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5 仰看白塔

郑培基

<p class="ql-block">北京白塔寺(正式名称为“妙应寺”)中的白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佛塔。</p><p class="ql-block">此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距今己有七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忽必烈坐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笼络西藏和中原地区的佛教徒,彰显元帝国的强大与包容,决定在元大都(今北京)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佛塔。他选择在金代永安寺的遗址上建造这座佛塔及其附属寺院。</p><p class="ql-block">此项的设计及建造者名阿尼哥,是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杰出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大师。当年阿尼哥虽年仅27,但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设计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被委以设计并主持建造这座大佛塔的重任。</p><p class="ql-block">阿尼哥的作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典型的藏式覆钵形体佛塔,高50米余,通体洁白,巍峨壮观,是元大都当时最高的建筑物。此塔成为当时元大都最耀眼的地标,有“金城玉塔”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佛塔建成后,忽必烈非常满意,下令以塔为中心,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这座寺院成为元朝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元代末年(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存。</p><p class="ql-block">明代重建寺院,改名为“妙应寺”。</p><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对妙应寺和白塔进行过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塔是元代的原构,而妙应寺的殿堂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妙应寺(白塔寺)白塔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塔 (俗称喇嘛塔) 。塔型及各组成部分见下图(此结构图取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天王殿,后面见白塔。</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大觉宝殿。</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七佛宝殿。</p> <p class="ql-block">此门通往白塔。</p> <p class="ql-block">转塔三匝,福寿绵长。</p> <p class="ql-block">为了多角度,多场景仰看白塔的美,离开白塔寺后,余在周边居民区四处巡走,取得下边的几景,希望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1 佛塔的用途</p><p class="ql-block">佛塔(又称浮屠、塔婆)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用途丰富多样,涵盖了宗教、文化、精神、实用等多个层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供奉舍利,纪念佛陀/圣者:</p><p class="ql-block"> 最核心、最原始的用途就是为了供奉和保存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舍利(遗骨、遗物)。佛塔象征着佛陀的法身永存。</p><p class="ql-block">后来也用于供奉高僧大德、阿罗汉的舍利,以示尊敬和纪念。塔内或塔下地宫常安放舍利子、经卷、佛像、法器等圣物。</p><p class="ql-block">2. 象征佛法与佛陀的觉悟:</p><p class="ql-block"> 佛塔本身就被视为佛陀的象征,代表着佛陀的觉悟、智慧和慈悲。塔的各个部分(如塔刹、相轮、覆钵、塔基等)常被赋予深刻的佛教教义象征意义(如佛法僧三宝、四圣谛、八正道、五蕴、三界、涅槃等)。</p><p class="ql-block">3. 礼拜、供养与积累功德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佛教徒有顺时针绕塔行走礼拜的传统(右绕),这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表达对佛陀的敬意,并借此消除业障、积累福德、净化心灵、获得智慧。</p><p class="ql-block"> 信徒还会在塔前献花、点灯、焚香、诵经、供养等,表达虔诚,祈求福报。</p><p class="ql-block">4. 精神指引与心灵寄托:</p><p class="ql-block"> 高耸的塔刹(塔尖)指向天空,象征着引导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趋向觉悟和解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5. 镇守风水、安定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地区,由于本土文化影响,佛塔有时也被赋予了风水含义,被认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镇压邪气、祈求平安、带来吉祥。</p><p class="ql-block">6. 文化象征与艺术载体:</p><p class="ql-block"> 佛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融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印度的桑奇大塔、缅甸的仰光大金塔、中国的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等)。