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在深圳拍摄的摄影作品第二部,本期以摄影人的独特视角,深入聚焦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在展出的八组美术作品。从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艺术世界,到徐累的当代工笔画探索,再到深圳美术馆馆藏的名家上款作品,以及陈希旦的水彩画展、海洋主题的“深蓝变奏曲”、时间哲思的“时间之间”、自然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双面镜”,以及东京ADC展的国际创意力量,均都一一呈现,构成一幅视觉与思想交织的艺术长卷。</p> <p class="ql-block">深圳美术馆(新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万平方米、</span>共有18个艺术展厅,馆藏9000余件艺术品,涵盖潘天寿、吴冠中等名家真迹及当代艺术。于2023年11月6日正式开馆。</p> 我负丹青 <p class="ql-block">我生活在十几亿人民的国家,我的观众是广大的人民,我竭力要求自己能被他们逐步接受。我的企望是“专家鼓掌,群众点头”。“阳春白雪”最终变成“下里巴人”,永远不被接受的“阳春白雪”只能默默消失。我曾将作品比做风筝,出色的作品飞的高高,但她那条线联系着地面的母土,联系着人民的情愫,断了线的风筝便失去了艺术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2010),别名吴荼,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杭州艺专,1947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教过多所大学。</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时移世异,他的艺术经历再难复制。直至今日,吴冠中的艺术理念与艺术成就仍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深圳是吴冠中数度到访之地。“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 深圳特展”是以吴冠中先生自述为线索的展览。“我负丹青”是吴冠中先生自传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他是艺术创造者</p><p class="ql-block">“打破陈旧语言说陈旧事”——他是艺术捍卫者</p><p class="ql-block">“背着画箱走江湖”——他是艺术发现者</p> <p class="ql-block">《夜重庆》1979年作</p><p class="ql-block">1941年至1946年吴冠中生活在重庆,期间,他和重庆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朱碧琴相识相爱,1946年冬天二人在南京举行了婚礼。</p><p class="ql-block">深圳美术馆藏《夜重庆》是吴冠中根据重庆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zhi)比的印象所作,立意高妙,墨色沉着而层次丰富,彩色斑点轻盈活泼,画面整体富有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 1979年作 </p><p class="ql-block">吴冠中非常喜欢梵高的向日葵作品,而在七十年代他被下放后, 对向日葵有了感性认识。 画面的上方是长城, 下方是残垣断壁。 本幅作品收藏于深圳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若日朗瀑布》 1985年作</p> <p class="ql-block">《村》1986年作 </p><p class="ql-block">吴冠中为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前身)建馆十周年所作 深圳艺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竹林》1997年作</p><p class="ql-block">历代表现竹林的画面不多,精彩的更是少见,大都只是重复地排列许多个体之竹,一味用单调的加法,缺乏厚度和深度。如果说古代画家在竹之身段体形中确严认识了其美的构成条件和因素,创造了半个抽象的艺术形式,则他们对竹林的全貌却未能细加分析,或进一步抽出其中形式美的条件和因素。</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羊圈》1998年作</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的暑天,几个友人,多半是昔日的老学生,约我和老伴去坝上避暑,写生……我已多年不用油画在野外直接写生了,这些朋友有心要看我写生的全过程,他们悄悄准备了油画写生的全套工具和材料,而且都是新的,引我到这令人陶醉的坝上,等我自己爆出作画的激情来。我画了山野间一个用白桦树枝围成的羊圈,大家包围着我看我从第一笔开始,一直到全幅结束,像要破案似的摄下了动作的全貌及始终。老乡们都挤过来看杂技表演,不断发出评语和赞赏。众目睽睽,我目中无人地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油画野外写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岸》 2002年作</p><p class="ql-block">……量感美是形式美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埃及、米开朗基罗、马约尔、毕加索、西盖罗斯、霍去病墓的雕刻、惠山泥阿福、宜兴茶壶……古今中外的美术家都曾经并依然在量感美中探索、耕耘……</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唐海苇塘》 2004年作 </p> <p class="ql-block">《太湖岸》2005年作</p> <p class="ql-block">《深宫二十年》 2006年作</p> <p class="ql-block">《长寿华彩》2007年作</p> <p class="ql-block">《游园惊梦》2008年作</p><p class="ql-block">曾看于振飞表演“游园惊梦”,其中一句唱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之情也丝丝如线;“藕断丝连”,线,形象地表达了情意缠绵。我的绘画经常坠入线之罗网,从具象的紫藤之纠葛发展到抽象的“情结”,纵横交错,上下遨游,线在情感世界中任性奔驰。</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华章》2008年作</p><p class="ql-block">墨、宣纸或绢、国画颜料,难于覆盖巨大面积。