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创作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两天三场的演出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圆满落幕,很高兴在剧中担任郭守敬这一角色。这是一出历史题材的原创剧目,该剧由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市曲剧团鼎力支持,西城区文化馆倾力打造的一出带有京味文化艺术特色的重点剧目。这出戏以积水潭东岸中轴线上第一桥万宁桥为故事开端,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之父”郭守敬殚精竭虑治理积水潭,开凿通惠河,将这片“海子”打造成大运河终点繁盛的漕运商贸水陆码头的故事。此剧由新时代青年编剧人才北京市曲剧团张帆亲自执笔,李湘岿执导。</p> <p class="ql-block">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一出戏的基石,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可见一度创作的牢固将决定着一出戏的命脉,同时也蕴含着提供二度创作的巨大潜能,可见剧本的重要性。熟读剧本、解读剧本、通读剧本是一名演员接到剧本后进入艺术创作构思的首要任务,这也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这种习惯在老前辈们的嘴里归纳总结了十四个字“认认字儿、找找事儿、琢磨琢磨味儿”,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认人儿、找找劲儿、咋嘛咋嘛味儿”。甭管哪种说法,我认为它的实用性很强,实效作用很大,简单明了的几个字道出了创作人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而且越找人越通、越找事越顺,越琢磨味越浓。不得不佩服前辈艺术家们的经验之谈啊!借此宝贵经验,我略谈对创作郭守敬这个人物的粗浅认识与体会。</p> <p class="ql-block">据《元史•郭守敬传》中详细记载,郭守敬,公元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洵一同在州西在紫金山学习,郭荣让守敬跟随秉忠修学。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元)世祖召见,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六件事务。每陈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办事的人都是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年,跟从张文谦视察西夏,西夏这地方在此之前,古渠在中兴,一名唐来,长400里,一名汉延,长250里,其他州郡主渠有10条,都长200里,支渠大小共68条,灌溉田地90000多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被毁坏淤塞,河道水浅,守敬重新修建闸堰,使河网灌溉像往日一样。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大德二年(1298),世祖召守敬到上都,商议开挖铁幡竿渠,守敬上奏说:“山上洪水每年频频爆发,非修建宽50步至70步的大渠堰不可。”主事者吝惜工费,认为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了1/3。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成宗对宰臣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德七年,皇上下诏朝廷内外的官员,凡年满70的都可以退休,唯独不许守敬退休。从此以后,翰林院的太史司天官不能随意退休,成为定制。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我接到剧本后第一时间便去了坐落在北京中轴线西侧什刹西海北沿的汇通祠内——郭守敬纪念馆。步入园中,假山叠石,曲径通幽。沿石台登高可见红漆大门。院内青石砖地,红墙黑匾,上面镌刻着金色的六个大字“郭守敬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一座郭守敬石像正襟端坐在石台上,庄严、淳朴、凝重、深邃。面容慈祥,栩栩如生,左臂下方有卷书,右臂轻抬,双目凝眸眺望远方。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的血肉,体会到了他对漕河的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样态,感知到了他在滔滔不绝地诉说着通槽修渠的治理方案。展厅内还陈列着郭守敬的书稿和他发明的形色各异的天文仪器,墙面上详细记载着这位伟大科学家惊人的创造力和丰功伟绩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从积水潭选址,引玉泉山水通漕运,到重开金口河,开辟新水源白浮瓮山河,再到开凿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京杭大运河,感受到中国大运河的重心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墙外处刻有他的徒弟齐履谦撰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完整详细地记录他辉煌的一生。