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电波永不消逝 精神永远传承</p><p class="ql-block">---浙抗卫总部无电线电训练班师生马绝尘、潘钧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口马逸飞</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本人搜集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师生马绝尘、潘钧的档案资料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师生投身抗日</p><p class="ql-block"> (一)师生同乡</p><p class="ql-block"> 老师马绝尘出生在浙江省永康县马宅村,学生潘钧出生在浙江省永康县潘宅村,二个村同属长安乡。长安乡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乡民勤劳智慧,可是乡民未有智慧集合场所。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有识之士发起全乡乡民募捐了“万多块大洋”创建长安乡乡主楼。乡主楼是联合乡情、民主议事、集中办学、褒功为一体的终合性场所。长安乡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永康的西大门,是通金严衢乃至通往杭州、上海,也是永康县十乡之中的大乡。长安乡主楼地处330国道三板桥以西,坐落在乡域适中位置,四周势均:东起西园、牟店,西至杨公、大屋,南起李店、桐琴,北至杨坑、吴坑。</p><p class="ql-block">(二)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马绝尘在庐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训练结束,恰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旋即分配到浙江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少校参谋。1937年12月初,黄绍竑奉命第二次主政浙江,浙江省政府为了有利抗日,决定将省政府驻地由杭州迁往永康方岩,军事驻地设金华。1938年夏初,为了统一调遣区内抗日自卫武装力量,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进行合并。同年5月,马绝尘调入军事驻地金华,6月29日“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在金华成立,省主席黄绍竑兼任“浙抗卫总部”总司令,马绝尘任“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少校教育副官,因工作努力办事妥当升为中校教务长。</p><p class="ql-block"> 浙抗卫总部为防备日本扩张侵略,需要巩固东南战场以及扩大防区,急需战时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浙抗卫总部在1938年10月16日至21日的《东南日报》头版刊登招生广告,原文如下:“本部为造就战时通讯技术人员,招收学员100名,不分性别,凡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曾在初中以上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投考,报名时间1938年10月15日至25日截止,报名地点金华城内桂林巷二十八号,凡有志投考者希速来索阅简章、简索照寄。”</p><p class="ql-block"> 全民抗战,唤起了民众抵抗外敌的意志越来越強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抗日斗志,他们走出了校园纷纷报名投向抗日,报考无线电培训学员络绎不绝。经考试择优录取新生96名,1938年10月30日登报揭晓:</p><p class="ql-block">徐京康、张 顺、陈哲成、陈恩钟、刘德纯、朱 陶、陈志俊、章正炊、许 坤、赵洪波、宋步郊、裘静绮、章倩萍、潘 昭、徐赵荣、李光通、柳时芳、胡通良、张福林、王永圻、叶善篪、徐文勋、方 正、张思远、胡余钦、舒雅娴、许荣根、潘 钧、陈国钦、李慕慈、严竹隐、金其昌、韩炳玉、胡巧群、庐 满、应德钧、夏 韬、赵福钢、张成柏、胡桂仙、楼光松、王书凤、徐葆祥、刘汝能、邱乃荘、王甘和、严菊贞、金钦华、方维岳、姜 纶、马维球、陈啓泰、朱仁悌、宋时臣、陈怀琥、赵晓倩、郑长良、李邦忠、陈崇俭、陈家德、王子和、陈洪溥、奚贤松、姚先正、王宜武、陈珍裕、丁福鎟、金一鸣、蒋承麻、王呜周、张淑华、边时华、巩文明、钱寿愷、陈德仁、张秉泉、陶旭钟、张锦祥、钟庆荣、楊伟提、张天锡、潘宗时、包乾义、俞成鑫、许啓贤、韦和法、吕品中、蓝螺生、龚智深、李国坚、高君萍、田新榆、申屠亮、王加识、王加梅、易家霖等。培训班定11月3日开学,开学当天全校师生合影共有111人,并在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的“金华万佛塔”下留下浙江省民国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典礼合影。时过八十六年,珍贵的同框合影照上的师生们笑容依旧。</p><p class="ql-block"> (三)无线电训练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要使得打赢战争,通讯是关键性环节,战场在哪儿通讯就要通到哪儿,还要有懂得收发报技术熟练性、信息保密性等传输人员。