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暑行(六)建水古城周边:贝山陶庄→双龙桥→团山民居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来云南建水,除了游建水古城以外,古城周边也有不少人文、自然景点非常值得打卡。比如建水县城南新寨村金竹坡的贝山陶庄;有“建水十七孔桥”之称的双龙桥;还有建水县城西有600多年历史的团山民居。包一辆当地的小车,随走随停,信马由缰,十分惬意。(也可以乘坐当地的米轨小火车往返)</p> 一、贝山陶庄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县盛产紫陶,建水紫陶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余三大名陶分别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原四川)荣昌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于建水紫陶,</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紫陶大师向炳成在</span>建水县城南部5公里的建水陈官村委会新寨村金竹坡设计创造了<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贝山陶庄</b>。贝山陶庄景区于2011年开工建设,前后历时十余年时间,最终建成占地面积八十余亩,以紫陶文化、陶瓷景观、石文化景观、劳模精神展示为主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贝山陶庄景区由紫陶展示、紫陶制作体验、石文化景观展示、劳模工匠精神展示等四大板块组成。景区景观造型独特,独具匠心,步步是景,处处是文化。景区内的龙窑景观、劳模大道,一线天景观,山字经景观等及紫陶拉坯体验车间,以及随处可见的奇石,展示着建水紫陶灿烂瑰丽的文化历史和属于石文化的那份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建水贝山陶庄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景色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建水紫陶文化研究体验和石文化展示的绝佳场地。2011年,景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贝山陶庄景区正门处,有一块巨大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迎宾石</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span>又名迎客石),整体由一块完整的岩石构成,因其造型独特,前伸探出的岩体神似张开的双手在迎接着从四面八方到来的游客,因此得名"迎宾石"。</p> <p class="ql-block">贝山陶庄鸟瞰图(借图)</p> <p class="ql-block">陶庄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要不是天气太热,紫外线太强,完全可以在里面呆上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别总盯着年龄,要看整体造型。😂</p> <p class="ql-block">(借图)</p> 二、双龙桥(十七孔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横跨泸江河与塌冲河交汇处,有一座</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双龙桥</b>,俗称“十七孔桥”。因两河蜿蜒如双龙盘踞,桥身“一桥锁双龙”,故得此名。其地理位置独特,是滇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景观地标。</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最初为三孔石拱桥,用于抵御洪水。后因泸江、塌冲河泛滥,河床加宽,三孔桥独悬河中,无法横贯两岸。道光十九年(1839年),当地官民续建十四孔,与原桥首尾相连,形成十七孔连拱的壮丽格局。清咸丰六年(1856年),桥上亭阁毁于大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终成今日之貌。</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全长148米,宽3-8米,由十七孔石拱组成,孔孔相连,布局巧妙。桥墩上游端为尖形,下游端为方形,既能疏导水流,又能减缓冲击。桥面铺砌青石板,两侧设青石栏杆,古朴坚固。(借图)</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这是与北京颐和园十七拱桥最大的不同之处),中间楼阁高约20米,为方形三重檐歇山顶,琉璃黄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两端楼阁略小,六角攒尖顶,玲珑秀美。楼阁台座将桥分为东西两段,西段6孔,东段10孔,结构对称,比例协调。</p> <p class="ql-block">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配合尖头石墩,既保证水流顺畅,又能调节流速,体现古代工匠“以桥治水”的科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是中国现存最优秀的多孔连拱古桥之一,与颐和园十七孔桥并称“南北双璧”,被桥梁专家茅以升列为全国大型古桥,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桥上立的两块碑。</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畔曾设茶肆、集市,是马帮商贾交易锡矿、品茗听雨的场所,承载着滇南地区的商贸与人文记忆。现在马帮早已成为历史,桥上廊道两旁成了当地农户的小商品的天地。</p> 三、团山民居 <p class="ql-block">在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有一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团山民居建筑群</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这</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个</span>典型的家族聚居村落,始建于清末民初,现保存有完整的传统古民居14处、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空间布局灵活多样,平面布局丰富多彩,包含有三合院、四合院、三间六耳下花厅等组合体,涵盖了合院式民居的精华,各式民居建筑精美的门楼及精湛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凸现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国保单位建筑共12处:张家花园、皇恩府、保统府、秀才府、将军第、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宗祠、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p> <p class="ql-block">团山,彝语称为"突 sheir ",意思是"有金有银之地",汉语译为团山。团山村建在一坡地之上,背靠绵延青山,面向沃野田畴,为张姓族人居住的村落。