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渭水之盟</p><p class="ql-block"> 隋末年间,天下大乱,严重内战分裂,突厥势力趁机得到壮大,东突厥极端强盛,“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于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属于突厥。东突厥可汗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p><p class="ql-block"> 李渊在晋阳初起,为了进军长安时防止突厥进攻后方晋阳,也结好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高祖、太宗两朝,一面抵御突厥,一面消灭众多割据势力,消灭了臣属于突厥的割据势力使突厥的力量被削弱,粉碎了突厥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的企图,保卫了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突厥早期实施的四大可汗分封制(东、西、北三小可汗辅佐大可汗)埋下分裂隐患。西面可汗室点密家族长期掌控西域,拥有独立外交和军事行动权,离心力强。公元581年沙钵略可汗继位,将反对者大逻便(阿波可汗)分封至西域,反而强化了西部势力。</p><p class="ql-block"> 启民可汗染干(也叫突利可汗)是突厥沙钵略大可汗的儿子。当初沙钵略死前嫌弃自己的儿子雍虞闾懦弱,立自己的弟弟处罗侯为大可汗。处罗侯征讨西突厥时被流矢射中而死,沙钵略儿子都蓝可汗雍虞闾成为大可汗,而启民可汗染干则定居北方。</p><p class="ql-block"> 公元593年,突厥启民可汗染干遣使向隋文帝杨坚请求和亲。隋朝提出,染干需协助铲除北周余孽大义公主(原北周千金公主),作为和亲前提。大义公主因暗中联络反隋势力(如彭公刘昶)、煽动突厥侵扰边境,被隋视为重大威胁。染干向突厥大可汗都蓝可汗进谗,导致都蓝可汗杀大义公主。尽管染干完成条件,隋朝却暂未兑现婚约,而是利用此事件进一步离间突厥内部。隋朝旨在分化突厥力量,搁置婚约,迫使染干持续依赖隋朝支持。隋臣长孙晟指出:都蓝可汗“言而无信”,而染干“素诚”亲隋。暂不履约是为观察局势,最终选择扶持染干。长孙晟建议隋朝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突厥的内部力量。</p><p class="ql-block"> 公元597年,染干再次请婚,隋朝履行承诺,将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予染干,并助其南迁至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染干投靠隋朝,被杨坚册封为启民可汗,隋为其筑大利城安置部众。安义公主病逝后,隋朝续嫁义成公主给启民可汗,维持对突厥的控制。</p><p class="ql-block"> 和亲之后,杨坚开始大力扶持启民可汗,杨坚父子两个皇帝,先后为启民可汗修建了大利城、金河城及万寿戍置城造屋。杨广还为此作《为启民可汗置城造屋诏》,对启民可汗进行赏赐,使其南迁到度斤旧镇,赏赐优厚,这引起了都蓝可汗的愤怒。</p><p class="ql-block"> 公元599年,隋文帝派遣大军进攻都蓝可汗,后者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被迫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结盟。尽管如此,都蓝可汗最终还是被击败。同年,都蓝可汗被其部将科哒所杀,达头可汗占据了漠北地区,而突厥的遗老遗少则纷纷逃至漠南,归附于启民可汗。</p><p class="ql-block"> 公元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因长期与东突厥启民可汗(染干)及隋朝对抗,加之铁勒诸部叛乱和波斯等外部势力夹击,最终兵败逃亡吐谷浑。达头败走后,原镇守西域的泥利可汗(阿波系后裔)趁机自立为汗,控制阿尔泰山以西领土,建立西突厥汗国;而漠南的启民可汗则统治蒙古高原,形成东突厥。</p><p class="ql-block"> 通过扶持启民可汗,隋文帝得以集中兵力平定南陈,实现南北统一。此事件是隋朝“以夷制夷”策略的典型范例,通过和亲与权谋,以最小代价化解了突厥威胁。</p><p class="ql-block"> 在启民可汗建立东突厥汗国后,势力逐渐发展。到隋炀帝时期,由于边疆政策不恰当,导致东突厥坐大。隋末时,北方众多势力如李渊、窦建德等纷纷向突厥称臣纳贡,接受突厥封号,漠北的铁勒也向东突厥臣服,东突厥其地东至辽海以西,南至沙漠,北至北海五千里,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成为当时一支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东突厥自隋末崛起后,长期以劫掠中原资源、破坏唐朝统一进程为目标。武德七年五月,颉利(启民可汗第三子)联合突利(启民可汗长子始毕可汗之子,颉利之侄)可汗,借唐朝“杨文干事件”内乱之机,分兵进犯原州、陇州、忻州,直逼幽州,试图威胁长安。</p><p class="ql-block"> 唐朝当时陷入困境,关中地区遭遇持续暴雨,导致粮道中断、军械损毁,士卒疲惫不堪,军事后勤陷入危机。颉利大军列阵五龙坂,唐军士气受挫。唐廷曾因突厥威胁提议迁都,李世民力谏阻止,承诺“数年之内必系颉利之颈”,展现战略决心。</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率军在豳州(今陕西彬县)与突厥对峙时,提出建议与李元吉共同出战。李世民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李世民回应:"汝不敢出,吾当独往。" 李世民认为突厥大军当前,唐军若避战示弱,将助长敌军气焰。他主张主动出击以震慑敌人,展现"以攻代守"的强硬战术思想。</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率百骑直抵突厥阵前,质问颉利可汗:“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李世民通过展现无畏气概,瓦解突厥士气。颉利可汗因摸不清虚实而“笑而不应”,未敢轻举妄动。</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转向突利可汗喊话:“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颉利怀疑突利与李世民有密谋,立刻阻止唐军渡河,并称“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随即退兵暂避。</p><p class="ql-block"> 连日大雨使突厥弓弦松弛(“筋胶俱懈,弓不可用”),唐军则“屋居火食,刀槊犀利”。