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漫步💦

佑佑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洒在土陶建筑群上,温暖而柔和。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像是沉睡千年的故事,在阳光下苏醒。绿植环绕,微风拂面,我站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滇西的山水,果真如诗如画,而这一辑,我愿为它写下最温柔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7月18日,星期五,天气炎热。早上九点,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缓缓驶离建水县,沿着庆猴高速向东前行。窗外的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广袤的大地上,穿越山河,横跨平原,连接着城市的脉络。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段旅程的象征,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向着更美好的未来疾驰而去。</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抵达了弥勒市。海拔1397米,体感温度气温27度,炎热中带着一丝高原的清爽。</p><p class="ql-block"> 弥勒,这座因“弥勒部”而得名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从西汉到元朝,再到如今的县级市,它见证了无数变迁。而今天,我将在这里,用脚步丈量时光,用心灵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弥勒,意为“慈氏”,象征慈悲与包容。来到这里,仿佛也学会了弥勒的豁达——“大肚能容,开口便笑,方知世间本无烦恼事。”我学着把烦恼装进布袋,转身,又是笑眼盈盈。</p> <p class="ql-block">  午后,因天气炎热,我们稍作休息。傍晚五点,我们前往附近的湖泉生态园。这里占地三千余亩,湖面广阔,绿树成荫,是国家AAAA级景区。漫步在湖边的草地上,仿佛走进了“以绿为骨,以湖为媒,以人为本”的世界。园中花草树木、山石岛屿、小桥流水相辅相成,是植物与水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湖边,脚下是柔软的草地,耳边是微风拂过棕榈叶的沙沙声。湖水清澈,波光粼粼,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而近处,是自然最原始的模样。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平衡——城市与自然,现代与宁静,都在这一刻交融。</p> <p class="ql-block">  湖泉生态园的景色令人沉醉。高大的棕榈树矗立在草地上,树干笔直,叶片宽大,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为行人遮挡阳光。远处的建筑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我站在刻有“湖泉生态园”字样的大石头前,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下这一刻的轻松与愉悦。</p> <p class="ql-block">  湖边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湖水的清凉与植物的清香。一位美女穿着一袭带有树叶图案的长裙,手提拼接图案的布袋,站在草地上,感受着自然的宁静。远处的湖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几片白云悠然飘过,棕榈叶在风中轻轻摇曳。这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一位美女漫步在湖边,她换上一袭浅色长裙,裙摆上点缀着白色叶子图案,脚踩凉鞋,手提布袋,背景是绿色的植物与蓝天。她站在一棵棕榈树旁,轻轻扶着树干,感受它的温度与力量。远处的湖水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天空晴朗,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p> <p class="ql-block">  在湖泉生态园的一角,我看到了一根装饰柱,上面写着“我在湖泉很想你”,旁边挂着一个心形挂饰。她站在柱子旁,戴着墨镜,手轻轻搭在上面,心中泛起一丝温柔。背景是绿色的树木与蓝天,地面上点缀着黄色的小花,空气中弥漫着宁静与浪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位美女站在草地上,身后是茂盛的棕榈树,远处是平静的湖水。她穿着紫色上衣与白色裤子,侧身站立,手自然下垂,面带微笑。阳光洒在草地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清香,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湖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像守护这片湖水的卫士。一位美女穿着一袭带有树叶图案的长裙,戴着草帽,站在草地上,手轻轻触碰着棕榈叶。远处的城市建筑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朋友提着一个拼接的蓝色与灰色手提包,站在草地上,身后是高大的棕榈树与远处的湖泊。天空晴朗,云朵稀疏,我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一刻,我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感受着它的呼吸与脉动。