据张氏族谱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福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寄居建水城西门外兰头坡。后见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与全境",遂三迁至此。定居后的张福勤劳躬耕,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遵循祖先训导,勤恳劳作的张氏族人以"百忍家风"为准则,好学上进,安居乐业,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清代光绪年间,随着个旧锡业的兴盛,张氏后裔走出家乡父老的视野,沿着"临安大道"开始走厂生涯。他们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随即组成"天吉昌"商号,把生意拓展到昆明、上海、香港和越南海防等地,成为了滇南闻名的商号之一。赚到大钱后,团山人纷纷组成马队,把一垛垛银子驼回家乡,营造出一座座精美华屋,为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现存传统民居保持原貌、布局紧凑、空间丰富的传统建筑以及用材考究、做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凸显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滇南工商业发展史的最好实证。</p><p class="ql-block">2006年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世界纪念性保护基金会认为:"这里的建筑物有着端庄的外表,装饰着价值极高的优雅精致的木雕花格窗户,雕镂精细的木、石、砖各种浮雕,并有非常美丽的彩绘装饰,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团山全村以张姓为主。始祖张福原居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明朝洪武年间因贸易经商来到临安,几经辗转,定居团山。清末光绪年间,张氏后裔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积累一定财富后,便回乡建盖豪宅。民居内的传统建筑,粉墙黛瓦、檐角飞翘、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多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院内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艺奇巧的石雕、砖雕,琳琅满目,如同一部丰厚凝重的书卷,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风貌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考察旧中国民营商业发迹史的最好实证。2006年,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 WMF )"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2012年,被评为"国家特色景观名村";2013年,张家花园、张氏宗祠、皇恩府等12处民居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将军第</b>: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院落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 匾额而得名。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张家花园:</b>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当地富商张氏家族所建。张氏以锡矿贸易发家,后回乡兴建宅邸,融合中原汉式建筑与云南地方特色,展现了滇南民居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花园采用滇南"四合五天井"的典型格局,由一组三进院、两座花园和多座天井组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木结构青砖瓦房,雕梁画栋,门楼、照壁、花厅、绣楼等一应俱全,体现"纵三横四"的严谨布局。</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门窗、梁柱遍布精细的木雕,题材涵盖花鸟、瑞兽、人物故事,尤以"百福""百寿"图案著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张氏宗祠</b>: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宗祠建筑风格简朴,正堂悬挂"绳其祖武"匾额,墙上嵌有团山张氏的原始族谱,石碑上记录着始祖张福及各支系的名字。宗祠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昔日村中凡举行重大活动或调解纠纷,均在宗祠内进行。</p> <p class="ql-block">团山张氏祖籍江西鄱阳,明洪武年间迁至云南建水团山村。他们将“百忍”家风带入滇南,融入地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团山民居被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张氏宗祠则是这一文化的核心载体。</p> <p class="ql-block">在600多年的岁月里,张氏家族以"百忍"为安身立命之本,并将其作为培育后代的准则,由于家风良好,好学上进之人甚多,历史上出过千总、都司、营管带、将军、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府学庠生、乡饮宾,乡饮介宾等约20多人。解放后团山村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走出了教育厅长、教授、音乐家、硕士研究生、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张公《百忍歌》</b></p><p class="ql-block">百忍歌,歌百忍。</p><p class="ql-block">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p><p class="ql-block">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p><p class="ql-block">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p><p class="ql-block">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p><p class="ql-block">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p><p class="ql-block">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p><p class="ql-block">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p><p class="ql-block">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p><p class="ql-block">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p><p class="ql-block">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p><p class="ql-block">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p><p class="ql-block">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p><p class="ql-block">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p> <p class="ql-block">《百忍歌》源于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的治家传说。