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天的最美时节,我们跟随王景老师的脚步踏上了王铎行草书的学习之旅。开班之前王老师一如既往地做了详尽周密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具体到每天每周每月每一阶段。每日打卡完成学习任务,每周一次网课,每月一次线下交流,每一阶段的书法临创和小结。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让每日习练成了必须,也让教学进度得以落实;既让答疑解惑面对面,又让临创结合融汇贯通。</p><p class="ql-block"> 王铎的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以“雄强的笔力、淋漓的涨墨、奇险的结体、撼人的气势、宏大的章法”,将草书的抒情性和表现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风格突破了传统帖学的温雅含蓄,展现出一种“磅礴、奇崛、悲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学”,被誉为“神笔王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为了让我们能顺利地走进神笔王铎,前期做了很多学习铺垫。首先从王铎的《南皮道士》巜临集王圣教序》等小行书入手,初步了解王铎笔法的一些特点,然后写米芾的《研山铭》《吴江舟中诗》悬腕练大字,最后才开始学习王铎草书长卷。这样一步步有坡度的学习,降低了我们的学习难度。</p> <p class="ql-block"> 初次直面王铎巨幅草书长卷,顿觉一股磅礴气势扑面而来。那墨色仿佛自卷轴奔涌而出,携着雷霆万钧之势,顷刻间便淹没了我的视野,只留下满纸墨光如龙蛇竞走。这哪里是墨迹?分明是笔锋挟裹着狂澜倾泻于纸面的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 临摹王铎长卷是从《杜诗六首》开始的。因为有前面行书的学习铺垫,加之以前习过《书谱》《自叙帖》等草书,所以第一天临摹时笔法上的运用和掌握还能对付,倒是墨法上的变化成了习练中的难路虎。且不说“涨墨法"的奇绝运用,枯湿浓淡的强烈对比与自然衔接,就让我和小伙伴们直呼"太难了”!学习不同人不同体不同帖都应该有重点地去突破。我就寻思着:把墨色枯湿浓淡的强烈对比与自然衔接作为我本期学习的一个重点。</p><p class="ql-block"> 临摹《杜诗六首》初遇的困难就是从浓到淡不能自然过渡。王老师教我们学会人为地干预,将毛笔上的墨通过舔笔的方法吸干后再写枯笔,刚开始不适应,因为按帖上的临摹效果要不停地舔笔擦墨。王老师说,这样做增强了控笔能力和章法的对比意识。临摹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控笔能力,体会笔法、结构和章法特点,体验作者如何通过点画的处理表达自己情感,与作者共情,让自己动情,让别人看到你的临作或者创作时动心!这样做了一段时间,还逐渐适应了,也有了枯笔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第二个困难来了:欲追其苍劲飞白,又常因手腕迟滞,枯笔无力,线条竟成枯柴般索然无味。王老师是个书法理论高手,既善于总结又善于表达。他一连发了五篇《追踪觉斯》的文章,还有六篇《书论草读》以及其他文章,对王铎及其他草书笔法、结构、墨色、章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巳是曲中人”。读着读着对王老师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不仅是理论的引领,更是实践的操作。他教我们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八字箴言来写好枯笔,做好浓淡过渡。<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燥方润”指书法中飞白与润笔的结合。“将浓遂枯”强调墨色自然过渡的动态美。通过视频教学和线下示范,我知道了需掌握“调锋”核心技巧,通过提按使转调控笔毫含墨量,如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强调的中锋运笔,方能实现枯润自如。</span>几经失败,才恍然悟出:王铎笔下那团混沌的墨色并非迷乱,而是墨气淋漓的生命在宣纸上呼吸;那枯涩的飞白亦非干涸,恰是筋骨挺立的精神在纸间铮铮作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铎以“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自课,既深扎于传统的根基,又敢于在法度中“弄潮”。他的墨法奇观启示我们:艺术之新并非割裂之创,而是深植于传统沃土之上的破土新芽。在临池学书的道路上,既要敬畏那千年积淀的法度,亦不可被法度束缚了灵魂的呼吸——在规矩方圆之内,我们亦当有胆魄去触碰那墨色浓淡间潜藏的无尽可能,在枯湿浓淡的流转中,探索属于自我心灵的节奏与律动。</p><p class="ql-block"> 王铎的墨法奇观,是纸上奔涌的江河,是胸中激荡的雷霆。它昭示我们:艺术创造的真谛,恰在法度与性灵间那微妙张力里。当我们手执毛笔,面对素纸,每一次的墨染与飞白,何尝不是以有限肉身去追逐那无限精神的一番壮举?神笔之奇,终在墨痕深处镌刻着灵魂之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