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13日,我们从西安出发,前往早已约好的周至县刘星晖老师家。如今,“好好生活”恰似一条巨龙,青岛是龙头,西安与新疆是巨龙的心脏,一路向西延伸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直至欧洲。而西安的课程,正是在刘老师的老家举办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次我和王老师、穆老师同来,因行程匆忙,没能和刘老师夫妇多聊几句。刘老师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传奇大片,出于对他的崇敬与好奇,这次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去拜访——一来歇歇脚,更重要的是想多了解些刘老师的故事。刘老师夫妇十分热情,早早便询问着我们的行程,盼着我们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见到刘老师,是在南阳的大课期间。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晚上安排了才艺表演环节,大家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节目正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走上台,笑着说:“我来给大家跳一段老年伦巴,助助兴。”看着这位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老先生,我心里暗忖:他大概就是位喜欢跳广场舞的普通老人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接下来的一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老人刚一站定,还没迈开舞步,先摆出的一个专业起势动作,就瞬间让全场安静下来,那股子范儿一下子就把我们震住了,也让我们瞬间明白了“专业”二字的分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曲跳完,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六十多岁的他,每一个旋转、摆胯都精准到位,连我这种毫无舞蹈细胞的人,都能清晰感受到他舞姿里的功底与张力。后来才知道,这位用舞蹈打动所有人的老者,竟是33岁才开始学舞,却一坚持就是大半辈子的“灵魂舞者”。而这位老人,正是刘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什么样的缘分,让他33岁才踏上习舞之路,还一坚持就是这么多年?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接触到王老师“好好生活”的理念,甚至主动请缨在西安承办相关课程?带着满脑子的好奇,我再次来到这里,想向刘老师一探究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六点多,我们到了刘老师家。他和夫人早已在厨房忙碌,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饭桌上,大家就着饭菜闲聊起来;饭后,又搬了椅子坐在院子里,就着茶香继续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老师的家在秦岭脚下,坐在院子里抬头就能望见苍翠的秦岭山。风从山间吹过,带着大山特有的刚健浑厚,又藏着几分湿润与灵动。院门外就是庄稼地和树林,衬得这里格外幽静。在西安喧闹了几天,正想来这样的地方静静心,歇一歇,攒足精神再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坐在院子里,一边品茶一边闲聊,刘老师不紧不慢地讲起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说自己18岁就参加工作了,最初是在陕西师范学校任职。人生的转折点,是从承包学校食堂开始的——在那个年代,这算得上是“下海”了。虽说卖饭辛苦,一碗饭才八角钱,但这份营生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师范学校升级为师范学院,从专科变成了本科院校,学院新建了大食堂,他便又承包了下来,原先的食堂则交给手下一位厨师负责。学院食堂规模很大,有几十个员工,等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主要由他爱人打理。而他自己,又去了喀什,和人一起做了十几年的药材生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老师笑称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可这“折腾”里,藏的分明是不愿墨守成规的闯劲,和敢于拼搏的韧劲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食堂的工作稳定后,他只负责进货,其他事都交由爱人打理,这让他有了不少空闲时间。那会儿,很多人闲下来就爱打麻将消磨时光,他爱人怕他染上这习惯,便鼓励他培养个正经爱好——学舞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起初,他学舞纯粹是当作业余消遣。那时国际舞蹈刚传入国内,尚在起步阶段。恰逢国家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他心里便生出个念头:要好好学舞,把这门艺术在国内推广开,让更多人的生活因此丰富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此,他专门去北京拜师,跟着专业老师学了整整三年。回来后,就开始招学生,正经教起了舞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坚持下来,刘老师早已是西安舞蹈界的元老,还担任着舞蹈考级评审长,学生更是遍布各地。从陕西的市到县,随处都有他的学生开馆授课,专门教舞蹈。说刘星晖老师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陕西的舞蹈风气,一点也不为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起国际舞蹈,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外来的“舶来品”,尤其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更会对此嗤之以鼻。