李世民果断夜袭,“冒雨而进”,突厥大惊溃败。李世民派人游说突利可汗,使其归顺,最终颉利被迫请和。突利更与李世民结为兄弟。</p><p class="ql-block"> 李渊派李世民、李元吉屯兵豳州,李靖驻潞州,形成防御纵深。颉利因唐军严阵以待、内部不稳及天候不利(弓弦松弛)而撤军,派突利与阿史那思摩入朝请和,唐朝暂时缓解危机。此事件展现了李世民兼具胆略与谋略的统帅能力,通过军事威慑、心理战和政治分化,在极端劣势下化解危机,成为唐初对突厥战略反攻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率百骑直抵突厥阵前,通过离间计使颉利、突利二可汗内讧退兵,史称"渭水之盟"前奏。此役凸显了李世民与李元吉在军事能力与胆识上的云泥之别。</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高祖李渊被迫退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此时唐朝政局尚未完全稳定,长安兵力不足,突厥颉利可汗趁机联合突利可汗,各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距长安仅四十里,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颉利可汗试图利用唐朝内乱,通过武力威胁攫取利益,甚至直取长安。</p><p class="ql-block">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成功挫败了突厥的先锋部队,狠狠的打击了突厥的士气。</p><p class="ql-block">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京城兵力空虚,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颉利可汗派心腹执失思力入长安威胁李世民,声称率“百万大军”兵临城下。李世民当场揭穿其虚张声势,以背弃盟约为由囚禁执失思力,切断突厥情报来源。</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向大臣解释其战略意图,他说若闭门拒守,突厥必纵兵劫掠,局势失控;主动示强可打乱敌方部署,利用突厥“孤军深入”的恐惧心理,可迫使对方选择求和。</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瓦解对方道义立场,同时暗示唐军早有准备。突厥军见唐朝皇帝仅带数人直面大军,皆惊愕下马行礼,士气再次受挫。李世民提前安排长安守军列阵于身后,旌旗蔽野,"军容大盛",制造兵力充足的假象。同时扣押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加剧颉利疑虑。</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唐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大盛”,又得知执失思力被擒,由是大惧。</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斩杀白马是先秦以来盟约的最高仪式,象征“背盟者如白马受戮”的诅咒。此仪式与刘邦“白马之盟”一脉相承,均以牲畜之血强化契约神圣性。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则是以空间换时间,借虚假财帛承诺换取备战喘息期,本质为战略性妥协。</p><p class="ql-block"> 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唐朝以大量金帛财物换取和平,但避免了在劣势下决战,为唐朝赢得喘息之机。九月,突厥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此次事件被称为渭水之盟,实际上是唐太宗被迫签订的城下之盟,被视为唐朝初期的一大耻辱 。</p><p class="ql-block">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励精图治,四年后灭东突厥,实现“天可汗”霸业,印证盟约仅为权宜之计。</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渭水之盟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朝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这时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p><p class="ql-block">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骑三千从马邑进驻恶阳岭,趁夜袭击定襄并破城。东突厥颉利可汗错误判断唐军兵力,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其部众多有叛离。同时李绩兵出云中,在白道大败东突厥军。颉利失败后向西逃往铁山,仍有数万兵马。</p><p class="ql-block"> 李靖与李绩在白道会合后商议,认为颉利虽败但兵马仍多,之后定会撤往沙漠保存实力,此时追击困难。若趁朝廷派使节前往突厥,突厥军松懈时,挑选一万精兵携带二十天粮草,可擒获突厥可汗。虽张公谨反对,但李靖坚持行动。李靖军队到达阴山,俘虏突厥一千多个帐篷的军队。二月,李靖命令苏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前进,到达突厥可汗牙帐七里处才被发现。此次李靖消灭突厥军数万人,俘虏十余万,获得牲畜数十万,杀死隋朝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并带回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子杨政道等隋室臣民。</p><p class="ql-block"> 颉利率领残兵一万余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被屯于道口的李绩部落堵截,其本人及部落大酋长皆率众归降,李绩获得五万余俘虏返回唐朝。唐军对东突厥大获全胜,平定了自阴山至戈壁沙漠一带的局势。</p><p class="ql-block"> 颉利可汗兵败被俘,东突厥随之灭亡。唐太宗赦免颉利可汗,封为右卫大将军。但他郁郁寡欢,于634年病逝,葬于灞水之东。</p><p class="ql-block"> 唐朝反击东突厥的胜利,不仅洗刷了此前渭水之盟的耻辱,还拓展了疆土,巩固了边疆,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唐朝称霸亚洲乃至全球的第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