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故居</p><p class="ql-block">汤晓丹</p><p class="ql-block">(1910——2012)</p><p class="ql-block">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人,著名导演,被谷为“银基将军国战争电影之父”、</p><p class="ql-block">先后执导《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经典战争片。</p><p class="ql-block">《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大化部1949 -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个人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79年执导《傲蕾·—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p><p class="ql-block">1983年执导传记片《廖仲恺》,真实地原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第五眉金鸡关最佳导演奖。</p><p class="ql-block">2004年荣获第24届金鸡奖“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获得该类项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2005年荣获“国家才突出贡献电影艺木家”茶答称号。</p><p class="ql-block">2011年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成为电影导演中唯一获此荣誉者。</p> <p class="ql-block">汤晓丹故居修复</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汤氏三杰诞云山</p><p class="ql-block">乡人傲然不一般</p><p class="ql-block">儿孙拼奋仰大贤</p><p class="ql-block">他年英才必蔚然</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著名画家汤沐黎、著名音乐指挥家汤沐海事业成功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颇值得人们仰望敬幕的一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汤氏家族在云山诞生的父子三杰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抬起了骄傲的头颅。</p><p class="ql-block">当年,汤晓丹和他的弟弟汤禧承(正师级干部)就在这无闻的陋室里抱着远大的理想,默默地炼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而后,他们为宏远的事业就驰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造着人类更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汤氏三杰”成功了,但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却无从追寻。</p><p class="ql-block">“三杰”的榜样是我们赖以鼓励儿孙立志成才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没有把晓丹故居恢复起来,我们深感愧对先贤。</p><p class="ql-block">于是,2011年,乡人汤海揚、汤丽坤、汤庆良、汤躲章等有识之士共同发出倡议,并带头捐资捐物,要求把晓丹故居复建起来,以表对先辈的尊崇和作为教育基地,他们用捐集的钱作为启动资金,很快就把晓丹故居按原分金复建起来,以后又得到上面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努力为其筹集资金对故居再进行多次的装建修葺,使其端庄靓丽,并以人物分设展馆广为搜集相关资料,为人们的参观瞻仰不断地充实完善展馆内容。</p><p class="ql-block">汤景茂 撰</p> <p class="ql-block">汤禧承</p><p class="ql-block">191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茂物市(BOGOR)。</p><p class="ql-block">1923年,父亲带全家人回祖国原籍福建省华安县。第二年父亲去世,失去生活来源。</p><p class="ql-block">1930年又随堂叔回到印尼在染布厂当童工。</p><p class="ql-block">1935年大哥汤晓丹在香港天一制片厂任导演,汤禧承投奔大哥,在全球影片公司做学徒。</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汤禧承离开香港到安徽皖南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教导队二大队第六分队(军事、政治队)。</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被调到军医处第二期公共卫生训练班学习,同年4月经周森林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公共卫生训练班学习结束,被分配到第一师前方医院工作,经过大部队大熔炉的锻炼,一生与医疗卫生工作结下不懈之缘。</p><p class="ql-block">当年懵懂的爱国少年已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纯朴的济世救人思想也上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责任。</p>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到新四军独立二团(江南抗日义勇军),任卫生队队长。</p><p class="ql-block">1941年10月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卫生部医政科科长。</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任第六师十六旅卫生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45年6月十六旅被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汤禧承任纵队卫生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调到华中军区卫生部任干部轮训队队长并奉命组建伤员转运总站。</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转运站完成使命被撤消,汤禧承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卫生部医政科长、干部轮训队队长并兼任直属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调回原部队(华野第六纵队)任卫生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48年改编为华野第八兵团24军,任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东北军区卫生部第一医管局卫生处处长兼二0八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54年到吉林军区卫生处任处长。</p> <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转业到吉林医科大学任医务处处长。</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任吉林省人民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调江苏省人民医院任院长。</p><p class="ql-block">1983年底离休。</p> <p class="ql-block">云山村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北部,是一个以汤姓职居为主的古村落,有21个村民小组,806户2993人。</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四季茶果飘香,常年云雾缭绕;这里民风浮朴,百姓勤劳善良,是华安县平安建设示范村;</p><p class="ql-block">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促若名导演汤晓丹、画家汤沐浆、音乐指挥家汤沐海“汤氏三杰”的故乡。</p><p class="ql-block">还有汤新娘、汤禧承、汤国熙、汤伟克等社会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汤晓丹1989年画的故乡漳州</p> <p class="ql-block">华安县仙都镇先锋村简介</p><p class="ql-block">先锋村地处仙都镇西南部,1955年因“四对比、五算账”的农村整社工作经验获得毛主席的批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刊登于《人民日报》)而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全村土地总面积28325亩,现有11个村民小组,人口3505人,村“两委”6人,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党员72人。</p><p class="ql-block">现有茶园5500多亩,茶叶加工户500多户,茶业是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先锋村念好“茶”字经、做好“红”文章、走好宜居路,打造乡村振兴的先锋模式,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第四批生态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四对比、五算账”群众路线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华安县龙峰多经历了士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等时期,进行了农业生产模式的探索。</p><p class="ql-block">“四对比”</p><p class="ql-block">一比社、组、户,哪个好;</p><p class="ql-block">二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p><p class="ql-block">三比到削制度和没有到削制度,哪个好;</p><p class="ql-block">四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拍,哪个好。</p><p class="ql-block">“五算账”</p><p class="ql-block">一算灾害账;</p><p class="ql-block">二算搞副业增加收入账;</p><p class="ql-block">三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账;</p><p class="ql-block">四算贫农、中农合作互利增产账;</p><p class="ql-block">五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账。</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批示</p><p class="ql-block">对龙峯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一个整社的好经验》的光辉批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很好的整社经验,值得推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使我国五亿多农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能是在一种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出现的,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背着旧制度包状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做这种工作,出现了很多善于做宣传的农村工作同志,这篇文章里所描写的“四对比,五算账”,就是向农民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使人一听就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不是象有些不善于做宣传的同志那样,仅仅简单地提到所谓“或者走共产党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只是企图拿大帽字压服听众,手里并无动人的货色,而是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作细致的分析: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对福建省华安县龙峯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文按语</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