华北大学在院系设置上相当完备,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解放区最高学府,也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开始走向正规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业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介绍</p><p class="ql-block"> "华北雄壮美丽的河山,是我们民族发祥的地方……我们是新文化的先锋队,要掌握最进步的科学艺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思想,我们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意志坚强,要把新时代的革命潮流更推向高潮,勇敢!勇敢!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1948年《华北大学校歌歌》(吴玉章作词、李焕之作曲)</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不仅是一所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培养建国人才的摇篮、新中国高等教育之母,还是当时新民主义文化的中心。大批文艺精英和学术理论界的名家云集华大,为一时之鼎盛。正如《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书中登载校长吴玉章亲笔题词所言那样:"华北大学成立-﹣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p><p class="ql-block"> 华大一部系政治学院性质,办短期政治班,钱俊瑞同志任主任,学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纲领政策,一般学习3到6个月就奔赴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华大二部系教育学院性质,孟夫唐任主任,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及其他教育干部,有国文、史地、教育、社会科学、外语及数理化六个系,学习期限,外语为两年,其他各系为半年。</p><p class="ql-block"> 华大三部为文艺学院性质,沙可夫任主任,下设工学团、文工团、美术工厂及乐器工厂。</p><p class="ql-block"> 华大四部为研究部,范文澜兼任四部主任。四部以从事专题科学研究及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为目的,下设八个研究室:(1)中国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兼主任。(2)哲学研究室,艾思奇兼主任。(3)中国语文研究室,吴玉章兼主任。(4)国际法研究室,何思敬任主任。(5)外语研究室,主要从事翻译工作。(6)政治研究室,钱俊瑞兼主任。(7)教学研究室,张宗麟任主任。(8)文艺研究室,艾青任主任。</p><p class="ql-block"> 华大农学院以培养农业建设人才为目的,采用教育、研究、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工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直接领导,和华北大学保持组织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p><p class="ql-block"> 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 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p><p class="ql-block"> 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p><p class="ql-block"> 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以华北大学(主要是华大一部)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虽然华北大学办学仅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它在人民大学校史以及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校址设在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天主教堂,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华北大学在院系设置上相当完备,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解放区最高学府,也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开始走向正规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华北大学旧址国画(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师生雕塑(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培育英才摇篮</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在成立不过一年多的时间里,为解放战争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建国前,就已有14000人毕业,奋战在全国各地。更有不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军政界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几百人之多。