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与赏章——杭州西湖博物馆特展《俄罗斯民族博物馆馆藏18-20世纪珠宝展:珠光霓裳》

零零零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7.18下午</p><p class="ql-block">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民族博物馆馆藏18-20世纪珠宝展:珠光霓裳》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展出已有时日,今天抽空去看,刚好把对面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黑神话 悟空艺术展》也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馆章</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珠宝工艺是俄罗斯许多民族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传统形式。不同民族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为这门精巧且兼具实用价值的艺术不断注入新活力,各自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各民族的手工艺人独具匠心,将民族传统与生活习俗巧妙融入其中,由此构建起各民族珠宝作品独特的造型体系,使其类型、形制与装饰技法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这些珠宝作品不仅作为艺术杰作,彰显了高超的金属与宝石加工技艺,更折射出不同文化与时代的影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饰品是传统服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语义功能:仪式功能、信仰功能、社会标签功能等。它们是主人性别和年龄的标志,反映了其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权力的象征和物质财富的证明,能保护主人免受彼岸世界的负面影响,表明他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属性。传统民间艺术特有的符号性,在饰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饰品中的一切,包括材料、数量、形状和装饰等,都非常重要。由于其审美价值及丰富的象征意义,珠宝常被俄罗斯帝国境内各民族代表选作敬献给皇室成员的礼物。</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的目的是,以珠宝工艺为例,向观众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些由专业珠宝工匠设计加工,由传统继承人制作的传统首饰,在形状、材质、加工方法和装饰手法方面具有多变性。展览上共陈列有209件精美的作品,它们展现了俄罗斯帝国近40个民族的首饰文化和审美特点。</p><p class="ql-block">展览以民族区域为基础进行编排:分为俄罗斯欧洲部分的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波罗的海沿岸、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地区、哈萨克斯坦和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民族。其中,既有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传的典型的民间文化物品,也有苏联时期在依托传统的基础上以及在古老手工业发展框架下创造出来的大众消费品。</p><p class="ql-block">色彩精妙和谐、线条婉转如歌的俄罗斯族饰品,格外宏大的西伯利亚制品,以醒目的多色搭配与灵动的造型见长的中亚珠宝,高加索匠人的精致图案以及伏尔加河珠宝匠的金银丝工艺共同组成了俄罗斯各民族珠宝艺术收藏,它们与灿烂的民族服饰相互辉映,宛若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珠光霓裳。</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民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895年4月13日,尼古拉二世下令成立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作为由亚历山大三世下令创立的俄罗斯博物馆的民族学分馆。</p><p class="ql-block">俄罗斯顶尖学者参与了博物馆的初创工作,他们认为,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在于,“展现本国民族分布的图景,呈现俄罗斯本土及邻近地区各民族的风貌”。1901年,博物馆召开了系列会议,包括科学院院士尼·巴·康达科夫、弗伊拉曼斯基、亚尼佩平、瓦瓦·拉德洛夫、阿·亚沙赫马托夫,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高级民族学家德·亚·克列缅茨和俄罗斯民族学会副主席彼·彼·谢苗诺夫-天山斯基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参与,并在会上反复讨论了有针对性地收集和研究民族学材料的问题。1902年1月10日,分馆人员的编制正式获批,这成为了民族学分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于1903年动工兴建,1916年全面竣工,设计方案出自青年建筑师瓦·弗·斯维宁之手。这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专为博物馆用途而造的建筑之一,得益于建筑本身,博物馆工作人员能顺利完成科教任务。</p><p class="ql-block">1900年博物馆启动了系统性考察收集工作,根据专门制定的方案,博物馆通讯员及工作人员深入俄罗斯最偏远的地区,考察各民族。还广泛吸纳了各地地方志学家、历史爱好者以及各民族学者代表参与藏品收集,此举意义重大。通过购买、捐赠、特别是大规模的实地收集工作,博物馆逐步形成了馆藏.</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首个常设展览于1916年完成,1917年因战事威胁,被拆除并转移至莫斯科。其战后复原工作耗费了巨大努力,1921年才部分完成并首次对公众开放。1923年,民族学分馆对大众全面开放。1934年起,民族学博</p><p class="ql-block">物馆开始成为独立机构,名为“国家民族博物馆”,伟大卫国战争使博物馆遭受重创。建筑遭炮击,被炸弹直接命中,严重受损。由于运输困难,一部分藏品未能随其他展品一起被撤往新西伯利亚,导致这些藏品永久流失。超半数博物馆员工在列宁格勒封锁中或战场前线牺牲。战后,1948年,藏品重返修复后的馆舍,博物馆还接收了被解散的苏联民族博物馆的藏品,补充了现有展品。由此,博物馆获得中央级地位,并更名为“苏联各民族国家民族博物馆”。1992年2月,博物馆获批更名为俄罗斯民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如今,俄罗斯民族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学研究中心之一。其馆藏约70万件,包括俄罗斯及邻国158个民族的实物与图像文物、照片文献、书籍及档案资料。其馆藏价值还体现在藏品的时间跨度上——从17世纪末到现代。博物馆致力于通过收集、研究相关展品,并通过临展和常设展览呈现多民族传统文化,唤醒对历史根源的兴趣,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增长,培养对其他民族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及习俗的尊重态度。</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按民族分为8个单元,最后有盖章的环节,我盖了章后,又去对照了实物,还比较有趣。</p> <p class="ql-block">展览主题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览主题章之二。</p> <p class="ql-block">展览主题章之三。</p> <p class="ql-block">展览主题章之四。</p> <p class="ql-block">章1</p> <p class="ql-block">章2</p> <p class="ql-block">用来装燧石和火绒的女式小袋子</p><p class="ql-block">驼鹿皮、玻璃、非贵重金属</p><p class="ql-block">埃文人 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地区</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章3</p> <p class="ql-block">带有护身符的胸饰</p><p class="ql-block">银、绿松石、珊瑚、玻璃、树胶</p><p class="ql-block">卡拉卡尔帕克人咸海东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章4</p> <p class="ql-block">章5</p> <p class="ql-block">章6</p> <p class="ql-block">章7</p><p class="ql-block">耳环</p> <p class="ql-block">章8</p> <p class="ql-block">除了与章有关的展品,其他展品也很珍贵、精美。</p> <p class="ql-block">已婚女人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女性颈部及胸部饰品</p><p class="ql-block">棉织物、玻璃、银、非贵重金属</p><p class="ql-block">楚瓦什人 俄罗斯欧洲部分</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小孩的衣服及配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