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雾魔都里的热辣与清凉

飞雪千钧笑惊鸿

<p class="ql-block"> 沪苏杭漫游首日</p><p class="ql-block"> 雨雾魔都里的热辣与清凉</p><p class="ql-block"> 从被烈日炙烤的西安中“逃”出来,女儿策划的沪苏杭暑期漫游,在7月17日的卧铺列车上缓缓拉开序幕。绿皮火车的摇晃本让腰杆酸困得直打晃,邻铺突然冒出来个“小话痨”——3岁的小家伙口才颇佳,稍显生涩的普通话脆生生的,听她持续地与姐姐妈妈闲聊,旅途的沉闷瞬间被她的童言稚语敲碎了。</p><p class="ql-block"> 18日清晨五点十分,上海站的风裹着水汽扑在脸上,带着和西安截然不同的湿热。寄存好行李,我们踩着微凉的小雨朝武康大楼走去。这座被称为“上海第一转角”的Art Deco风格建筑,是1924年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手笔,当年可是名流云集的“空中别墅”,如今墙面上的浮雕在雨雾中更显复古韵味。可还没等我们凑近细品,瓢泼大雨突然“哗”地砸下来,魔都的街道竟像被施了魔法,连个像样的避雨处都找不到,出租车更是影子都没见着。最后只能挤在一处仅凸出来30厘米的屋檐下,眼睁睁看着雨水顺着裤脚往上爬,衣裤半湿时倒也笑出声:这才是和上海的“亲密接触”啊。</p><p class="ql-block"> 雨小些后直奔陆家嘴,三座摩天大楼在云雾里直插云霄——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像支银色巨笔,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顶着“啤酒瓶底”,420.5米的金茂大厦裹着格子外衣,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我们在东方明珠下举着手机疯狂打卡,之后钻进地铁14号线入口填肚子,一碗面28元的价签让我们仨咋舌:西安的热干面在这儿怕是要“身价翻倍”,魔都的物价果然藏着“实力”。</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豫园藏在高楼缝隙里,这座明代嘉靖年间潘允端为孝敬父母建的园林,亭台楼阁绕着池塘转,假山石缝里还藏着小瀑布,可周围的高楼像堵墙似的把风挡得严严实实,园子里闷热得像个蒸笼,每个人都汗流浃背,T恤贴在背上能拧出水。看着雕梁画栋上的金漆、九曲桥边的锦鲤,忍不住感叹当年富人的奢侈日子。吃饭时撞见一对母女,35元四个的水煎包剩下俩,女儿盘子里的完完整整,老妇人却用筷子把包子戳得稀烂——许是觉得这价格贵得心疼,自己吃不完也不想留着,又或是怕商家再卖给别人?正琢磨着,出园时在商铺台阶歇脚,旁边有人点烟,保安大哥“嚯”地走过来制止,烟民灰溜溜走了。保安转头冲我笑:“有人吸烟就得管,这是正能量!”我看着墙上明晃晃的禁烟标志点头,心里却嘀咕:您是职责所在,我要是多嘴,怕是要吵起来咯。</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倒是个“宝藏地”。这座1996年建成的国家级博物馆,馆藏10万多件宝贝,青铜馆里的商周大鼎带着绿锈,玉石馆的古玉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连数字馆里的诗词山水都透着灵动。最贴心的是有一处免费的热水点,接一杯温水下肚,旅途的疲惫消了大半。整座场馆亮堂又大气,连展柜的灯光都透着精致,果然配得上上海的经济地位。</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外滩之行像场“赌局”。查天气说20分钟后大雨,妻子抱着胳膊不想动,我和女儿软磨硬泡:“去了下雨就跑!”结果刚到外滩,乌云竟散了,黄浦江的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温凉的风扫过脸颊,刚才的燥热一下子跑没影了。坐渡轮时才知道什么叫“人山人海”——每人2元的票价便宜得惊人,渡轮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连转身都难。见个小个子小孩被夹在人群里,汗湿的头发贴在脑门上,我忍不住劝他爸爸:“把娃抱起来吧,别挤着了。”对方只是笑笑没动,我顿时觉得自己多嘴,赶紧缩回头。渡口扫码乱成一团,管理员扯着嗓子喊:“有现金的先上!”幸好老婆兜里揣着10元现金,三人6元,多余4元不找零,正好旁边有个山西小伙没现金,我们笑着喊他:“一起走!”抢上渡轮二层时,江风“呼”地灌过来,吹得人神清气爽,挤了半天也算没白来。</p><p class="ql-block"> 望着渡轮上摩肩接踵的游客,再看看岸边标价100元的游轮空荡荡的,忽然懂了:这2元渡轮载着的不仅是上班族,更是精打细算的快乐。毕竟这年头钱难挣,能在黄浦江吹着风看风景,谁还在乎挤不挤呢?雨雾中的上海,有武康大楼的复古,有豫园的闷热,有博物馆的雅致,更有渡轮上的烟火气。这第一天的奇遇,像杯加了冰的酸梅汤,热辣里藏着清凉,让人越品越有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