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意中翻到去年在山东博物馆拍的照片,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精湛的展陈,生动再现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山东历史脉络,踏入这座历史殿堂,犹如打开了一部厚重的齐鲁文明史册。</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的大厅气势恢弘,穹顶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镇馆之宝——鲁国大玉璧。查询到山博有十件镇馆之宝,不巧,九旒冕在维护中未能得见,小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红陶兽形壶,</span>这是一件距今6000~4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珍品,出土于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其独特的仿生造型瞬间吸引了我。壶体被塑造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兽,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直立,短尾上翘,背装提手,尾根部设有筒形注水口,嘴部可倒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造型生动、充满喜感,整体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span></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日照东海峪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乎如无,敲击铮铮有声”。制造这样的陶器,有赖于艺术造诣的水准,更依靠技术层面的成熟。观之无不惊叹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商代亚醜钺,也叫人面纹铜钺,人送外号鲁博最萌“表情包”,因口部两侧铸有铭文“亚醜”而得名。钺在古代不仅是作战兵器,更是王权与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颂簋,是周宣王时的珍品,属于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形制,西周时期,簋既是盛放食物的食器,同时也是重要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有铭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颂簋的铭文铸于腹、盖两处。</p> <p class="ql-block">鲁国大玉璧,是曲阜鲁国故城遗址52号墓出土的战国玉璧中最大的一枚,也是目前已出土的最大的战国玉璧,是山东博物馆玉器收藏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西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这批竹简的发现解决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孙子其人其书"之争——证实了孙武与孙膑确为两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展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即使历经两千年岁月,依然能感受到画面的鲜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清代《双松图轴》是郑板桥(郑燮)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p> <p class="ql-block">看过镇馆之宝,其他馆藏文物也不容错过,正在展出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汇聚了山东省各地区的精品,让人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八角星纹彩陶豆,1974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这是莒州博物馆的馆藏一级文物——大口尊,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约有5000多年。许多专家认为,大口尊上出现的图像文字为我国汉字的雏形,与甲骨文极为相近,但远远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对中国文字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来自淄博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竹節柄铜汲酒器,是最早用大气压原理铸造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看展柜里一字排列的青铜器,只能感叹山博馆藏之丰厚。</p> <p class="ql-block">在山博又见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之前在青州博物馆参观,最吸引参观者的展陈肯定少不了青州微笑——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陈列展,没想到山博也有展陈,熟悉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从史前到清代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