</p><p class="ql-block"> 可见,佛塔它既是佛教信仰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2 佛塔形制的演变</p><p class="ql-block">寺庙中佛塔的形制与佛教派别、传播地域及文化融合有着密切关联,然也并非绝对一一对应。佛塔的形制体现了佛教教义、建筑技术、地域文化和宗派特色的交融。</p><p class="ql-block">1. 覆钵式塔 : 是所有派别佛教共同的佛塔形式之源。</p><p class="ql-block">此形制源于印度,其形的核心是半圆形的覆钵(半球形土冢,象征宇宙或佛陀涅槃),顶部有平头/平台(方形的栏杆,象征佛国净土),刹杆(中心支柱,象征宇宙轴心)和相轮(伞盖,象征尊贵与庇护)。周围常有栏楯(围栏)和陀兰那(塔门)。</p><p class="ql-block">这是所有佛教派别佛塔的共同原型,最初用于供奉佛陀或圣弟子舍利,象征佛法、佛陀涅槃和宇宙秩序。早期佛塔皆沿用此基本形制。</p><p class="ql-block">2. 汉传佛教:楼阁式塔 & 密檐式塔 。</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楼阁建筑文化(如望楼、重楼)和神仙思想(如仙人楼居)有了强烈融合。</p><p class="ql-block">楼阁式塔: 外观模仿中国传统木结构楼阁。分层明显,每层有屋檐、平座、栏杆、门窗(多为假门或盲窗),可登临远眺。内部常有楼梯。塔刹保留印度元素但更精巧。</p><p class="ql-block"> 楼阁式塔并非特定佛教派别专属,但成为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佛塔形式。广泛应用于各宗派(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的寺院中。</p><p class="ql-block"> 代表: 应县木塔(辽)、苏州虎丘塔(五代)、杭州六和塔(宋)。</p><p class="ql-block">密檐式塔: 塔形底层特别高大,其上各层檐层间距极小、紧密重叠,以至几乎看不清分层。密檐塔多为实心或内部空间狭小不可登临。早期塔多为空筒式,后期内部有设楼梯。此塔形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或梭形。</p><p class="ql-block"> 此塔形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尤其多建于辽、金时期。虽非专属某一佛教宗派,但其庄重、内敛、向上的造型,常被视为与当时盛行的密宗(唐密)或具有密宗色彩的宗派(如华严宗)在精神气质上有某种契合。后期也广泛用于其他宗派。</p><p class="ql-block">代表: 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 最早)、西安小雁塔(唐)、北京天宁寺塔(辽)。</p><p class="ql-block">3. 藏传佛教覆钵式塔 (喇嘛塔/藏式塔) 。</p><p class="ql-block">这种塔形是对印度原型佛塔的继承与发展。其最显著特征是巨大的、雪白的覆钵形塔身(象征佛或菩提心),通常建在高大的须弥座(塔基)上。覆钵之上是“十三天”(相轮,圆锥形层层收束的塔脖子,象征十三重天或修行的十三地)。顶部是巨大的华盖(塔伞)和日月火焰宝珠(象征涅槃)。整体造型敦实、稳定、庄严。</p><p class="ql-block">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最具标志性的佛塔形式。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印度原始塔形的覆钵主体,融入了藏地文化特色(如对白色的崇尚)和密宗的象征体系(须弥座代表宇宙中心,“十三天”代表修行次第等)。</p><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 是藏式塔的一种特殊形式,源于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佛陀成道处)。在一个高大的方形台座(象征金刚界)上建五座塔(中央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隅小塔代表四方佛),与密宗(尤其无上瑜伽部)的曼荼罗(坛城)思想紧密相连,是藏传佛教(尤其格鲁派)和受其影响的汉地皇家寺庙中体现密教宇宙观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代表:北京妙应寺白塔(元)、北海白塔(清)、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喇嘛塔(清)、北京真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明)。</p><p class="ql-block">4. 南传上座部佛教:钟形塔/笋塔 (东南亚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塔身呈饱满的钟形,曲线流畅优美。塔尖高耸、尖细如笋,常镀金,金光闪闪。塔基多为方形或多边形。整体造型挺拔、轻盈、精致,强调垂直向上的动感。</p><p class="ql-block">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最典型的佛塔形式。它同样源于印度覆钵式塔,但在东南亚热带气候和本土文化(如高棉文化)影响下,覆钵逐渐拉长、变尖,形成了独特的钟形与笋状尖顶。象征佛陀的觉悟和佛法的高超。</p><p class="ql-block">代表:泰国玉佛寺塔群、缅甸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柬埔寨吴哥窟中央塔(虽为印度教起源,但形式对南传佛塔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塔形的差异更多是由传播路径、地域文化(建筑技术、审美)决定的,其次才是佛教派别教义。</p><p class="ql-block">同一派别在不同地域或时期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塔形。例如,汉传佛教寺庙里也可能有藏式白塔(受藏传影响或皇家敕建),藏传寺庙中也可能有汉式楼阁(如承德外八庙部分建筑)。</p><p class="ql-block">无论何种形状,佛塔的核心象征意义(代表佛、法、涅槃、宇宙秩序、积累功德等)在所有派别中都是共通的。</p><p class="ql-block">因此,看到一座佛塔,其形状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其所属佛教文化圈(汉传、藏传、南传)以及可能蕴含的文化和宗教象征的重要线索,但要精确对应到某个具体派别(如禅宗或净土宗),则需要结合寺庙的宗派传承、历史背景和塔的具体细节(如装饰、碑刻等)来作出判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