文教界的华大人才最集中,高校正副校长有几十人,教授有几百人。此外名记者、名画家、名编导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成立特刊,里面有校长吴玉章题词,教育长钱俊瑞的开幕词、华北大学校歌、校旗,还有华北大学欢送南下干部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校报、校刊(图片上)1949年华北大学二部教育系毕业同学录(图片中)校友蓝天野题词(图片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教师的文章、小说、剧本、诗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国高校之母</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还有一项重要贡献是孕育了建国之初第一批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华大工学院发展为北京理工大学,华大农学院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华大二部外语系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大三部的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分别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产科技成果</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农学院设农艺、经济植物、畜牧兽医及糖业四个系,采用教育、研究、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了22个糖业工作站,解决了解放区长期缺糖吃的困难。农学院高级兽医教育工作站遍布华北,对牲畜流行疫病的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华大工学院分批派学员到井陉煤矿边实习劳动边搞科研攻关,为矿山的机械加工改进了工艺,研制出了新产品,工学院因此出了不少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科技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教学实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艺名家演出</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先后成立了三个文工团,汇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革命艺术家,创作演出了《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等红色经典。建国后华大文工团分别组建成立了中央歌舞剧院、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等全国知名的文艺团体。华大文工团的王昆、郭兰英、戴爱莲等都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艺术家。华大平剧院是当时解放区最高水平的专业京剧团,拥有编导阿甲、主演李和曾等名角,阵容十分强大,成为中国京剧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文工团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术大师作品</p><p class="ql-block"> 以华北大学师生为主力创作的革命新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江丰、彦涵、罗工柳、王式廓、王朝闻、莫朴、李琦、冯真、邓澍等一大批艺术家,深入火热的生活,创造性地将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融为一体,创作了《豆选》、《娃娃戏》、《清算图》、毛泽东塑像等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美术系师生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典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在文艺创作方面更是群星璀璨,成就卓著。戏剧家沙可夫和著名诗人艾青、光未然担任文艺学院领导。丁玲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最终完稿就是到了正定华大之后。文艺学院的作家们还创作了《红旗歌》、《民主青年进行曲》、《思想问题》、《生死仇》等红色经典文学剧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术研究荟萃</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还是当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心"。华北大学汇集了各学术领域雄厚的研究力量,吴玉章、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钱俊瑞、张宗麟等知名学者分任第四的各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长由历史学家尹达担任。此时的华北大学可谓是名家聚集、大师荟萃的学术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北大学历史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厢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设王士珍生平展。</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1861~1930年),字聘卿,号冠儒,正定县牛家庄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在近代史上,他和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以其才识高下相别,又有王龙、段虎、冯豹之说。