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退的温度都是凉的,这叫董事

三本先生

<p class="ql-block">  纯属虚构:对号入座者,无一不心虚,罢了。既然早已预知这份心虚,为何不趁早改正?为何不琢磨着把工作做得更周全些?又为何不想办法让行内行外的人都能满意?</p> <p class="ql-block">  三本先生收拾办公桌那天,窗外的香樟叶正落得厉害。三十年工龄的工牌在抽屉里压出浅痕,他摩挲着塑料壳上的照片——那是刚进龙商行时拍的,头发浓密,胸牌别得笔挺。</p><p class="ql-block"> 人力资源部的通知来得突然:“内退手续今天办齐,系统账号下午关停。”他还没来得及把邮箱里的工作笔记转存,登录框就跳出“账号不存在”的提示。打开手机,“龙商行一家亲”APP的图标还亮着,点进去却只剩白屏——工号、网络学院的学习记录、甚至工会发的生日祝福,像被橡皮擦抹过,连点痕迹都没留。</p><p class="ql-block"> “就当提前退休。”他跟老同事打电话时笑了笑,听筒里传来忙音——对方刚接起就被新任务叫走。倒是半个月后,一个陌生座机打进来,不是问候,是安防科的:“按规定需要核实您的资产情况,包括存款、贷款和近期大额消费。”三本捏着手机走到阳台,看见楼下支行的电子屏正滚动“龙商行一家亲”的标语,风把字吹得忽明忽暗。</p><p class="ql-block"> 单位的体检通知是短信来的,附了个模糊的地址。他按时间到了医院,护士翻了半天名单:“没您的登记啊。”打去人事部,对方顿了顿:“哦,可能医院弄错了。可能漏报了。修改吧。不好意思。是其他岗位搞错了。”下次是三个月后,体检报告寄到家里,姓名栏写着“李本先生”,他对着那三个字看了半晌,想起有次奖金少发,说“关系维护需要?”。</p><p class="ql-block"> 那天发薪日,三本看着银行卡余额又愣了神——内退工资比之前说的少了小几百。他翻出人力资源部的电话,打过去时指尖有点发紧。</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是刚内退的三本,想问问这个月工资……”</p><p class="ql-block"> “哦,工资的事你问财务部吧,我这儿查不了。”对方语速很快,背景里有键盘声。</p><p class="ql-block"> “可通知是你们发的呀,上面留的就是这个电话。”三本攥着手机起身,窗台上的绿萝叶子有点蔫。</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负责办内退手续,薪资归财务管。”那边顿了顿,“你打财务电话吧,我这边忙着呢。有一次你工资少发90%的事,我们只是偶尔弄错了。”</p><p class="ql-block"> 忙音在耳边响起来时,三本忽然想起刚入职那年,老行长在会上敲着桌子说:“咱们推行首问负责制,客户找到谁,谁就得管到底——对员工也一样。”他捏着手机走到书柜前,抽出压在最下面的员工手册,翻到那一页,“首问负责”四个字被岁月浸得发脆。</p><p class="ql-block"> 他没再打财务电话。傍晚去楼下超市买盐,看见收银台摆着龙商行的宣传册,封面上印着“用心服务每一人”。结账时手机响了,是安防科又来核实信息的,他“喂”了一声,对方说:“请提供您近一个月的消费凭证……”</p><p class="ql-block"> 挂了电话,三本看着塑料袋里的盐,忽然觉得有点累。他不是在意那几百块,只是想起自己年轻时帮客户跑了三趟柜台补手续,客户说“你们这服务真暖”——那时他总说“应该的”,却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作为老员工问句工资,会被一句“问别人吧”挡回来。</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菜市场碰见老领导,对方拍他肩膀:“听说你内退了?身体还好?”没等他回话,领导的手机响了,是新任务的通知。告别时,领导忽然说:“你之前提的那个‘老年客群适老化服务方案’,我们正想用呢。”三本愣了一下——那是他退休前交的最后一份建议书,当时石沉大海,原来有人记着。</p><p class="ql-block"> 回家路上,他路过支行营业厅,看见门口摆着新做的展架,写着“传承老员工智慧”。玻璃门里,几个年轻员工正围着电脑讨论,屏幕上隐约是他那份方案的截图。他没进去,只是站在香樟树下看了会儿,风卷着落叶扫过鞋边,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p><p class="ql-block"> 晚上手机亮了下,是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三本前辈您好,我是新来的产品经理,您的适老化方案我们在优化,有几个细节想请教您——方便加个微信吗?”