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涌山王氏始祖王仲举,系大唐名相、文学家王仲舒(太原王氏第44世孙、南昌豫章王始祖王景肃之长孙)的11世孙。唐末宋初年间,他受朝廷委任,自婺源中云只身来到锦溪村——这座早在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的土地,即如今本市北部全国千强镇涌山镇,在此为官置业。历经近四十代繁衍,王氏后裔始终秉持优良家训,凭借涌山丰富的物产资源与古饶州、徽州、信州三州四县通衢的地缘优势,奋斗不息,人才辈出:有忠贞持印投井的县令王迸,亦有富甲一方的四品红顶商人王燮书等。依托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逐渐发展为本埠最大望族,明清时期产业遍及大江南北数百里,以王宗五祠为代表的大型建筑相继涌现,村庄规模持续扩大。</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后期,以王燮书为代表的族人恪守祖训,大兴土木建设家园,仅公益建筑便有数十处,包括数座石拱大桥、各房股祠堂、戏台,号称“江南第一私塾”的大型私塾,村口牌楼,御赐王母贞节石雕牌坊、乐善好施石雕牌坊等,民宅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勾勒出以八涧桥西桥头为拐点的王家街、吴家街两条主街,以及沿河的余家街等临河街道。如今,八涧桥、新大桥、王宗五祠(昭穆堂)、江南第一私塾、万年台(戏台)、府堂等历史遗存,仍在古街与河道沿岸焕发昔日荣光。受多元文化交融及江南园林技艺影响,当地形成独特的饶派建筑风格,为研究古代建筑史与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也为涌山这一历史文化名村奠定了深厚底蕴,助力其打造千强文化古镇。</p><p class="ql-block">坐落于涌山老街中段南侧的王宗五祠(王氏昭穆堂),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典建筑,历经近四百年风雨,主体结构仍保存原貌,完好如初。是涌山众多文化遗存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街的祠堂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雄狮伫立,威严庄重。步入山门,古色古香的宗祠门楼映入眼帘,重檐飞翘如雄鹰展翅,屋脊正中一串叠起的镀金彩瓷宝顶挺立,顶端方天画戟三叉戟直冲云霄;两侧70余米长的七波风火墙,蜿蜒似游龙,气势恢宏。其设计暗藏深意:以龙身喻山墙、龙鳞比瓦当、龙角拟翘角,彰显王氏对龙的崇拜,暗合《易经·乾卦》“潜龙在渊,终将腾达”之意;墙顶起伏曲线(阴)与建筑方正主体(阳)形成对比,演绎刚柔相济的宇宙观,亦象征“青龙白虎”护卫家宅。从等级来看,庶民宅仅1-2波,官宦商贾可达5波(“五岳朝天”),孔府这类圣公府邸为7波,此祠的七波风火墙足见家族地位之高。而从实用功能而言,高耸的波浪形墙体在密集建筑群中形成防火隔断(故称“封火墙”),这也是昭穆堂历经近四百年、两侧多次失火却安然无恙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门楼墙面砖雕细腻别致,楼顶翘檐斗拱木雕精湛传神,整体正面尽显豪华气派、古朴端庄。门楼下方是一组别具一格的门:正中圆洞门为正门,上方“训贤门”三个金色大字,昭示宗祠乃贤能殿堂,门外一对石狮威风凛凛,注视着每一位进出的族人。正门位于中轴线,象征宗族正统与礼制核心,古时仅在春秋祭祖、宗族议事、迎接贵宾等重大仪式时开启,且仅限宗族长者、有功名者或主祭人出入,女性、孩童及普通族人日常不得使用,以显对祖先与礼法的敬畏,亦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两侧依次为花瓶门与小拱门,共四扇,设计小巧多样,功能各有侧重:一是日常实用,供族人进出、洒扫及办理婚丧嫁娶等普通事务,避免频繁开启正门惊扰祖先;二是体现伦理秩序,女性、晚辈、庶出分支族人多从此出入,未满16岁男丁或未出嫁女性不得入正门;三是蕴含文化寓意,侧门刻“入孝出悌”以警族人守礼,亦有“聚气纳福”的风水考量,正门紧闭时小门可保气场流通。</p><p class="ql-block">穿过正门进入昭穆堂,两侧墙壁分别镌刻着重修宗祠的功德碑与改革开放后部分学子的大学榜单,尽显王氏“敬祖孝宗、重学兴教”的祖训。走过走廊至下堂,近百根立柱林立,横梁交错,中间上下两块区域各有四根巨梁架起天井,阳光直透屋内,明亮通透——这是因解放初期昭穆堂被用作学校教室,原中堂、下堂的望背板及厢房隔板、墙隔板、楼板均被拆除,才形成如今的开阔格局。</p><p class="ql-block">下堂明堂的台阶与地面皆由大块长方形青石板铺就,中央下凹一阶,形成约3×4米的长方形水池,用于收集天井雨水,寓意“四水归中,聚财聚福”。明堂上方,四根巨梁托举天井,梁上托盘精雕人物花鸟等浮雕,栩栩如生;天井四角斗拱层叠,托举飞檐,令屋檐高高舒展。</p><p class="ql-block">穿过下堂天井的几级台阶便是中堂,上方中央悬挂着“昭穆堂”匾额,醒目庄重。“昭穆堂”源于周代宗庙的昭穆制度,是祠堂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核心殿堂,传承数千年,承载着严密的宗法伦理与空间秩序。</p><p class="ql-block">穿过中堂至上堂,上堂天井同样椽檐高悬、斗拱层叠,镂雕浮雕龙飞凤舞、流光溢彩。上堂地势最高,依传统本是按昭穆制度摆放祖宗神位之处,可惜解放初期因破除封建迷信,神位遭毁,至今未复,仅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复时,在正中央悬挂了王氏始祖王仲举的画像,下方古色古香的香桌用于摆放祭祀器物,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回望下堂上方,一座别致的小戏台映入眼帘。它虽小巧却五脏俱全,主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雕刻与高檐、藻井浑然一体,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这不仅是乐平唯一的明代古戏台遗存,更是“中国古戏台之乡”乐平现存近五百座戏台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p><p class="ql-block">据王氏族谱及专家鉴定,昭穆堂建于明崇祯年间,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为三间四柱歇山顶牌楼式建筑,主要梁柱采用金丝楠木,融建筑设计、木雕、石雕、砖雕、漆艺及彩墨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历经近四百年风雨战火,古韵犹存,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民族建筑研究中心团队调研乐平古戏台时,重点考察了昭穆堂的形制特点,高度评价其历史价值,指出其面临的功能流失与衰落风险,并提出科学保护方案与建议。在专家学者、民间有识之士的宣传举荐下,昭穆堂逐步得到各级政府重视,保护规格不断升级,先后被列为乐平市、景德镇市、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全力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p><p class="ql-block">如今,王宗五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涌山王氏家族兴衰的见证,是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活着的历史教材。它静静矗立在时光里,既承载着过往的荣光,也期待着在新时代的守护中,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千年家风与建筑智慧,继续滋养这片土地上的生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