训练首先是学习无线电入门理论,从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从学习电磁波基础,了解电磁波的性质、频率、波长等基本基础。然后理论结合设备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设备,从操作学习中掌握使用技术,利用资源深入掌握技术,从接收信号尝试不同频率的电台,理解和解码无线电信号,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从经验和知识中提升技术效率。</p><p class="ql-block"> 掌握理论知识后再深入到野外实习,初始实习场地自选设定,架好设备进行摸似训练,再深入针对性训练,然后把握时机或预判趋势,率先占据有利位置使其获取优势资源摸似实习。无线电培训分为学习训练三个月,分配到各电台实习三个月,熟练地掌握通信操作系统技术能续正常运转,做到不漏接不误传确保准确无误地传输信息。 </p><p class="ql-block">在无线电学员毕业时,总司令黄绍竑训话:“ 时光荏苒,转眼间你们从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操作,从野外训练再分发到各电台实习,经过老师的精心教诲和学员们的刻苦学习,已经考出了优秀成绩,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予以毕业了。你们走出校园身上背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抗日使命。可靠的通信系统对部队的生存和作战效果至关重要,不论你们分配到战场的,还是战斗指挥部门的,或是行政内部系统的都要严密恪守规则,不折不扣完成抗日使命。预祝你们在关键机构和战场上用稳定心里记准每件收发电文,准确无误发挥效果,早日驱赶日冠,使抗日战争早日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批无线电学员分配各军事机构和战场,恰逢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赴浙与黄司令会面期间,此时正逢96名电务员在各军事机构工作,亦算得上是通讯发达期,通讯带来了周恩来与黄绍竑会晤共商抗日大计时出行方便,以及周恩来前往各地演说和周与黄在“浙西中学补行开学典礼”等,每到一处都离不开这些电务员快电信息,以便及时传告快速方便迎来送往贵宾。周恩来在浙西中学演讲“对浙江抗战工作表示赞扬,今后更应该在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各方面继续努力向敌进攻。”鼓舞人心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掌声的信息传到电务员们心中,鼓舞人心的演讲对电务员是可遇不可求的报国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四)周恩来由皖南来浙</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由皖南来浙。为了周恩来在浙期间安全、方便、快捷,浙抗卫总部即派方便接洽慎于保密工作,懂专业通讯技术又能一呼即便的马副官绝尘,负责迎来送往周恩来与各机构要员会面。</p><p class="ql-block"> 查周未至金前,浙抗卫总部于中国旅行社布置四房间为寓所。 17日下午,——总部闻讯即派马副官偕严北溟至大东旅社招待。周、邱即于8时30分偕马、严至中国旅行社。18日上午8时,有龙泉民众教育馆东乡分馆主任共党蒋克伦进见,继有徐旨乾、张金铎夫妇、刘良模、严北溟、曾秘书等人入内会谈,后因发生假警报而散,惟徐与严尚在。斯时周与“马副官”至总部会见杨处长、张参谋长,晤会约30余分钟即返社。至近午,严退出。下午严复来。由马电告罗店,雇轿作北山之游。19日上午7时20分,有新安排旅行团张傑、朝鲜义勇队战地通讯员韩志成、张金铎、曾秘书相继而入,略谈片刻,即相继告退。后周即往总部辞行,于10时1刻,由马、杜两副官(杜伪装勤务兵)、邱南章共车往淳安,转往浙西行署……。25日晨,浙西中学补行开学礼,周亦参加。黄主席训话后,由周演讲,对浙抗战工作表示赞扬,今后更应在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各方面继续努力向敌进攻。礼毕,由方校长引导巡视一周,周即别黄。</p><p class="ql-block"> 马副官(绝尘)在周恩来来浙期间,参与了迎来送往、接待下榻,以及军政要员候迎和护送都做到热情周到密而不宣。整个过程竭尽全力圆满完成主官交给的任务。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与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的会晤,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侮的重要体现。这次会晤进一步坚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作和巩固,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由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组建并兼任总司令。总司令部培养的电务员是抗战时期在东战场通讯保障技术的核心力量。电务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刻苦作业,通过专业技术为抗战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竭尽全力为实现浙抗卫总部与下属作战机构信息畅通无阻。