</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湖边的石路缓缓前行,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同行的一位朋友穿着白色带花纹的连衣裙,戴着墨镜,手扶额头,站在湖边,感受着微风拂面。远处的树木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湖水清澈,岸边有路灯与棕榈树,仿佛走进了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一位朋友站在湖边,穿着紫色上衣与白色裤子,手中轻握一支香烟,望着远处的城市高楼与蓝天。湖水平静,微风轻拂,在这片宁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星期六 阴雨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起来,弥勒市下起小雨气温降低,感觉非常舒服。</p><p class="ql-block"> 上午8:30,大巴车载着我们在弥勒市大街上奔驰。</p><p class="ql-block"> 弥勒,一个名字就带着佛缘与宁静的小城,藏匿在云南的红土地之上。它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谧而美好,又似一位深藏不露的艺术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巧妙融合,绘制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青砖黛瓦间似有历史的低语萦绕,千年沉淀的宁静与祥和,在斑驳的石墙、蜿蜒的巷道里静静弥漫,让人仿若穿越时光,沉浸于岁月的温柔之中。</p><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紧密簇拥的美女樱,为大地铺就了一条玫粉色的花毯,形成了独立的立体式花海景观。这里是大自然雕琢的艺术品,每口呼吸都满是清新负氧离子,仿若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心灵的尘埃。</p> <p class="ql-block">  约半小时后,我们抵达锦屏山风景区,这里的海拔高度1451米,气温19度。核心景点弥勒寺始建于宋代,历经明清重修扩建,1999年建成高19.99米的露天弥勒大佛,形成“市名、山形、寺名、佛名”四位一体的独特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保留有千年梯田、百年古树群落和潺潺清泉等自然景观。山体最高海拔1784米,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整体轮廓呈坐佛形态,与山下弥勒寺建筑群构成“佛中有寺、寺中有佛”的空间格局。</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僧人如玉在此开山建寺,因山形酷似弥勒跏趺像得名。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修缮,形成三进院落格局。1998年启动扩建工程,新增弥勒大佛、钟鼓楼等建筑等。</p><p class="ql-block"> 从山脚到山顶采用青石板铺筑的石阶有1999级,垂直高差168米,台阶两侧分布千年梯田遗迹。</p><p class="ql-block"> 孟红先生著有《登弥勒市锦屏山》 (五律):“锦屏多曲径,大佛立峰巅。雾绕丛林隐,风吹寸草绵。梵音清俗耳,法雨润心田。行至幽深处,回眸皆是禅。”此诗通过“曲径”“大佛”“梵音”等意象,展现登山礼佛的禅意体验。</p> <p class="ql-block">  告别大佛,我们来到锦屏山公园山脚,这里有五彩池,层叠池水倒映天空与山色,形成色彩斑斓的“大地调色盘”效果。池中圆石雕刻“踏石生财”等吉祥字样,与远处龙华宝塔、佛塔相映成趣,被誉为“人间诗意画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神仙居所,寄托富足美好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许,我们来到东风韵艺术小镇游览,这里的海拔高度1383米,气温26度。是一座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 </p><p class="ql-block"> 东风韵的前身为弥勒东风农场,始建于1958年,最初是安置“右派”的劳改农场,后改为知青的农场,以种植葡萄、柑橘为主。2014年正式转型为艺术小镇,保留农垦文化遗存并新建农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东风韵”之名兼具时代与地域特色:“东风”源自农场历史名称,象征开拓精神;“韵”则体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如薰衣草花海与红砖建筑的视觉韵律。景区还保留知青文化痕迹,如农垦博物馆展示1958年以来的变迁史。</p><p class="ql-block"> 2014年,当地政府与艺术家罗旭合作,将农场改造为文化艺术综合体。罗旭以红砖为材料,设计出万花筒艺术馆、酒瓶状建筑等标志性景观,融合弥勒红酒文化、彝族火文化及“共生向上”理念,形成无草稿的“丑萌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一岁一弥勒,一站一东风”,浓缩了景区时空交融的意境。告别东风韵滇东南的7时游即将结束,明天将走向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滇东南的唯美,在于其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完美融合,既有如诗如画的梯田云海,又有千年古城的烟火气息。我爱这块美丽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