张公艺九代同居,家族和睦,唐高宗曾亲访其宅,问其治家之道。张公艺以纸笔书写百余个“忍”字,高宗深受感动,赐以缣帛并敕修“百忍义门”。此后,张氏家族以“百忍”为家风,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上庙</b>: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31平方米。1905年开办私塾,本村及附近村寨的农家子女入学一律不收学费。1922年改行新学制,初级修业四年,高级修业两年,起名"两等学校"。曾以较高的教学质量,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民办私立小学"</p> <p class="ql-block">村内也有民居常年无人居住,荒废了,好可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留苑</b>:建于民国初期(1913年),院落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2个,房屋17间。原是团山一张姓人家在个旧开采锡矿后回来建盖的住宅,本世纪40年代初期作为村公所办公场地,景区开发后进行了维修,现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皇恩府</b>: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院落占地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6个小天井,6个过道的二进院落组成,有房屋37间,是团山民居中两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批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因此得名。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石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题词:强国初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秀才府</b>:建于清光绪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院落占地面积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11个,房屋50余间,平面布局由大门、二进院和左右配楼组成,分为"东园"和"西园",。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分别获贡生、庠生,被村民称为"大秀才""二秀才",院落因此得名。后兄弟两人弃儒经商,经营矿业,组建"天吉昌"商号,获利颇丰,遂回乡建房。院内木、石、砖雕刻考究,书法绘画均自王垂书、王宪斌,谭景暄、王克敏等滇南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司马第</b>: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院落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平面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因此得名。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艺娴熟,反映出屋主的文化修养和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营长府</b>: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院落占地面积934平方米, 建筑面积844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64间,平面布局由一组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原为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因此得名。院内装饰较有特点,点缀其间的"封侯挂印"、 " 三级连升"等图案,反映出屋主的地位和身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东寨门</b>: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为45平方米,共二层三间,地处团山村交通要道。形制采用牌楼式单孔拱桥大门结构,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楼上楼下设瞭望哨、枪眼,曾为团山村东边的防御工事。</p> 四、乡会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乡会桥:</b>位于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委会老易屯村,横跨泸江河东西两岸,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桥名“乡会”源于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乡试、会试,象征文化传承,为建水古桥中唯一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现存桥建筑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三拱石桥。桥身由万余块青石砌筑而成,全桥长80.6米,主桥长30米,桥面宽7米,由二层楼阁文星阁全部覆盖。</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的楼阁建筑布局,为东西对称的横向重檐硬山楼阁,以纵向单檐卷棚屋顶建筑,过渡到主体建筑的纵向重檐硬山建筑楼阁﹣﹣文星阁,体现了文星阁"居中为尊"的地位,构成乡会桥楼阁一高二低、两横三纵、大者居中、主次分明的外观特色,使桥阁浑然一体。201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乡会镇公所</b>,即建水乡会镇起义旧址,位于建水县西庄镇老易屯村东、乡会桥西端,建于民国时期,为乡会镇公所所在地,也是解放战争时中共建水县委领导和发动乡会桥武装起义的旧址,属建水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67平方米。其与乡会桥仅有一墙之隔,镇公所将乡会桥二层楼阁入口作了改造,将二层楼阁的楼梯伸长,封死桥身西侧一楼北面入口的木板门,使乡会桥二层楼阁就成了乡会镇公所的一部分,乡会桥桥身仍为人车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