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游千灯古镇,在南大街上走进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古戏台。 古戏台在南大街132号,一个单开间的门面。大门上方挂着隶书“古戏台”匾额。门框两侧一副楹联“吴越南腔传世弟子自成家派,齐燕北调继承票友别具风流”。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古戏台居然是在楼上的!只见楼梯的墙上已经展示了与戏曲、昆曲有关的画面、脸谱等。</p> 走上了扶梯,迎面就是“生旦净末丑”戏曲角色的介绍。 二楼进古戏台之前是一个过渡区,入口大门上方是梅葆玖的题字“昆曲发源地千灯”。 这里展示了昆曲的一些著名剧目,都以无锡泥人的造型,呈现出各个昆曲的特色场景。 仔细观看这些戏曲人物的泥人,个个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自上至下,左起:《惊鸿记》《玉簮记》《狮吼记》《雷峰塔》《西厢记》《牡丹亭》) 这是《十五贯》,也是年轻时就看到过的戏曲剧目,苏州知府况钟办案的故事十分扣人心弦。 走进大厅,就看到一个朱栏木雕彩绘的舞台,显得十分华丽。 戏台所在的建筑,在明代曾是顾炎武被王氏抱养后,读书生活的地方,当时称为“北宅”。 <p class="ql-block">这个戏台并非古代的,而是2006年建造的。戏台采用传统木质结构,台口宽8米,进深4.5米,台高约1.2米。</p> <p class="ql-block">戏台表演区面积约36平米,对于昆曲表演是比较宽敞。</p> 戏台按中国古戏台传统结构,设置藻井与中部穹顶。 穹顶的直径达3米,深0.8米,由16条木雕巨龙及224只木雕凤凰盘旋上升顶部形成复盆状。其圆顶也是一条盘旋金色巨龙形成。整个穹顶藻井称为“龙凤藻井”,喻意“龙凤呈祥”。 戏台沿口横梁上有各式图案画面组成彩绘。 <p class="ql-block">戏台正面两侧柱子有一副楹联“汤翁牡丹艳百花推陈翻古调,高君琵琶怀千年出新谱今声”。楹联是“振旅”所书。</p> <p class="ql-block">前一联的汤翁,就是汤显祖。后一联“高君琵琶怀千年出新谱今声”中的“高君”,指的是细君公主,她是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远嫁乌孙国,因思乡而创制“阮”(又称“秦琵琶”),以音乐寄托哀思。</p> 戏台一侧,有一幅砖雕画《牡丹亭首演场景图》。 <p class="ql-block">砖雕画前有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与千灯望族徐应聘在明朝嘉靖年间同科进士,分别登榜221名与222名,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徐应聘居千灯南大桥堍称“太史第”,其邻为顾炎武曾祖兵部右侍郎顾章志,宅称“黄门”顾宅。顾徐两家为世家联姻。汤显祖中试后,赴浙江安吉任县令,经过昆山,到千灯拜访徐氏,在徐家的花园内,初演了还未最后定稿的《还魂记》(即《牡丹亭》)。</p> 戏台前是观众席,这里有100个古典式木座椅。 还有5个雅座即包厢式座位,很舒服啊!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剧场里这样的座位看戏,倒也是很惬意的。</p> 古戏台背景是大朵的牡丹花,象征着昆曲代表作《牡丹亭》。据介绍,这里会安排《牡丹亭·游园惊梦》等折子戏演出。 只是游览时间对不上演出时间,无缘。(网搜图片) 看不到游园惊梦,再看看戏台周围。 展示的昆曲戏装。昆曲服饰有穿戴规范准则, 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款式及色彩的变化都按特定的人物、身份去穿戴。 譬如有帝王戏服、公子戏服,还有文官、武将、平民等区分。 穿戴规范的戏服,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造型与色彩美的享受。 展示的各种脸谱。不过昆曲的实用脸谱比较素雅、简洁,不如京剧那样夸张,大多角色会使用妆容不画脸谱。 主要剧目的人物瓷盘,可谓是一种工艺品。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唱腔被称为“水磨调”、曲牌体。伴奏乐器以笛子为主奏,辅以笙、箫、三弦、琵琶等,风格清雅,与唱腔浑然一体。 昆曲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雅”(文学性)、“细”(表演细腻)、“柔”(唱腔婉转)、“美”(舞台意境)。它不仅是戏曲,更是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综合艺术,对中国京剧、越剧、川剧等剧种均有深远影响。 千灯古镇有一处顾坚纪念馆(网搜图片),是千灯老百姓为昆曲创始人顾坚先生而建的一处纪念地。顾坚纪念馆设在古镇南市街一座叫四宜小筑的古宅内。游览时匆忙中未寻到,有点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