</p><p class="ql-block"> 王家自明代从山西迁居正定,清朝乾隆、嘉庆以来屡试科第,为正定高门望族。到他父辈时家道中落。咸丰十一年(1861年)王士珍出生时,伯父王如松已死,没有子嗣,因无子嗣,过继王士珍为嗣。第二年生父王如柏亦去世,士珍便与继母刘氏、寡母丁氏相依为命。两位寡妇恪守节孝,靠做针线活把王士珍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9岁入私塾读书,15岁投笔从戎,入正定镇台当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其聪明能干、办事认真又富有军事才略,很得上司赏识,先后任清廷江北提督,湖广总督,陆军大臣等职。进入民国后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1917-1918),京师临时治安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权力交替频繁、局势动荡的复杂形势下,他积极协调各派之间的关系,为当时国家的相对稳定做出了努力。王士珍曾发自肺腑地说:"唯私心默祝和平统一早日实现。兵祸不作,举国宁谧,余得为一太平之民,安居乡里,于愿足矣……。"1930年7月1日,王士珍卒于北京堂子胡同本宅,归葬于正定祖茔,享年7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的“三不”:“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败后,清廷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王士珍被推荐去当教官。他搞训练有一套,用德国标准练新军,连慈禧派来视察的荣禄都看傻眼,夸他“能架桥、会布阵”,还让他代表清廷去日本阅兵。袁世凯对他信任得不行,连自己出差山东都让他留守大本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处理醉兵</p><p class="ql-block"> 奉系军队驻守正定时,经常有士兵酗酒闹事。一日,一群士兵喝醉了,其中一个纵言要找娼妓快活,其他士兵故意捉弄他,指着王士珍的公馆说:“那是大妓院,你敢不敢去?”这个醉兵仗着是驻防兵有恃无恐,遂应声踉跄跑向王公馆,闯进后被人捉住。醉兵扬言要找妓女,公馆人等一听大怒,群起殴打。王士珍听到打骂声,赶紧来到前院,命家人停止殴打并为其清洗,同时向其他兵丁追问详情。这时驻防军官的副官闻讯赶来,面见王士珍,一是赔罪,二是表示严惩醉兵。王士珍对副官说要严加管束士兵,不能骚扰百姓,并说此兵已送县衙治罪,副官辞谢而去。随后王士珍把这个醉兵叫到大厅,问其家庭情况。醉兵此时后悔至极。王士珍说将你送官或送回军营都得治你死罪,你家老小何以度日。你不要回营了,给你些盘缠,连夜回家过安稳日子去吧!以后不要再胡作非为了。醉兵闻此如获大赦,痛哭流涕,叩头道谢而去。</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当总统后,段祺瑞和冯国璋斗得你死我活,老袁只好派儿子袁克定三顾茅庐,硬把王士珍“跪求”出山当陆军总长,调解矛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统四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溥仪退位。王士珍遂辞官,到家乡正定西门里公馆隐居。</p><p class="ql-block"> 一天,王士珍在正定县城墙附近散步,碰上一群士兵正在拆城墙,便上前问询。然而这些士兵隶属奉军,根本不认识王士珍,见他穿戴普通,丝毫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见王士珍反复劝说不要拆墙,这些士兵觉得心烦,其中一人长官模样的甚至抬手给了他一耳光。</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受辱之后回到家中,直接拿出纸笔给当地军官写信告发,阐明了城墙在防洪及军事上的重要性,明言不可拆墙。驻军司令听闻王士珍的声望很大,于是便把拆墙的士兵撤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彰德秋操由练兵大臣袁世凯和铁良担任检阅大臣,署军令司正使王士珍为演习总参议。</p><p class="ql-block"> 整个操练过程几乎全是在王土珍的指挥下进行的,自始至终井井有条,大得各方称颂,各国被邀请的使者观看后无不赞赏王士珍的组织指挥才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7年,王士珍以陆军部侍郎衔外放江北提督,执掌军政,王士珍仅带一仆轻装赴任。途中某天,日落西山,王士珍命随从前去村镇找客店,准备休息一夜。</p><p class="ql-block"> 这个随从找遍了所有大街小巷的客店,都说客满。王士珍感到纳闷,再吩咐随从到村边偏僻处找一找,稍顷回报说:“找到了,但不能住客房,只能住草棚。”王士珍问是何缘故,答说:“因有一知府到江北上任路过此地,下戒严令,今夜不准任何过路人在此留宿。”王士珍听了说:“就住草棚吧!”不料二更时分公差前来查店,发现草棚里有人,就要拿他们主仆二人示问,王士珍无奈只好亮明身份,把写有江北提督的宫灯打了出来,公差愕然,急忙回去禀报,知府得知是未来的顶头上司,马上前来表示谢罪。王士珍见知府粗俗不堪,便问:“你是不是捐的官呀?”回答说:“不瞒大人,下官是捐了银子。”王士珍说:“你还没有到任上,就这么骚扰百姓,像你这样到了任上,又怎能为民办事呢!还是回家抱娃娃过太平日子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王士珍随军前往朝鲜平壤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率领炮队痛击日军,此战中王士珍的右手无名指被炸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在正定城内有一宅院,其平面布局为凸字形。按当地风俗,此种格局最为忌讳。当初王在正定城西门里购置宅基地时,除后院是耕地外,周围均为民房,在院落的西南角一处民房,房主据理不卖,王宅因此凹进一块,东边的情况亦类似。