头脑灵敏、思维敏捷的电务员以“技术为刀枪,以电波为利剑,”在恶劣战场上守护着战场的生命线,常常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坚持工作。电务员确保每一份收发电报都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战场,为抗日战场赢得时间,使全面抗战赢得胜利。</p><p class="ql-block">【注:浙抗卫总部招收无线班电学员100名,实际录取96名(开学集体照111名)。照片中有籍贯的71名,其中永康籍贯有:夏韬、陈思種、徐京康、名德钧、潘钧等均可提供】</p> <p class="ql-block"> 二、抗战胜利后的选择之路</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各行各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有些停办的企事业单位会重新恢复或变更,同样军人也面临转业等变化,如此一来有些人员就会抓住机会做出了自己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一)解甲归田</p><p class="ql-block"> 马副官(绝尘)选择离开军政回归故乡马宅村,连名字亦随乡入俗改为原娘取的名字“马其骏”。马其骏因家口众多在家种地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对家庭实际生话考虑,他渴望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搞实业,所以决定离政经商。马其骏踏上了新的征程前往经济发达中心——上海开设五金电器电料商店。</p><p class="ql-block"> (二)潘钧与英士大学工学院</p><p class="ql-block"> 潘钧离开军队后选择再次考校深造,于1945年秋季考入英士大学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学习,学制四年。英士大学是金华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初创于1938年11月,初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领导下筹办。该校在战火中诞生,在炮声中迁徙,历经松阳、丽水、云和、泰顺、永嘉办学。1945年6月6日重掌教育部的朱家骅电令恢复英士大学,此后英士大学工学院移址金华。</p><p class="ql-block"> 金华曾是潘钧在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学习训练过的地方,1939年夏季无线电训练班毕业后,旋即分配抗日战场。战场上收发报人员是最为关键的角色之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战斗的指挥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潘钧通常位于前线,直接面对敌人的攻击,他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传递命令和情报,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坚持工作,要确保每一份电报都能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战场,使抗战赢得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季,英大工学院46届一年级新生在金华校址开学,潘钧再一次来到金华入学,与1938年入浙抗卫总部无线电训练班时隔近六年,潘钧又重新回到暨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金华。前次来金华是为了抗战而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学到的专业已经在各个抗日战场发挥了战时指挥作用,同时赢得抗战全面胜利。潘钧这次来金华,是进英大工学院“机电系电机组”学习,因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国家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大量技术人材,电机专业学成后是项热门而有前途的行业,潘钧可能是这样想的! </p><p class="ql-block"> 英大坚持在抗战前哨办学,让大量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有书可读,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大大增强了国人抗战的信心,能体现英大的气节和风骨,充分显示出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实在难能可贵。抗战的后期,永康籍在校的大专学生,响应民主潮流发起成立“永康县五峰学会”,学会进行民主思想和学术互相交流,并从行动上做了一些有益于永康百姓的文化教育活动。英大迁到金华后,胡一元、陶健等同志把英大作为中共地下党工作重点之一。利用地理上方便联系的有利条件,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战士胡一元、陶健等领导同志,就积极深入英大开展秘密活动。