我长期探索用点、线、面、黑、白、灰或红、黄、绿有限数种元素来构成千变万化的画面,沾托画幅,在点、线的疏密组合中体现空间的效应,</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江南旧梦》2008年作</p> <p class="ql-block">《孤岛》2008年作</p> <p class="ql-block">《春》</p><p class="ql-block">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往往上升为作品的灵魂,块、面、点、线之间的节律成绘画的根本,启示这些节律的母体被解散或隐藏了,作品进入了抽象领域。</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楼兰何处》</p> <p class="ql-block">《女藏民》1961年作</p><p class="ql-block">每逢寒暑假,用有限的工资做路费到外地写生,井冈山、海南岛、烟台……都是自费去的,妻对此不无意见,因家里经济已很拮据。一九六一年董希文和我及邵晶坤一同到西藏写生,是美协组织的,自己不花钱,而且有专车,是最幸运的一次写生了。那是困难时期,缺吃的,我们从拉萨带回些酥油,但家里人都吃不惯。</p><p class="ql-block">人,穿戴衣冠,士、农、工、商、兵与官,我都不敢画,怕丑化……但画过不少藏民,他们美,他们的形象具特色,别人也不辩我画中人物的美丑了。</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燕昵》 作者:林风眠 1946年作</p><p class="ql-block">款识:冠中、碧琴新婚志喜。林风眠。</p><p class="ql-block">钤印:林风眠印(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新路,对吴冠中影响很大,因此可以说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他们之间感情很深。这幅作品是林风眠为吴冠中结婚画的一幅紫藤小鸟。</p> <p class="ql-block">《迎春》 作者:陈之佛 1947年作</p><p class="ql-block">款识:冠中仁弟、碧琴女史俪鉴。卅六年(民国36年,笔者注)一月十二日。雪翁。</p><p class="ql-block">钤印:雪翁(白文方印)、寄情(朱文长方印)</p><p class="ql-block">陈之佛(1896~1962)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及工笔花鸟画大师。是吴冠中在杭艺当助教时的校长, 陈先生对吴冠中十分赏识。他也把陈之佛视为慈父般的恩人。陈之佛是吴冠中的证婚人,并画了这幅《迎春》作为贺礼。</p> <p class="ql-block">《牧童》 作者:李可染 </p><p class="ql-block">款识:冠中画友属。即请指正。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可染作于师牛堂。</p><p class="ql-block">钤印:可染(朱文椭圆印)、李(朱文圆印)、可染(白文方印)</p><p class="ql-block">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的好友。</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画展》 作者:李可染 (1980年作 笔者注)深圳美术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怀乡》 作者:朱德群 </p><p class="ql-block">朱德群(1920~2014)江苏人 法兰西艺术学院首位华裔终身院士。与吴冠中、赵天及并称留法“三剑客”。吴冠中的朋友。朱德群的作品大多无题,都是别人命题,只有这一幅是他自己命题。</p> <p class="ql-block">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p> 原道 <p class="ql-block"> 徐累艺术展《原道》</p><p class="ql-block">传统和我们,是电流的两级,接通,就可以激活过去和现在,而至循环,而有活力。</p><p class="ql-block"> 徐累</p> <p class="ql-block">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苏,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不仅自身的创作成就非凡,对传统工笔画的当代再造,影响了数辈后学。</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通过剖析他几十年艺术创作的层理,揭示出一位当代艺术家如何以个体的精神轨迹,重释传统美学的现代命运。展览以“原道”为题,旨在通过他的艺术实践,溯源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根脉,呈现他对中国古典美学和伟大艺术传统的承继转化与再造。</p> <p class="ql-block">《逾越者》1986年作</p> <p class="ql-block">《笼中对》1990年作</p> <p class="ql-block">《栖》1992年作</p> <p class="ql-block">《独语》1993年作</p> <p class="ql-block">《茫》1994年作</p> <p class="ql-block">《夜游》1995年作</p><p class="ql-block">徐累曾言荒诞派戏剧对他的影响,他着迷舞台与观众的“间离”效果,在真真假假之间恍然入梦。</p> <p class="ql-block">《虚石》1996年作</p><p class="ql-block">徐累从明代木板画中发现了中国式透视结构,并将之与现代派的“构成主义”相结合,转化成自己的图像模型。</p> <p class="ql-block">《马笼》1996年作</p> <p class="ql-block">《鹿顶记》1998年作</p> <p class="ql-block">《绣履之往》1999年作</p> <p class="ql-block">《虚池记》2000年作</p><p class="ql-block">二零零零年以后,徐累的画上出现“兴国”(古代地图)借以象征外面的世界。