我以前对它的印象谈不上好与坏,毕竟接触不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电视剧《海棠依旧》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匮乏,各国陆续与中国建交,周总理作为首任外长,要为国家派驻外大使,只能从军队里选派军人。而培训的第一项内容,竟是学跳国际交谊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西花厅,被选中的军人们起初十分抵触:“我们扛枪打仗一辈子,连外语都不会,怎么跟外国佬打交道?还要学这种小资情调的交谊舞?”周总理却严肃地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站起来了,就要和各国平等对话。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外交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关乎新中国的生死存亡。我们的战士什么仗没打过、什么苦没吃过?为了国家,还怕吃这点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番话下来,大家纷纷脱下军装换上西装,不仅学起了交谊舞,还练起了用刀叉吃西餐。只因国家需要、时代使命,他们便义无反顾,后来都成了杰出的驻外大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刘老师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国际舞蹈有如此超前的认知,不得不说,这正是他眼光独到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又是什么机缘,让刘老师接触到王老师和“好好生活”的理念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问起这个问题时,刘老师的神情明显沉重起来。他说,一百天里,大哥和三哥相继离世,这对他打击极大。大哥患渐冻症多年,年纪大了,最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三哥从住院到离开,更是只有短短一个月。三哥走后没过百天,大哥也跟着去了……说到这里,刘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说,他们兄弟五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大哥刘兴隆先生是惠安职工大学校长,二哥刘玉龙先生是国家一级教师,三哥刘兴华先生是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星晖老师是陕西省黑池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咸阳市体育舞蹈协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长,春蕾舞蹈艺术学校总校校长,五弟刘全民先生是西安铁路局西延铁路公司财务部部长。如今弟兄五个连同子女,已是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可即便这样,面对疾病,他们依旧束手无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家族里最先接触王老师课程的,是在青岛工作的侄女刘滇——大哥的女儿。大哥卧病多年,一直由刘滇和她弟弟照料。她亲眼看着父亲躺在床上受尽煎熬,到最后连饭都咽不下,也亲眼目睹了亲人在医院里的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滇认识梁博士,正是梁博士介绍她去学习王老师的课程,践行“好好生活”的理念。随着学习深入,她终于明白:父亲为何会生病?生病后在医院为何苦不堪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亲眼看着亲人被病痛折磨多年,看着生命在医院一点点被消耗,那种痛苦、无奈、焦虑与彷徨,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旁人难以体会。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样的悲剧仿佛轮回,在老一辈、同辈甚至晚辈身上不断上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当刘滇接触到王老师和“好好生活”的理念时,心情该有多复杂?是喜极而泣,是五味杂陈,或许还有庆幸与懊悔交织——庆幸自己终于遇到了这束光,可又懊悔没能早一点学到,否则父亲或许不会那么痛苦,家族的悲剧或许能就此止步。更重要的是,大家能踏上好好生活的路,远离病痛,真正拥抱幸福与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让整个刘氏家族都能走上好好生活的道路,刘滇老师想到了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四叔——刘星晖老师。她想让四叔也接触这些理念,便借着邀请四叔、四妈来青岛旅游的由头,悄悄给他们报了山东莱州的课程,让他们先感受灼艾灸里那份“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的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刘滇老师的带动下,四叔随后加入了《烟火》共读群学习,之后又去南阳参加了大课——也就是在那次大课上,有了刘老师登台献舞的难忘场景。也是从那时起,刘老师主动问王老师:“西安有没有人办灼艾灸的课程?要是没有,我来办,好造福一方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便是西安课程开办的由来。从开始学习到着手办课,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这既体现了刘老师过人的学习领悟力与雷厉风行的魄力,更藏着他对家族的凝聚力与一份沉甸甸的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年岁渐长,孩子们都已长大立业,刘老师渐渐觉得,人生该换一种活法了:不再为事业奔波劳累,六十多岁的年纪,该好好保养身体;而更让他牵挂的是,大哥、二哥、三哥年事已高,小辈们各有忙碌,如今老兄弟们都在,家人还能常聚,可若哪天真少了谁,晚辈们还能这样常相守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对家族的使命感涌上心头,他想让刘氏家族的根紧紧连在一起。于是,他开始在老家盖房子,一共七间,盖房时就特意规划:其中三间留给大哥、三哥及他们的家人。