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大批英大青年学生,先后加入路南地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游击支队,参加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6年夏,在英大永康籍大学生中,颜启华、潘钧、楼志韶团结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一个有组织形式的秘密核心,经常一起研究如何团结和发动会员和同学参加民主活动。</p><p class="ql-block"> 《永康评论》是1947年春英大分会在徐金龙(化名方高)的提议下,决定以《湘江评论》为楷模而创办的。《永康评论》是油印松边纸四开小报,由潘钧负责编辑,颜启华(即陈明)、楼志韶担任总务发行,周金洪、胡逊舜刻字,徐金龙、徐廷杰负责印刷。1947至1948年潘钧担任永康县五峰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1948年至解放潘钧担任第四届监事。永康五峰学会经过四年的联络,开展各种会务等活动,在先进思想的引导之下,会友们更加倾向革命。</p><p class="ql-block"> (三)黎明前的明智选择</p><p class="ql-block"> 潘钧是1945年秋季进英大工学院学习的,是46届四年制“机电系电机组”一年级新生,本应该是1949年秋季毕业。在中共地下党的动员之一下,潘钧于1949年春月竟然离开只差一个学期即将毕业的英大,毅然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积极投入解放战争运动。</p><p class="ql-block"> 潘钧在六支队参加武装斗争工作之余,托人带信给父亲,毅然动员父亲将自给多余的土地,赠送给无地种的贫苦农民,父亲认为祖传的产业不能在我这一代拱手相送。潘钧见父亲未有赠送行动,干脆回家与父亲和家人摆明道理,讲清利害关系,说:以后定家庭成分是按照土地占有量划分的,如果根据咱家现有的土地会划分成地主,哪你认同不认同啊?父亲认为我本来就是管自家土地的地主。——以后斗的就是地主,你还真想等着开斗争会?潘钧是这么说的。在儿子的动员之下,父亲同意儿子的建议,愿意将租给佃户的土地赠送给佃户……。不管事后土地成为何种结果,事实证明潘钧是具有抱负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四)从《路南简报》到《括苍简报》</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六支队抽调八大队副教导员耿易,负责办起了不定期八开油印小报《路南简报》,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收音机,无法接收新华社电讯消息,因此消息来源受到限制。潘钧读过英大工学院机电系电机组,此前又是在浙抗卫总部学成的无线电收发报专业人才,有参与过抗日战场无线电收发报方面实践经验。为了接收新华社电讯消息,潘钧灵机一动——拆拼三十年代的美制收音机零部件,改装成一部可以收录新华社电讯,又能收听延安广播RCA30电子管收报机。带回游击区使用。长期在山区打游击的部队指战员,直接听到党中央毛主席那里发出的声音时,高兴得跳起来。六支队政委卜明、支队长应飞更是兴奋。卜政委脱下身上的棉大衣,亲手披在正在埋头录报的潘钧身上,以此表示关怀。此后,就以记录新闻为主题的《括苍简报》出刊了。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潘钧始终坚持为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惜舍小家为国家,不断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直至全中国解放。 </p><p class="ql-block"> 三、平反昭雪之后的重生</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潘钧曾一度参加过工作,1951年被错判送劳改农场改造。马其骏1958年被永康县人民法院错判成为反革命,送蒋堂农场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师生都平反昭雪,潘钧在永康县电动工具厂工作。笔者曾经陪祖父(马其骏)第一次与潘钧会面,是在胡店巷电动工具厂职工宿舍。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师生一碰面就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久久舍不得分开,等松手时已经是热泪盈眶,双方都好久才擦干热泪。此时,我的心情亦久久不能平静,见师生都将对方搂在怀里让我动容。师生相聚心中满是不舍,离别时千言万语盛情邀请对方再次会面的方式,以此热聚找回曾经在禁区内失去的光阴和师生友情。 </p><p class="ql-block"> 马其骏平反后回上海由虹口区统战部恢复民革身份,并参与统一战线工作,参加该区黄埔同学会。同时也为永康统一战线承担力所能及工作,主动联络台湾同仁骆振韶、姚振昌等放心回永康探亲,以及“爱我永康、修我西津”等传递海峡两岸佳音。1989年6月28日,永康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为有利于做好成立上海永康同乡联谊会筹备会,邀请马其骏参加调查永康在上海工作的同乡。1989年9月17日在上海良友饭店召开成立“上海振兴永康联谊会”,会议决定成立组织的名称以及发展事项……,永康县党政领导前来参加。 </p><p class="ql-block">潘钧1938年11月投身军伍,为了保家卫国,浴血沙场,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全中国解放。离退休后曾在永康日报社发挥余热,彰显了军人的光荣风采。 </p><p class="ql-block"> 马逸飞</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