他将“兴国”作为一种空间想象的元素,貌似浸染在地理学的池中,所指的仍然是心理学的幻境以及现实的“空虚”,“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p> <p class="ql-block">《虚妖》2001年作</p> <p class="ql-block">《世界的尽头》2009年作</p> <p class="ql-block">《龙马仙》2009年作</p> <p class="ql-block">《如影观》2011年作</p> <p class="ql-block">《思乡曲》2011年作</p> <p class="ql-block">《互山1》2017年作</p> <p class="ql-block">《互山2》2017年作</p> <p class="ql-block">《互行4》2019年作</p><p class="ql-block">《互行》系列隐喻了人类文明中的自相矛盾,同时也是“历史时间”中的一个“飞矢不动”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芬奇山居图》2021年作</p> <p class="ql-block">《鹊华异色图》2021年作</p> <p class="ql-block">《月亮的距离》2023年作</p> <p class="ql-block">《云世界》2024~2025年作</p> 存念留真 <p class="ql-block">《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p><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有其独特的形式,包括题跋和题跋的方式。其中在画面上题写受赠者姓名或名号“上款”,表现出了与一般作品的不同,个中有很多可以叙述其关系的故事。近半个世纪以来,深圳美术馆与全国艺术名家建立了深厚友谊。在馆藏作品中很多艺术家将深圳美术馆题写为上款。深圳艺术馆基于自身藏品的特色,于2024年隆重推出“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松石双清图》 作者:黎雄才 1981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松石双清图。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五日即席写此。深圳展览馆存念。雄才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圆印“黎” 朱文方印“雄才所作印”</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作者:邓长夫 1982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 壬戌初夏,邓长夫写于花城,为深圳展览馆留念</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印“邓” 朱白相间方印“长夫”</p> <p class="ql-block">《梅花》 作者:关山月 1982年作 </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九八二年冬月,</p><p class="ql-block">急救成此题赠,深圳展览馆惠存并政。漠阳关山月笔</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长方印“八十年代”朱文方印“漠阳”白文方印“关山月印”</p> <p class="ql-block">《巫山高》 作者:陆俨少 1982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巫山高。一九八二年六月,陆俨少写于杭州,似深圳展览馆惠存</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陆俨少”朱文方印“宛若”朱文方印“嘉定”朱文方印“葵亥七十有五”</p> <p class="ql-block">《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沈文江、黄堃源 1983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不尽长江滚滚来,深圳展览馆存 一九八三年,黄堃源、沈文江合作</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圆印“黄”白文方印“沈文江”</p> <p class="ql-block">《红荷鱼图》 作者:陈永锵 1983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深圳展览馆惠存。一九八三年十月,写于故乡西樵。陈永锵</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永锵” 白文方印“陈” 白文长方印“放怀楼”</p> <p class="ql-block">《葫芦与鸡》 作者:程十发,张金錡 1984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甲子岁除,张金錡、程十发和写于深圳展览馆</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方印“十发”</p> <p class="ql-block">《杜甫(江汉)诗意图》 作者:李世南 1986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丙寅春日,写杜甫诗意,以赠深圳展览馆。山阴世南,时客江夏</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李世南印”</p> <p class="ql-block">《艺术宫殿》贺词 作者:韩天衡 1986年书</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深圳展览馆建馆十周年志贺 韩天衡</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印“韩”“天衡”朱文长方印“豆萝”</p> <p class="ql-block">《雪景图》 作者:于志学 1987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深圳美术馆惠存。志学写于深圳。丁卯年秋月</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志学所画” 朱文方印“拓荒人”</p> <p class="ql-block">《踏春图》 作者:陈政明 1989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深圳美术馆惠存。己已年春月,漫写踏春图。政明</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圆印“陈”白文方印“政明”白文椭圆印“乐在画中”朱文长方“砚田情”</p> <p class="ql-block">《可居图》 作者:刘俊刚 1989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中国深圳美术馆惠存并正。可居图。已己年。从太行山归来有汉俊刚</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刘俊刚” 朱文方印“俊刚画”</p> <p class="ql-block">《兰》 作者:王兰若 1992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江南三月多芳草,绿叶联绢映紫茎。