以王士珍当时的权力、地位和财力,完全可以强买强卖,但是王却迁就了事,不“以强凌弱”,而“宁可王宅缺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洋三杰——龙虎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被推为“三杰之冠”,始称北洋“三杰之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10月,慈禧太后与各国公使在河北彰德观看北洋军秋操,十分满意。慈禧太后事后特意召见王士珍,对他大加赞赏,甚至开口道:“我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儿子多好。”王士珍闻言感动不已,立马磕头谢恩,自此坚定了要誓死效忠大清的决心。同年,兵部和练兵处合并为大清国陆军部,王士珍被任命为陆军部右侍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61年,王士珍出生在河北正定,父亲名叫王如柏,在家里行二。王如柏共有弟兄三个,大哥叫王如松,娶了正定县城的刘氏为妻。但王如松的体质较差,刚过20岁便因病去世了。因为王如松生前无子,他的妻子刘氏孤苦伶仃,因此以老二王如柏的儿子王士珍为嗣子,所以王士珍很小的时候就离开自己的生母丁氏,和养母刘氏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的生母丁氏也是18岁嫁到王家的,与刘氏一样,也是23岁守寡,丁氏的贤惠之名也是传遍了全村。</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王士珍得到良好的教育,刘氏带着士珍到正定城里读书。而且,她为士珍聘请了正定最好的塾师,待遇也是最丰厚的。</p><p class="ql-block"> 在王士珍那个年代,过继出去的孩子就不能跟着自己的生身父母一起生活了。可王士珍的嗣母(也就是他的伯母)刘氏跟他的生母丁氏妯娌关系处得非常好,而且又有着青年丧父的共同悲催命运,她们不计较这些世俗的礼教,共同承担起抚育王士珍的责任,可算得上是一段佳话。刘氏与丁氏不仅共同抚育着王士珍,并且能够和睦相处,终身守节,于是就有了“双节”的美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王家大院的对面,王士珍为他的生母和养母建起“王氏双节祠”,如今这里已经是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士珍临终前曾立遗嘱希望国家和平统一,他自己薄葬即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设正定解放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定解放文献展(前言)</p><p class="ql-block">正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4月11日,晋察冀野战军向驻守正定城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历时14个小时,于12日8时战斗结束,全歼守敌5000余人。正定解放首创了"攻坚战范例",为解放石家庄探索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12日,正定市政府宣告成立。这是解放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命名的第一座新城市。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行了最初的有益探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同时,为解决全国解放后干部人才缺乏的问题,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正定建立一所高等学府一华北大学,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这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开始走向正规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开国第一市,红色大学城"。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正定红色文化,并为河北省第四届旅发大会献礼,特举办正定解放文献收藏展。</p><p class="ql-block">本次展出藏品由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河北省红色旅游协会顾问王律提供。共分为五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攻坚战范例"——正定解放的重要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二、"开国第一市"——正定设市的重大政治意义</p><p class="ql-block">三、"保护古文物"——新中国文物事业在此奠基</p><p class="ql-block">四、"红色大学城"——华北大学的巨大革命贡献</p><p class="ql-block">五、"新文化中心"——华北大学的深远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攻坚战范例"——正定解放的重要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正定自古为三关雄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4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全歼驻守正定城的国民党守敌5000余人,使这座千年古郡重新回到人民怀抱。人民解放军攻克正定首创了"攻坚战范例",为解放石家庄探索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王律珍藏的《晋察冀日报》连续半个月刊登解放正定的系列报道,将这一重大战役的全貌完整地记录下来。