郭守敬自幼随祖父长大,17岁拜师,在恩师刘秉忠的教导下习天文、水利,通阴阳术数,一心沉溺星河湖海,观天地奥秘,曾制订《授时历》,制造了简仪、仰义、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又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等十多种水利方面的设施。一幅幅图片,一串串文字,字里行间我深感古代先贤无穷无尽的智慧犹如浩瀚星海,惊人的创造无不叹服古人坚韧不拔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是以五场戏的结构方式来展现郭守敬一生的,编剧张帆采用了正叙、插叙的手法再现了郭守敬不平凡的心路历程。从她的剧本中可以体会到她独特的审美追求,“浓重而不壮烈”,“清新不失典雅”的风格样式。她巧妙布局、精心设计、组织结构、编排故事,突出主题事件的同时还增添了很多趣味因素,例如:开头和结尾处的穿越叙事性,台词对话中的古今用语等,极大地渲染了本剧的观赏度。值得一提的是,本剧除了几位历史真实人物舞台再现,她还大胆地虚构了郭守敬夫人这一角色,这一想法不仅给郭守敬增加了人物情感链接的行动线,又给本剧带来了一个新的亮点。为了疏通郭守敬的人物关系、挖掘郭守敬的内心情感、探寻郭守敬的精神世界、塑造郭守敬的人物形象,我反复研读剧本,结合纪念馆的所见所闻,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此,我在剧本中找到了“四个三”。即:三年、三为、三梦、三情。这“四个三”既是他的坎坷命运,也是他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三年:青年,中年,老年</p><p class="ql-block">三为:为家,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三梦:梦恩师,梦发妻,梦师叔</p><p class="ql-block">三情:家国情,师生情,夫妻情</p> <p class="ql-block">这出戏是以郭守敬青年时期展开故事叙述,从年龄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讲述了他发现漕运不通,舟船难行的境遇,通过恩师刘秉忠的荐举,面见了忽必烈并大胆地提出了开凿运河,建都燕京的新举措。第二阶段是中年时期,他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难险阻带领大家重开金口河,修建大运河取得了胜利。第三阶段则是老年时期,我认为此时的郭守敬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制高点,通过看似自我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情感,加之带有一种散淡的、超俗的样态去呈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生是点睛之笔,也是全剧精彩的一笔。他展望未来,一生饱尝辛酸,为国,为民夜以继日,鞠躬尽瘁,最终实现了毕生愿望。从台词的语境中大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感。可以说给演员留出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对于三梦来说我觉得也是张帆对剧本巧妙设计的一个结构处理,郭守敬每遇挫折、困境,必以梦解困。梦是回忆经历,揭示心理活动的戏剧处理方式,通过特殊方式来表现郭守敬的喜怒哀乐是韵味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当然,从剧本到舞台呈现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要经过十月怀胎一样,反复排练,精修打磨才能见观众。</p> <p class="ql-block">北京曲剧是地方传统戏曲之一,也是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剧种,它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1951年在老舍先生的建议下将曲艺剧定名为“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以曲剧独特的剧种曲调来表现,我认为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对我而言,却极具挑战性,难度很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评剧是以板腔体为主,有慢板、二六、散板等等,演员可在板式节奏内有规律的行腔演唱。而曲剧是以单弦曲牌为主,多数曲牌、唱腔都以半说半唱的方法来演唱,这使我在学习郭守敬唱腔时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源头,我只好先从曲剧老艺人的演唱片段着手,多听、多看,妄求找到曲剧基本行腔规律,然后熟悉曲调旋律,最终在抒情的腔调中有了一丝感悟,逐渐摸索到了它的特点。在这里我要感谢湘岿导演对我的帮助与指点,尤其在唱腔方面一字一句不厌其烦的帮我加工梳理,使我对曲剧唱腔的快慢、强弱、节奏变化有了进一步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运河之端有片海》分别以两天三场戏汇报演出的形式与首都观众朋友们见面了,戏虽结束,我却深深地思考着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我排练期间直到演出后一直深思的、难解的。所以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首先,我觉得郭守敬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多重的是由人物的经历、情感、事业、家庭、工作所组成,但在此剧中郭守敬兴修水利、开凿运河的工作似乎是薄弱的,这里只有郭守敬单方面的坚定意志,而对朝廷来说对他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或者说并没有受到严重阻碍。