深圳市美术馆,壬申之秋,王兰若,于爱绿堂</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白文方印“王兰若印”钤朱文印“春风又绿”朱文长方印“静观自得”</p> <p class="ql-block">《长春图》 作者:王玉珏、王孟奇、林墉、尚涛合作 1996年作</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长春图。深圳美术馆廿年之庆,时于一九九六年冬日,林墉、玉珏、孟奇、尚涛合作在五羊城</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朱文方印“尚涛” 白文方印“玉珏之印” 白文方印“林墉”</p> <p class="ql-block">《含弘光大》 作者:孙晓云 2006年书</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含弘光大。深圳美术馆成立三十周年。江苏美术馆贺。孙晓云书</p><p class="ql-block">钤文</p><p class="ql-block">白文方肖形印 白文方印“孙晓云印”</p> 深蓝变奏曲2 <p class="ql-block">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文化与精神”这些词汇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滨城市上空回响,深圳美术馆以“聚焦深圳、专注城市”为导向,依托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开启了一场艺术与海洋的奇妙邂逅,“深蓝变奏曲”展览由此诞生。2024年“深蓝变奏曲:水的多元世界”在深圳美术馆亮相,而2025年“深蓝变奏曲2:我与海的九个故事又如约而至。</p> <p class="ql-block">《送淡水》 作者:黄树德 1981年作</p> <p class="ql-block">《战士的脚印》 作者:黄树德 1981年作</p> <p class="ql-block">《南海渔女》作者:张绍城 1983年作</p> <p class="ql-block">《海边细语》 作者:张佩义 1994年作</p> <p class="ql-block">《渔家姑娘》 作者:陈雅丹 1998年收藏</p> <p class="ql-block">《海风》 作者:罗莹 1998年作</p> <p class="ql-block">《江南船拳》 作者:张天寿 2005年作</p> <p class="ql-block">《鱼港印象》 作者:谢非 2012年作</p> <p class="ql-block">《深圳大梅沙海滨》 作者:宋玉明 2016年作</p> 时间之间 <p class="ql-block">在 永恒 与 瞬息 交错 的</p><p class="ql-block"> 缝 隙 中,</p><p class="ql-block"> 试图 捕捉</p><p class="ql-block"> 时间 的 形状。</p> <p class="ql-block">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旅途中,万物都有自己的计时方式。也是人类对世界、宇宙意欲探索的表现。本展览挑选一些蕴含时间哲学和包含生活情感的作品,勾勒时间形态这一抽象概念的多维图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思》 作者;许向东 1994年作</p> <p class="ql-block">《后院》 作者:郑爽 1999年作</p><p class="ql-block">悠闲的午后,后院绿意盎然。植被在阳光下织出细碎的光斑。光尘以轻盈姿态在院落中漂浮着,猫咪正慢慢悠悠走来,时间像被按下停止键,整个院子都梦幻起来。</p> <p class="ql-block">《霜凄凄》 作者:白海 2013年作</p> 陈希旦水彩画展暨捐赠新作展 <p class="ql-block">陈希旦先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84年他来到深圳,几十年来他一如既往地醉心水彩画创作和研究,并且牵头成立深圳水彩画会、创办《深圳水彩》。水彩画能够成为深圳文艺的一大特色,陈先生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深圳夜景》2004年作</p> <p class="ql-block">《深圳东门路》2005年作</p> <p class="ql-block">《看深圳街道》2008年作</p> <p class="ql-block">《深圳街景》2016年作</p> 双面镜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感性与理性的视觉对话与碰撞交流,展示了自然科学与艺术灵感的相辅相成。艺术作为连接自然和科学的桥梁,在学术理性的支撑下绽放出丰富多样的形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墨竹》 作者:诸乐三 1976年作</p> <p class="ql-block">《铝合金窗前的白玫瑰》 作者:苏家芬 1994年作</p> <p class="ql-block">《春晓初觉露》 作者:郭西元 2007年作</p> <p class="ql-block">《山花染尽春秋色》 作者:姚震西 2016年作</p> <p class="ql-block">《印象:东喜马拉雅》 作者:李诗华 2017年作</p> <p class="ql-block">《喜逢盛世铁树花》 作者:鲁慕迅 2020年作</p> <p class="ql-block">《攀枝花苏铁》 作者:李诗华 2020年作</p> <p class="ql-block">《龙沙宝石Rosa ‘Pierre de Ronsard’》 作者:泽敏 2023年作 </p> <p class="ql-block">《人参》 作者:陈梦澜</p> <p class="ql-block">因此,需勤勉的观察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切勿随意背离自然,擅自臆想凭己力寻得更佳之法,否则你将误入歧途。事实上,“艺术”深植于自然之中,能从自然中汲取艺术之人,方能真正拥有艺术。</p><p class="ql-block">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p> 东京ADC展 <p class="ql-block">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东京ADC)成立于1952年,旨在确立并推动“艺术指导”这一专业职能在社会中的地位。东京ADC由以艺术指导为核心,汇集了由影像导演、创意总监、文案撰稿人等具备“指导者视角”的创意人才,目前共有85位正式会员。</p><p class="ql-block">俱乐部每年都要进行ADC奖的评选与展览,本次来深圳展览,是东京ADC首次在海外呈现,主要包括2024年ADC的获奖与优秀作品,此外,还特别设立会员作品区,展示现任及历任会员代表作的展示区域。</p> 本文作者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9日摄于深圳湾,感谢摄影博主玲珑的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