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的炎热令人难以忍受,心中不禁怀念起苏马荡那沁人心脾的凉爽。7月14日上午八点半,夫君驾驶着他心爱的座驾,我坐在车上,欣赏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一同向着那片避暑的胜地进发。</p> <p class="ql-block">这段长达1450公里的旅程,我们计划用三天的时间慢慢完成。第一晚,我们在安徽桐城落脚。选择了一家价格为216元一晚的酒店,没想到房间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干净整洁,让人感觉物超所值。傍晚时分,我们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小餐馆解决了晚餐,夫君点了一个鸡蛋炒西红柿盖浇饭,我点了一盆青椒豆干炒肉丝,配上自带的全麦面包。服务员端上的饭菜量很大,两人只花了35元,吃得既饱又满足,菜的味道也不错。这座小城的消费水平果然实惠。</p> <p class="ql-block">饭前,我们特意前往著名的“六尺巷”景点游览打卡。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巷。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问题产生争执。张英得知后,回信劝导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遂让出三尺,吴家亦被感动而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这条六尺宽的巷子,传为邻里谦让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我们夫妇站在六尺巷的巷口,相互给对方拍照。此时,从巷内走出一对年轻夫妇,年轻爸爸怀里抱着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年轻妈妈推着童车。见我们在拍照,那位年轻妈妈停下童车,热情地对我们说:“我来帮你们拍合影吧。”此时抱着孩子的爸爸亦停下脚步,站在一旁等候着。面对这对年轻夫妇的热情,我们心生暖意,递上了手机。年轻妈妈一边为我们拍照,一边说:“我多拍几张,你们可以选选。”在巷口遇到热情的年轻夫妇,让我们对六尺巷的文化传承更着深刻的理解。漫步在六尺巷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宽容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的故事历经三百余年仍被当地人铭记,并融入生活细节。年轻夫妇的行为表明,这种“和为贵”的价值观已内化为桐城人的集体意识,并通过日常互动自然传承。他们的举动不仅是对游客的友善,更是对传统美德的无意识践行。在全球化与快节奏的今天,六尺巷的“慢哲学”显得尤为珍贵。年轻夫妇用现代方式(主动沟通,为游客拍照)诠释传统美德,展现了文化传承的灵活性。他们的行为表明,礼让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训,而是能够适应不同场景、持续演进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那天桐城的气温高达36度,但六尺巷留在我们心中的暖意却是如此温馨。文化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故事,而是流淌在生活当中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