</p><p class="ql-block"> 三本看着那条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窗外的月光落在空了一半的书桌,工牌旁边,他找了个小盒子,把体检报告、工资条和那张被退回的建议书复印件都放了进去。盒子不厚,却像突然接住了些什么——不是那些被注销的账号,也不是混乱的流程,是那句“想请教您”里,一点没被吹散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他慢慢打字回复:“可以啊。”发送的瞬间,好像听见三十年前刚入职时,老行长说的那句话又响起来:“咱们这行,账要算清,人要记暖。”</p> <p class="ql-block">  三本不知道的是,他经历的那些“被忽略”,其实像面镜子——镜子里照见的,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疏忽,而是每个岗位会不会把“服务”两个字从宣传册挪进心里。客户来问业务时的“不清楚”,老人填单时没人递的笔,同事交接时没说清的细节,和他被挂掉的电话、写错的名字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把“该做的事”变成了“可推的事”。就像那些需要退休员工自己找地方打印、跑腿邮寄的表格——本可以由单位统一打印好寄上门的事,偏要让离开办公环境的人来承担,本质上也和这些场景一样,都是把“该理顺的流程”变成了“该对方克服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用心”从来不难,难的是记住:今天你对同事说“问别人吧”,明天就可能对客户说“办不了”;现在把老员工的需求当麻烦,将来就会把所有需求当负担。账要算清,人要记暖——这暖不是挂在嘴边的客气,是有人找过来时,哪怕不属于你的分工,也先接一句“我帮你问问”;是知道对方等不起时,别让流程比人心更冷。要知道,客户去柜台办业务时,没人会觉得“填单要自己带笔”是应该的;老员工收到单位通知时,自然也不该觉得“打印表格要自己找打印店”是正常的。真正的细致,是能想到对方有没有打印机、会不会用快递,就像记得客户怕忘带证件而提前提醒,记得老员工可能行动不便而多走一步——少让别人为流程的粗糙跑腿,才是把“服务”落到了实处,而不是让“有事找我”变成“找我也白找”的空壳。毕竟,每个岗位的温度加起来,才是别人眼里“龙商行”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偶见一段文字,说得似乎无人愿信:莫疑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所以莫要作恶,哪怕你现在权势滔天,总逃不过天的惩罚!</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牢骚,更不是不满——你们还远没到能让我为这些动气的地步。在我这里,标准向来简单:那些把服务做到实处的人,那些能把“人要记暖”刻进心里的人,会是我笔下自带光的英雄;而那些把流程当借口、把推诿当常态,连打印份表格都要让退休同志自己奔波的人,不过是我笔下用来对照的小丑。说到底,不过是用文字把该有的样子、该避的坑,摆出来给人看看而已。</p> <p class="ql-block">  社会大潮奔腾向前,偶尔的“人走茶凉”从不会阻碍时代进步——毕竟我们这个社会里,怀揣热忱、传递温暖的人始终是多数。当然,遇到些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也不必意外,就像二八法则说的那样,多数人本就是平凡普通的存在,可正是那些愿意在平凡里多添一分用心的人,才让“温暖”比“凉薄”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三本先生写了那么多分享美好的文章,今天也拿起照妖镜,照照这社会不常被提及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你,看清楚镜中的自己的</p><p class="ql-block">或俊或丑</p><p class="ql-block">或信誓旦旦或推三阻四</p><p class="ql-block">或热情洋溢或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的模样吗?哈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