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山谒芹</p><p class="ql-block">——游曹雪芹纪念馆小记</p><p class="ql-block"> 文图/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京城西北,香山脚下,国家植物园一隅的正白旗村,三十九号古老的石屋宅院,便是曹雪芹先生纪念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蝉鸣声里,携家人去樱桃沟,看水杉林间薄雾氤氲,恍若清凉仙境。归时循着山径缓步而下,便与妻女转入了通往芹圃先生旧居的幽径。绿荫掩映中,那院落宛如一册被时光轻合的古卷,静默而悠远,透着诗书的清芬。</p> <p class="ql-block"> 驻足庭院,阅读展资,了解曹公生平,浮沉的一生便萦绕心头,惜才之情,仰慕之意,萦绕脑海。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居士。这位清代文坛的巨星,旷世奇书《红楼梦》的作者,一生饱尝世味。从金陵锦绣到京城风霜,终隐于西山脚下,埋骨青山。眼前这方老屋,正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著书之所。砖石无语,却似浸透了字字辛酸;山水灵秀,仿佛仍萦绕着雪芹先生的文思。</p><p class="ql-block"> 他出身显赫,曾祖曹玺至父辈曹颙、曹頫,三代四人执掌江宁织造近六十载。然康熙逝,雍正立,宦海风波骤起。雍正五年,曹家获罪抄没,次年举家北迁。顷刻之间“钟鸣鼎食”的贵公子,坠入“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困顿。这云泥之别的遭际,洞悉的世态炎凉,成了《红楼梦》最深沉的生命底色。</p> <p class="ql-block"> 迁京后,家境日蹙(cù,穷困紧迫之意)。雪芹先生晚年栖身西郊,贫寒交迫,“举家食粥酒常赊”。即便在如此窘境中,他依旧以磐石般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铸就不朽的《石头记》(即《红楼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乾隆二十七年(或二十八年)除夕,幼子夭亡的巨恸与贫病交加,夺走了这位才子未尽的生命,年仅四十余。他未及完成全书修订,今传世前八十回系其手笔,后四十回则为高鹗续作。</p> <p class="ql-block"> 步入那间“抗风轩”,目光便被斑驳的西墙牵引。壁上对联墨痕虽已漫漶(huàn模糊不清),文人的风骨却依稀可辨。正是这墙上的旧痕,曾如密码般被偶然识破,牵动红学学人的心弦,最终确认了曹公的栖身之地。这模糊的字迹,恍若时光罅隙里透出的一线微光,映照着当年孤灯下,先生如何以纸笔为舟,烟墨为河,载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雕琢出那旷世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早已超越文字本身。毛泽东视其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赞其“打破传统”,俄国瓦西里耶夫亦惊叹欧洲无书可与之比肩。这些评语静默于展板,诉说着这部奇书如何穿透时空,成为人类共仰的精神丰碑。它剖开豪族兴衰之幕,烛照世相百态;其叩问的生命价值、塑造的鲜活灵魂、倾注的至情至性,已如血脉般融入我们文化的肌理深处。一部书竟能滋养出一门浩荡“红学”,泽被后世,恐亦非曹公当年所能料想。</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中国曹雪芹研究会会长胡德平先生踏访此荒芜院落,见老屋倾颓,深憾一代文豪竟无片瓦托魂。于是奔走疾呼,终得众人襄助,拂去岁月尘封。一九八四年暮春,中国第一家曹雪芹纪念馆,于此悄然开启,成为一方凭吊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德平会长通过调研提出“曹雪芹故居学说”,推动建立北京香山曹雪芹纪念馆,这才有今日西山深处曹雪芹纪念馆的建成。胡先生还著有《曹雪芹在香山》《说不尽的红楼梦》等,为曹雪芹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 <p class="ql-block"> 步出小院,回望青山掩映,湖水环绕的石墙瓦屋,时间斑驳了石墙,时光婆娑着树影,这片宁静仿佛仍在守候那个孤独而伟大的精魂。</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浅显的阅读曹公的一生,跌宕起伏的巨大变化,不正如红楼遗梦的那般刻骨铭心吗?沉浮不定,转头来,大梦一场空。睹物思人,脑海里回荡红楼梦文中的那首诗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 <p class="ql-block"> 其实曹雪芹纪念馆,我已经不记得来过多少次了,每次来总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每次来都在游走的脚步里,总会有许许多多 的新发现,触动心弦,让我游览植物园,就会打卡这里。</p><p class="ql-block"> 曹公已与西山同寂,然他笔下大观园中的离合悲欢,从未随黄叶飘零。那文字滋养的,是人心深处永不凋零的春天——纵光阴流转,世事沧桑,那纸上的烟火,人间至情,总会在某个翻开书页的晨昏,于无声处悄然绽放,与我们温柔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