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山西寻踪之旅最后一天

cricket🦗

<p class="ql-block">早上看了天气,这边最高38度,而青岛28度,想回家了😀好在这是最后一天了。</p> <p class="ql-block">早餐自助还不错,吃了现做的臊子面。</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我们来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霍山南麓的广胜寺,它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最初名为俱卢舍寺,唐代时改名为广胜寺。广胜寺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步入寺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闻名遐迩的飞虹塔。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塔”,是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也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span>塔身以绿、金为主色调,层层飞檐如羽翼欲飞,阳光下流光溢彩,宛如一道横跨时空的虹桥。我站在石阶上仰望,塔影斑驳,耳边仿佛传来《水浒传》中段景住盗马入塔的传说回响。这座明代遗构,至今仍以它精美的琉璃装饰和挺拔的身姿,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它是86版西游记中第18集唐僧扫塔辨奇缘的拍摄地,是古塔建筑巅峰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以三绝、一奇、一特闻名天下。一奇唐代左扭右扭古柏,现代人也无法解释。有人为之作对联:​东柏左转迎朝阳,西树右转送目光。横批:左右逢源。</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壁画,广胜寺三绝之一,庙在元大德七年的地震中跟广胜寺一起毁了,在大德九年开始重建,壁画始绘于元泰定元年,以国内风俗神话为题材,围绕着祈雨、行雨、酬神展开,既有神话故事,也有市井百态。</p><p class="ql-block"> 元代壁画的代表之一,线条流畅和谐,色彩搭配非常讲究,画面人物与建筑各有戏份,各种细节可以反复推敲,既有对现实的刻画,也有对精神的追求,这也是水神庙壁画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丸子头齐刘海,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光辉万古”匾额为康熙五十二年临汾地震,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前来赈灾时所题。雍正震惊于广胜寺主要建筑特别是飞虹塔,并没有被损坏多少。雍亲王奏请康熙帝,针对飞虹塔,为正殿——大雄宝殿题写了“光辉万古”的匾额。此匾寓意着佛教文化的光辉和影响将流传万古,同时也体现了雍正帝对佛教的尊崇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看悬塑。虽比不上小西天的满天悬塑,但造型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曾为山西广胜寺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p><p class="ql-block">龙蟠梵质层峰峭,风展翎仪已卷收。</p><p class="ql-block">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交闲绝踪由。</p><p class="ql-block">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p><p class="ql-block"> 诗的首联描写寺的形胜与在佛教中的尊贵地位。“鹤立蛇行”形容寺周围山势的雄伟、壮观; “五天文字”是指由印度传来的佛教经典。从外观的形胜与内部珍藏的经卷,显示出佛寺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走来,每一处屋檐、每一块砖石,都像是一页未完的史书。在这片静谧之地,我与历史对话,与古建共鸣,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山西大院的真正代表。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是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朝年间所建,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面积规模肯定比不上故宫,但是知道故宫是天子调集所有资源所建,而王家大院是一个王家后辈不断加建而来,被家族的凝聚力深深感染,宅内装饰很多心思,猴子背猴——辈辈封侯,书塾正门雕刻岁寒三友,台阶连升三级、牌坊敦孝崇义,仿佛看到家风一代代流传,走在城楼上眺望规模宏大的院,更像是一座城,流动着百年的历史记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推荐!</p> <p class="ql-block">楼梯上的小狮子都做的非常讲究。</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王家大院是华夏第一民居,从始建到完工历经了明清两朝,共耗时300多年。人说福不过三代,可这王家整整传承了28世700余年。王氏家族鼎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嘉年间,除营造住宅、祠堂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有义学、立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等。</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灵璧石</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家具它们的材质、色彩和质感往往给人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获得内心的放松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晋商顶流: 王家靠卖豆腐起家 → 康熙年间成盐、粮、绸、钱庄四栖巨贾!商号遍布全国,富到给朝廷捐钱修城墙、赈灾,换来“五品”官帽戴。</p> <p class="ql-block">狮子戏球</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雕花都如此精美</p> <p class="ql-block">古代富贵之家必重视教育,王氏家族几百年不衰靠的就是教育。在王家大院内就设有私塾。王家孩子读书不用出大院,至于这私塾也就是现在的学校,私塾建筑各种寓意的装饰颇多。比如竹门石雕,门槛石雕就是竹根,寓学子要打好坚实基础,向竹子样三年稳扎根,然后象门边竹子样虚心笔直成长,最后考取功名,喜上眉梢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私塾内还有一对石雕猴子,手捂双耳,寓意王家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让大家族能够兴盛致富的唯一秘诀。“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王家几代人通过几百年的努力,共同打造的一个建筑群,里面雕梁画栋,各种砖雕,木雕,石雕让人目不暇接,建筑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嘉庆年的圣旨</p> <p class="ql-block">金农的字</p> <p class="ql-block">清诰命盒</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里珍藏的稀世珍宝无数,其中“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和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算得上是镇院之宝。嘉庆皇帝颁给王家的圣旨和康熙帝御赐的龙头拐杖,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王家历史,就是清朝民间史,以卖豆腐起家,到清朝因吴三桂叛乱乱局走上仕途之路,并传承了28世700余年。鼎盛时期,家族内有40余人在朝中做官,可以说是富甲天下高官满朝。然后和红楼梦结局明一样,盛极而衰,最后人去楼空。</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王家后人因鸦片毒害和躲避战乱将庞大家业卖与外人,携巨资逃往四川。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剩余的院子全卖给了田家,作价才964两纹银!王家子孙也如鸟兽散,举家南迁,流落他乡。由于王家支派甚多,还有一大部分继承了先祖的遗产遗风,家丁兴旺,诗礼传家,但先前的总体气势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大院门口你就会有直观的感受真正的高门大户就是如此,即便走马观花式得逛一路也得费很长时间,我就光看门前壁画、台阶装饰就能体会当时王家鼎盛时期的盛况,因为几乎很少有重复的装饰,甚至连柱础石都是间间院落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听讲解员说窑洞式建筑就是一面开窗的,所以冬天屋内烧银丝炭取暖(好炭不太容易一氧化碳中毒),夏天放冰鉴冰盘纳凉,说是炭和冰块都还有各种造型,比如小鸭子小狗小猫那种,果然有钱人不论在哪个朝代都能活得很舒服。看的差不多后登上城墙一看,哇偶,“王家归来不看院”此言非虚。去山西旅游,一个王家足矣!</p> <p class="ql-block">午饭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吃了好多牛肉😋午餐后,我们便来到了机场候机。</p> <p class="ql-block">晚饭在机场吃的红烧牛肉拌面🍜好久没吃垃圾食品,觉得好好吃😋</p> <p class="ql-block">升舱成功😀,本来6:30登机,改成7:05,7:31起飞。这明显不是山航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回家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