现代散文大师杨朔还留下了《正定创世纪》这篇名作,写出了对子弟兵的由衷赞叹:"在正定人民的眼里,立刻又展开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定县城第一次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野战军为了孤立石家庄、太原之敌,决定破袭正太铁路,切断其联系,发动了“正太战役”。4月9日,集中兵力,迅速扫清了正定县城外围的赵庄、岗上、五里铺、宋营、韩通、三里屯、北贾村等据点之敌,兵临正定城下。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五旅,第三纵队第七旅等部队在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和第二纵队政委李志民指挥下,于11日18时30分,开始向驻守正定县城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总攻,集中各种炮火猛烈轰击国民党守军设在城门、城楼、城墙上的火力点及工事。在炮兵的掩护下,各路登城突击队开始强攻正定城。</p><p class="ql-block"> 第五旅第十四团为打开南城门西侧45米宽的突破口,集中两门战防炮、四门迫击炮、五挺重机枪、十三挺轻机枪和五具掷弹筒,分别封锁城垛工事,猛射10分钟,压制了国民党军的火力。担任突击队的三营炮兵第七连第七班梯子组在班长黄树田的带领下,8个人迅速将四个长三丈六、重六百余斤的云梯靠上了城墙。19时,突击组开始登城。四班战士刘振江、温祥及四班长刘增在火力组支援下相继登上城头,率领全班打退了国民党守军两次反扑。10分钟后,七连长率二排登上城头,在副营长毕洪恩指挥下,又打退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反扑。仅用25分钟,全连战士全部登上城头,巩固了突破口,并抢占了城门楼。为了给后续梯队开辟道路,班长黄树田带领战士,勇敢机智地通过国民党守军火力封锁,运动到南城门下,很快炸开城门。五旅首长根据这一新情况,即令在城东南进攻的 十三团、十五团以部分兵力继续在原地佯攻,以牵制敌人,主力部队迅速从十四团突破口进城投入巷战。</p><p class="ql-block"> 第五旅第十四团登城后,第四旅第十二团第五、六连在炮火掩护之下架梯子登城。第五连梯子几次被打断,无法登城;第六连一班虽登上城头,因大部伤亡,后续部队又未跟上,在这紧急情况下,第五连班长王世昌率领全班战士一边投手榴弹,一边架扶梯登城,迅速占领东北角大碉堡,多次打退敌人的反扑后,全班大部分战士伤亡。在为巩固突破口的紧要关头,第六连班长刘喜、战士白家山相继登城,用刺刀、手榴弹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打跨了敌人五次反扑,掩护了后续部队梯队登城,不断扩大战果,沿城墙向两翼发展。18时,第四旅二梯队投入战斗,并向纵深发展,多路插向城内。20时,东城区国民党军大部被歼。</p><p class="ql-block"> 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在炮火掩护下,从西北面冲过环城外壕,直逼城下靠扶梯登城。虽遭国民党军用火力猛烈射击,特别是突破口两侧城墙垛口,敌人暗火力点侧射极为猛烈,野战军指战员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争先登城。但由于云梯上人过多,负重过大,将云梯压断,致使第一次登城未果。随即集中各种火器,对准突破口及其两侧隐蔽发射点射击,支援突击队再次登城。第一营突击队登上城头后,向突破口两翼扩张,遭到守敌炮火猛烈射击和反冲击,经与敌人激烈搏斗,虽给国民党守军以严重杀伤,但因力量悬殊,被迫退回城下。第十九团、第二十团发起攻击,因选择的突破口不当,也没能摧毁城墙中部分火力点。</p><p class="ql-block"> 12日3时,第七旅再次利用夜暗发起攻击。首先,将火炮推至城壕附近,各种火器同时射击,并向城墙集中投掷手榴弹,乘爆炸瞬间,再次向守敌发起攻击。在西南面的第十九团第三营以长杆绑炸药,炸毁突破口附近敌人火力点,在各种火力掩护下,战士迅猛登上城墙,一举破敌攻入城垣。第八连向南门里华塔、青塔附近攻击,营主力部队乘胜向东北方向进攻。第二十一团将旅的加强火箭筒推进到距国民党军阵地20至30米处突然开火,以三发三中消灭了城墙中部三个火力发射点,从西北角突入城内。4时许,第二十一团从城西北角、第二十团从城北门、第十九团第二营从西门登城相继成功。至此,野战军已全部突破城墙。各部队立即按预定方案,乘胜猛迫,穿插、分割国民党守军,向城中心发起进攻。并及时将予备队投入战斗。12日晨5时,部队开始向国民党守军总指挥部一第七中学和隆兴寺等据点发起总攻。至8时,将敌军分别围在城西、北、西南地区。战斗至十二时,全歼守敌,正定解放。此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的第三军第七师第十九团的保安第五师八大处、干训团、第十三团、第十四团,正定县保警队,柏乡县还乡团等共计5000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三军第七师少将副师长刘海东、第七师政治部副主任袁重潘、师部新闻室主任杨化金、第十九团副团长解哲、保安第五师副参谋长张子璧、第十三团副团长王教伦、第十四团副团长张学金及国民党正定县长李禹铭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定县城第二次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10日,以正定县保警大队(还乡队)队长赵子云为首的正定、新乐、行唐、柏乡等县保警队、还乡团等千余人,趁人民解放军主力西调之机进行反扑,复占领正定城。保警队极力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把正定县城搞得乌烟瘴气,人民群众对其恨之入骨,盼望人民解放军尽快消灭他们。同年8月初,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由第四纵队奔袭正定,以神速秘密的动作歼灭这股国民党军队。</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16时,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六团自宁晋出发,冒雨前进,两夜秘密行军120余里,于8月24日零时全部抵正定县城郊。