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第十站去兰州途中

大毛

<p class="ql-block">车过土门关</p><p class="ql-block">土门关藏语称“火尔仓香告”,位于临夏县,东距临夏市33公里,西距拉卜楞镇75公里,海拔高度2170米,兰郎公路穿越此关口。</p><p class="ql-block">土门关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关内(北)水热条件适宜,分布落叶阔叶林与农耕区;关外(南)以高寒草甸为主,孕育游牧文明,有“一雨分农牧”的地理特性。</p><p class="ql-block">土门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汉武帝元狩二年在此修筑障塞以控扼“羌中道”。唐代,土门关是“陇右道二十四关”之一,是中原与吐蕃使节、商队往返的必经之地。明代,土门关纳入“洮岷卫所”防御体系。清雍正三年,土门关被辟为汉、藏、回茶马互市场所,关门早开晚闭,有驻军巡查。</p><p class="ql-block">土门关地势险要,两侧高山耸立,形成天然峡谷,是由四川、青海经甘南藏区通往兰州的主要隘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魏晋时期,成为吐谷浑政权与北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宋代,是宋夏对峙的前沿。明代《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北蔽河州,南援松潘,西通青海”,凸显其军事枢纽作用。</p><p class="ql-block">土门关是藏回文化的交汇点,关口以北不远处有清真寺,是当地回族人民的信仰中心,南边道路旁有藏式白塔,象征着藏族人民的虔诚与信仰,两种宗教文化在此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如今,土门关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关墙遗迹尚存,虽城楼已拆除,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体验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经刘家峡水库</p><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库是黄河上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地处高原峡谷,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1958年动工建设,1974年竣工。水库设计库容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约130多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735米,平均水深26米,最大水深78米,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p> <p class="ql-block">刘家峡大桥。</p> <p class="ql-block">黄河、洮河交汇处位于甘肃临夏州永靖县,在刘家峡水库附近,洮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在流经区域携带大量泥沙,水色浑浊呈黄色 ;黄河在刘家峡水库沉淀后相对清澈,两河交汇时,由于水流速度、含沙量等差异,呈现出一清一浊、互不交融的“泾渭分明”景观,场面颇为壮观。此时洮河来水少黄色少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家峡大坝、水电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