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流萤漫过梧桐叶隙的清晨,中心会所三楼悦学1室的窗棂间,正飘进细碎的阳光与更细碎的期待——"梧桐笔耕社"的成立大会,便在这样温润的天光里启幕了。二十位鬓角染霜的身影围坐,大家的目光里盛着对文字的敬意,指尖轻叩桌面的声响,像是为这场笔墨之约敲响了序曲。</p> <p class="ql-block"> 时光倒回三月,当"凤集梧桐"公众号以《梧桐人写梧桐人家事》为主题唤取笔墨时,谁也未曾料到,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会如春雨后的新芽般冒出来。</p> <p class="ql-block"> 几十篇原创文字,各具特色,字字都沾着晨露与书香。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作者对“家”的独特理解和深情厚谊;有的讲述着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描绘着梧桐社区生活的温馨瞬间;还有的则是对个人经历与感悟的深刻剖析。这些文字,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不仅展现了梧桐人家养老社区独有的魅力与温情,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就像散落在社区里的星子,被殳企平与干连恩细心捡拾起,于是便有了"笔耕社"的诞生——要让这些星光聚成银河,让热爱写作的长者们,在这方天地里共研笔墨,同话春秋。</p> <p class="ql-block"> 梧桐笔耕社”发起人之一殳企平介绍了社团成立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成立的初衷原是这般朴素:让"凤集梧桐"的稿源如活水般涌流,更让养老生活多添几分墨香。</p> <p class="ql-block"> 梧桐社区里藏龙卧虎,教授们可以讲《诗经》里的草木,学者们能聊时代浪潮里的回响,而长者们自带的人生阅历,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当学术的严谨遇上生活的温度,这间屋子便成了特殊的学堂——你讲康德的星空,我诉岁月的回甘,笔墨相和间,时光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为了鼓励更多热爱生活的梧桐认继续以笔为媒,记录生活中美好与感动。经过《凤集梧桐》编辑部精心挑选与认真讨论,最终评选出三位“梧桐笔耕奖”。</p> <p class="ql-block"> 滕秋馨代表“凤集梧桐”编辑部宣读评选公告,获奖者分别是:陆雅影女士、陈美娟女士、朱和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 颁奖环节的掌声,惊起了窗外的雀跃蝉鸣。陆雅影、陈美娟、朱和平(缺席)三位长者接过奖状时,指尖微微发颤。陆老师说,从前的荣誉早已被"断舍离",却在暮年的社区里,收到了最珍贵的礼物。那张奖状上的金边,映着她眼底的光,也映着所有提笔人的心声:原来衰老从不是灵感的终点,反倒是人生厚积薄发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 陆雅影老师谈获奖感言</p> <p class="ql-block"> 陈美娟老师获奖感言</p> <p class="ql-block"> 干连恩谈起"凤集梧桐"的四个多月,语气里藏不住欣慰。四十五篇原创作品,像四十五朵次第绽放的花,收获超3.2万次阅读,拥有500多位读者,阅读量的数字还在攀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长者开始以笔为舟,以梦为帆,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 自由发言环节,江明院士、王明毅老师、王开岳老师、王振复教授、林凤生教授等都作了精彩的即兴发言。大家聊起未来的计划:要听文史讲座,要去郊外采风,还要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写作赛"。</p> <p class="ql-block"> 阳光穿过叶隙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像镀了层金边,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文字点亮了晚年,还是晚年本身,就藏着写不尽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整场会议暖意融融,笑声如串珠般滚落始终。或因妙语颔首,眼角漾着笑意;或因共鸣朗声,白发也跟着轻颤。连阳光都透着温柔,筛过梧桐叶在桌面织出晃动画,与满室笑语缠成一团,把时光酿成了甘蜜。</p> <p class="ql-block"> 散会时,大家意犹未尽。有的在笔记本上写下"今日始,笔耕不辍"。走廊里飘来淡淡的墨香,混着餐厅飘出的饭菜香,成了这个瞬间最动人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原来养老的日子,可以是这般模样:有老友围坐,有笔墨相伴,让每一个平凡的晨昏,都能在文字里,酿成醇厚的酒。</p> <p class="ql-block"> 愿这方梧桐下的笔墨天地,从此岁岁有新篇——祝贺‘梧桐笔耕社团”,在梧桐里扎根,在岁月中生长。</p> <p class="ql-block"> 感谢荷荷提供照片素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