2时30分,突然将正定县城包围。3时50分,解放军各部队发起总攻。同时,团七连在二十九团二、七连打响后,借着烟雾,在火力掩护下迅速靠上云梯,10分钟强袭登城。第二十九团第三营第八连第四班班长郭庆昌、第五班班长于城群率领突击班消灭了西城墙上两个据点的国民党军,迫使溃逃的残兵向南门撤退。第一营沿大街向南进攻,在大十字街口遇到国民党军两个连兵力的阻击。解放军第二、三连迂回到国民党军阵地后侧,两面夹击,将其歼灭,俘虏130余人。10时,解放军把国民党军压缩包围于阳和楼、华塔以南,面粉厂、南门里一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第四纵队第十旅第二十九团副团长赵生明在指挥战斗时中弹牺牲。此时,石门市(今石家庄市)的国民党军队派出约两个连的援军,进至滹沱河南岸,企图接应正定国民党军,被解放军第三十一、三十六团阻击在滹沱河南岸。为尽快歼灭这股国民党的军队并保护正定县城内的文物古迹,城内的解放军从东、北、西三面发起总攻,虚留生路,追使国民党军向南撤退。解放军主力部队在南门外设伏击圈。战斗打响后,国民党的军队蜂拥南逃,钻进"口袋"。解放军用轻重火器猛烈射击,全歼国民党军,再次解放了正定城。此次战斗,共击毙敌军293人,击伤253人,生俘1331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p><p class="ql-block"> 正定县城第二次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奉命西调。正定县城由独立二营和民兵警戒河防,市区(指新成立的正定市)领导机关经常白天在城内办公,夜晚撤出城外。驻石门市(今石家庄市)的国民党第三军一部和正定、柏乡等县的地主还乡团约四个半团的兵力,于1947年9月20日晚上,乘着下雨向五孔桥驻防部队猛扑。因为敌我力量极为悬殊,二营在稍事阻击后,由陈步池带部队和民兵主动撤退回到县城内。其后,为保存部队实力,又决定撤出城内,与国民党军队在县城周围四关巧妙周旋。从正定南门、太平庄开始,经东门、朱河、东洋、西洋、东上泽、西上泽、北关、车站、东柏棠、西门、斜角头、胡村等绕正定县城的外围苦战了一周,经外围冲杀,征程百里,三次涉滹沱河、两穿平汉路,以80多人的连队迎战敌人十倍于我军的围追诸截,奋力杀四门,使敌人损伤惨重,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解放军在清风店战役歼灭国民党的第三军主力后,调动大批部队南下,配合留守的二营部队和正定县地方武装力量将这股国民党的军队击败,被赶出正定城南逃。至此,第三次解放了正定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定解放报纸文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国第一市"——正定设市的重大政治意义</p><p class="ql-block"> 1947年4月12日,正定市政府宣告成立。这是解放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命名的第一座新城市。王律收藏的解放区报纸刊登消息《正定秩序恢复市府开始办公》:"本城解放几小时后,市政府即开始办公。市长王雅波、副市长聂苇,偕干部二百余,分别进行宣传、慰问、抚济工作"。</p><p class="ql-block"> 正定建市不仅对古城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发展文教事业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还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行了最初的有益探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护古文物"-﹣新中国文物事业在此奠基</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正定时,为最大限度保护古城文物,使大佛寺、华塔等国宝不受损失,我军尽量避免使用重武器,为此赵生明副团长献出了宝贵生命。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文物牺牲的第一位著名英烈。</p><p class="ql-block"> 1948年,正定华北大学师生在下乡开展土改工作时,发现毗卢寺古代壁画,建议政府对此予以保护,防止了这一文物瑰宝遭受破坏。华大著名美术家王朝闻还临摹毗卢寺壁画,使其首次得到弘扬宣传。</p><p class="ql-block">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鉴于今后将不断解放类似正定这样的历史名城,迅速制定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法令法规,并在平津战役中得到了广大军民积极拥护和严格执行。</p><p class="ql-block">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梁思成对正定的众多文物国宝十分关心,并将其列入《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这对此后新中国文物古建的保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冶秋同志,当年是正定华大研究部的一名研究员,就住在正定西门里王家大院(王士珍故居)。他随华大进京领导全国文物工作,充分吸取了正定文物保护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攻占敌军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向正定县城进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战部队获奖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战部队功臣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王士珍旧居,对王士珍、华北大学和解放正定县城有了初步了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