再有郭守敬与阿合玛之间的在官场上的较量应有强烈对比,这里的不仅仅表现在正义与邪恶,应有更深层次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这样鲜明的人物对比才能碰出火花,从而留下忽必烈对郭守敬的悬念。还有就是可否把郭守敬第二次与妻梦境的缠绵部分弱化,因为郭守敬凡是关键时刻必做梦,这样的戏剧处理手法不是不可以,但是梦做多了似乎有些疲惫,而且从交代事情本身来说也是显得比较平庸的,过多渲染儿女情长势必削弱他的宏图之志。还应表现加强他一生的终极目标“测天文、修水利、挖河道、通槽渠”。再说点题外话,通过创排《运河之端有片海》这出戏我觉得应该增强戏曲四功五法的运用,因为曲剧不是话剧加唱,不应该自由主义,随意式的表演状态,当然现实主义题材单说,就这出戏来说它是带有诗意色彩的,而且应该有它独特的气韵在里面。我在《魏喜奎缅怀集》这本书中不止看到了一篇关于写她对戏曲的钟爱以及学习戏曲唱腔和身段的文章,里面详细叙述了魏喜奎先生酷爱京剧、评剧,并跟随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大师和评剧白玉霜虚心求教并学习唱腔,而且还得到京剧于连泉,艺名“筱翠花”的悉心教授,曾亲自教她怎样练眼神和脚步,水袖和圆场。可见,我们的前辈艺术大师都如此虚心好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反而厌恶戏曲或去抵制、排斥。我觉得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曲剧应该加强对四功五法的规范性、艺术性、虚拟性。现在的公众号、视频号和一些视频平台都能搜到魏老的演出实况,听听人家的唱、看看人家的表演、细细品味人家的念白,为什么唱的这么好听?表演这么细腻?身段动作这么好看?答案只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苦练”。我们不应摒弃前辈艺术家留下的的传统,往往最珍贵的才会被遗忘。“异化”了这个剧种独有的特色特点,如同汪洋大海中失了舵手的船只,如此来说,戏曲的四功五法才是我们创作人物的重要手段,更何况这是一出历史戏,宽袍大袖,一戳一站应有人物基本姿态,而不是白开水。所以我在塑造郭守敬这个人物形象时还是秉持着戏曲程式化为塑造人物根基,因我深知它的重要性,无论在演唱时的动与静,还是带领大家劳动干活的身段、表演,我都遵循着戏曲程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当然,这些都是要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才能运用到人物的思想行动、情感交流之中。使之达到塑造的人物从里到外协调统一。</p> <p class="ql-block">此剧结尾处是郭守敬精神世界的制高点,是全剧大段独白恰恰最有力量的,我认为更是编剧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看似好像是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坎坷经历,又好像是自言自语陈述着他一生发明创造的丰功伟绩,又似乎展望着他美好的愿景,此时耄耋之年的郭守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戏曲素有“千金白话四两唱”之说,形容台词或道白比演唱的重要性。在这段四分钟的台词念白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全剧郭守敬的台词处理应有大江东去,也应有潺潺溪水,有在跟劳工们干活时的激昂宣讲,也有晚年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有的观众朋友反馈说:“这时剧场里安静极了,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得见”,话虽不知真假,但我在台上却能感受到观众跟我是同呼吸、共进退的、同喜同悲。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去表达我当时纷繁复杂的心情,我只知道,演到这里我自己真的很放松,很轻松。我知道台下观众都迫切地等着想看郭守敬要干什么?说什么?演什么?可是,这时的郭守敬只想坐在那安安静静的跟大家说说话......</p> <p class="ql-block">一出高文化素质的戏,它应当提供给观众的是头脑享受,滋润的是思想,欣赏的是崇高,悟到的是生活哲理。我们为什么要排这个戏?我们到底想要说什么?我们应该给观众留下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踔厉奋发,摒弃浮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艺术目标;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较高的艺术追求,日积月累,不断总结自己,完善自己。这是我阔别舞台两年后的第一部作品,第一出跨界大戏,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虽然说艺术是相通的,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这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探索。人生之路不就是这样不断地尝试、挑战、探索吗。最后要感谢西城区文化馆领导们对我的信任,感谢本剧的导演李湘岿对我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以上是我通过排练及演出对剧本、人物的一点浅显认识与反思,不成熟的想法还望多多指正,同时希望观众朋友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