房子盖好后,他当着自己儿女的面,也叫来了大哥、三哥的子女,指着房子说:“这三间就是你们的,啥时候回来住都成,我活着是这话,我不在了也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话让刘滇又惊又暖——她从没想过,四叔还为自己和家人在老家留着这样一处归宿,能随时回去常住。旁边住着二哥,还有五弟的孩子,弟兄五个的根,就这样都扎在了老家,意在创建一个亲人常相聚的环境和场所。特别是为沟岸人家民字辈兄弟姐妹晚年亲情互动,能够常相聚,颐享天年提供必备条件。同时意在团结凝聚沟岸人家后辈子子孙孙有大家族观念和意识,认祖归宗,团结互助,永远流传!同时也为亲朋好友常相聚建立良好的条件和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在此之前,刘老师早已在为家族凝聚用心。每年清明节,无论多忙多远,兄弟们都会带着子女回来扫墓祭祖,这是雷打不动的相聚时刻,也是家族向心力的见证。后来大哥病情加重,没法回来,他便和二哥、三哥、五弟专程去青岛探望,在病房里照料。一来想多陪陪大哥,二来也想体会晚辈常年照顾病人的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亲眼看到,大哥作为渐冻症患者,身体动弹不得,最后连饭都咽不下,意识却始终清醒,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尽管刘滇请了护工,可医院流程繁杂,家属进进出出总不得闲。刘老师在医院待的那几天,连护工都劝他多歇歇,可见他早已累得不轻。刘老师看在眼里,既为大哥的痛苦心疼,也被刘滇这份竭尽全力的孝心深深打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让刘老师痛心的是三哥。三哥平日里看着身体硬朗,谁也没想到,从查出有病到离世,不到半年的时间,还走在了大哥前头。大哥在医院里听闻这个消息,刚好一百天也撒手人寰……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几乎击垮了刘老师。他像是彻底断了念想,把经营了一辈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舞蹈事业,干脆利落地转让给了别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去青岛看望大哥的时间里,刘老师和三哥住在一起,同吃同睡,说尽了掏心窝的话。那时他还没接触“好好生活”的理念,却在看出了三哥生活方式的问题:睡觉时不停地刷手机视频,声音开得老大,睡着了也不关,醒了又接着看。刘老师心里直犯嘀咕:“这还是大学教授呢,怎么连这点生活常识都没有?”更让他不解的是,三哥爱吃生黄瓜,三嫂就天天买给他,任由他多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哥在医院的那些日子,刘老师算是彻底看透了: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多富有,一旦进了医院,都只剩“病人”这一个身份,毫无选择的余地。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终究会把人推向深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正因如此,当刘老师后来接触到王老师的课程时,才会立刻认同并付诸行动——这背后,藏着他太多的人生经历与痛彻的感悟。这也让人体会到,若没有相似的经历或见识,即便遇到“好好生活”的理念,也未必能触动内心,说了也是白说。说到底,这都是一个人的机缘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从南阳大课上见过刘老师跳舞的精彩场面后,便再没机会重温,这次来西安,我总缠着他再跳一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月14日吃过早饭,刘老师先带我们去秦岭深处转了转,随后又来到张载祠。张载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是历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也曾是我的座右铭。能到张载祠拜谒,实在是件感恩又荣幸的事。作为关学创始人,张载经世致用的思想尤其令人崇敬,这对主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刘老师带我们去了他的舞蹈培训学校。看着学生们练习跆拳道与拉丁舞,老师和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模样,让我不禁沉思:一走进西部,明显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尚武精神愈发浓厚,练拳习武多是为了强身健体;而对孩子来说,舞蹈至少能让他们动起来,在舒展肢体中涵养性情、改变气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孩子们的练习,刘老师特意找了间舞蹈室,为我们即兴跳了一段。他边跳边解释:“跳舞得全身心投入,每个动作都要发力,这股力最终作用在地面,地面的反作用力再传回肢体——整个过程,是身体与地面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呼应,是灵动的躯体与大地的交融,是力量感与气息的共生,得跳得像行云流水般丝滑,绝不止是简单的肢体活动,初学者很难做到这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刘老师跳舞,真是种享受。从他灵动的身姿里,能清晰感受到那份与大地相融的韵律,那是刻在骨子里、藏在灵魂深处的热爱,看得我们连连惊叹。一曲终了,他已浑身是汗。他笑着说,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跳——一来年纪大了,力量不如从前;二来近十多年,他多是担任评审长、主考官的角色,亲自起舞的机会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和刘老师分别后,我心里总在琢磨:去年跟着王老师去新疆,认识了陈宝新老师,当时大家开玩笑说,陈老师是咱们“好好生活”的天山酋长。而今年去新疆途中在西安结识的刘星晖老师,可不就是“好好生活”里的西部舞王、灵魂舞者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刘老师相处不过一天,他的言谈举止间却处处透着朴实与睿智,闪烁着人性中动人的光芒。曲折的人生经历,磨出了他通透的处世智慧;面对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又始终带着一份认真与平实。这大概就是王老师常说的“高人”吧——于淡远中藏着雄奇,于平实里见着深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