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古城~格拉纳达(安达卢西亚行记之三)

QYC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是安达卢西亚地区最为独特的一座古城,曾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摩尔人王朝纳斯里德王朝(Nasrid Dynasty)的都城。西班牙语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Granada”的</span>意思是“石榴”,西班牙国徽图案最下部分的“石榴”就代表格拉纳达。</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的象征~白底绿叶小石榴)</p> <p class="ql-block">安达卢西亚地区其他城市的文化符号大多与柑橘有关,格拉纳达则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1492年,天主教双王‍~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她的丈夫阿拉贡王国的国王费尔南多二世联合攻克格拉纳达,终结了摩尔人的统治。有史料记载,收复失地后伊莎贝拉女王“亲吻了格拉纳达的土地”。石榴被看作胜利的象征,融入格拉纳达的市徽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伊莎贝拉一世与费尔南多二世~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与石榴同名的城市,当年摩尔人入主西班牙后,统治者拉赫曼一世以其祖父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宫殿为蓝本,在安达卢西亚地区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园林,引进了石榴、月季、茉莉等造园植物。</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后,阿拉伯族群带来的石榴变成西班牙人战胜阿拉伯人的“胜利象征”,也成为城市标识,街头巷尾“石榴”图案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雕塑中的“石榴”)</p> <p class="ql-block">(铺地上的“石榴”)</p> <p class="ql-block">(阴井盖上的“石榴”)</p> <p class="ql-block">(教堂装饰中的“石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格拉纳达主教座堂</b></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双王收复格拉纳达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原清真寺的遗址上建造了格拉纳达大教堂,这种状况与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一模一样,是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普遍现象,凸显了摩尔风格与天主教乃至穆德哈尔风格的多元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16世纪早期到18世纪初,</span>这座教堂修建了将近两百年,外观的哥特式风格最能体现它源自于中世纪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主教座堂外观)</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内部,则是满眼的巴洛克风格。这些年来,对于巴洛克风格的认识和理解,我经历了“惊叹于它的华丽”、“厌倦于它的繁缛”、“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是产生于17世纪的艺术,由18世纪的学者为之定义。“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本意是“不太圆的珍珠”,显然是个贬义词。18世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院派兴起,艺术回归理念和优美,17世纪艺术被认为庸俗艳丽、缺乏内涵,甚至有</span>奇形怪状、矫揉造作之意。</p> <p class="ql-block">然而巴洛克艺术发展的背景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它所推广的理念需要在天主教艺术和建筑中传达出来,以对抗强势的新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艺术形式非常适合于启人心智,但过于直接无法触动灵魂。简言之,巴洛克艺术仅仅满足人的视觉感官,无法扣人心弦,也无须扣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主教座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大教堂旁,还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意义更加重大的皇家礼拜堂,这里是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为自己选择的最后栖身之所。陪伴他们的还有女儿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女王胡安娜、女婿卡斯蒂利亚国王腓力一世,以及他们的儿子阿斯图里亚斯王子米格尔·达拉巴斯。</p><p class="ql-block">‍皇家陵墓禁止拍照,网络下载图片选择也很有限,印象最深的是陵墓雕塑,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拉拉大理石果真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皇家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双王安息之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拜辛区</b></p> <p class="ql-block">阿尔拜辛区是古老的摩尔人街区,连片的白色房屋此起彼伏,充满着浓浓的异域风情。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阿尔拜辛区)</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拜辛区,可远望建造在内华达山余脉上的阿尔罕布拉宫全景,不同于大多数欧洲宫苑,阿尔罕布拉宫并非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原有军事堡垒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耸和扩建,</span>以曲折有致见长,其壮丽而神秘的气质无与伦比,成为格拉纳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拜辛区远望阿尔罕布拉宫)</p> <p class="ql-block">‍攀上阿尔罕布拉宫宫殿遗址区,同样能够俯瞰阿尔拜辛区,周遭的残垣断壁,无声讲述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罕布拉宫俯瞰<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拜辛区)</span></p> <p class="ql-block">‍1997年,首批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进入世界遗产的摩洛哥🇲🇦北部小城德图安( Médina of Tétouan)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心。德图安位于摩洛哥北端,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仅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最狭窄区域。</p><p class="ql-block">‍2019年我曾到访德图安~摩洛哥最小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也就是摩尔人入侵安达卢西亚时期。当时德图安是摩洛哥与安达卢西亚之间的联络点,完整的城市建筑群与阿尔拜辛区建筑风格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古城德图安~摄于2019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罕布拉宫</b></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是摩尔人国王的王宫城堡,其宫墙由红土夯成,周围山丘也多为红土,故阿拉伯语称为“红堡”。它集城堡、宫殿、庭院、花园于一体,充满伊斯兰宗教元素,是摩尔人心目中的“天堂”,也是伊斯兰建筑和园林的巅峰之作,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阿尔罕布拉宫)</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分为几大区域,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b>阿尔卡萨瓦城堡区:</b>最初军事堡垒和遗址;</p><p class="ql-block">‍<b>纳斯里德宫:</b>宫殿和庭院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卡洛斯五世宫:</b><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艺复兴风格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赫内拉里菲宫(夏宫):</b>园林别墅区。</p> <p class="ql-block">(阿宫宫殿花园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尔卡萨瓦城堡区</b></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瓦城堡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驻守在此的摩尔人首领打败北方的基督教军队,建立最后的</span>纳斯里德王朝。几年后,摩尔人国王与天主教国王达成协议,成为后者名义上的封国,由此换来该地区长期稳定,直到1492年天主教双王结束摩尔人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城堡区)</p> <p class="ql-block">城堡区内的兵器广场和兵营是向游客开放的重要遗迹,除了一些颓垣败壁,保留下几座堡垒和塔楼。瞭望塔是这里的最高点,在塔楼上可以看到内华达山脉和格拉纳达市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城堡区内的堡垒塔楼、兵营和兵器广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纳斯里德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斯里德宫是阿尔罕布拉宫最精华部分,</span>由多个区域组成,基本单位是矩形庭院,中央设有水池或喷泉;庭院两侧或四侧是大厅,前有拱廊,最负盛名的当属“桃金娘庭院”和“狮子庭院”。</p> <p class="ql-block">(纳斯里德宫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桃金娘庭院”位于宫殿建筑群中心,是第一大庭院,也是政治外交活动场所。因中央水池周围种植桃金娘整形绿篱而得名。“桃金娘”又名“香桃木”,以其叶、花、果三季观赏性和生态适应性,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造园植物。传说战乱时百姓靠其果实充饥保命,称“逃军粮”,谐音“桃金娘”。 </p><p class="ql-block">‍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人以数学解决美学问题的智慧,庭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宽比例为</span>47*33,接近黄金分割。中央水面几乎与路面平齐,静谧的水面倒映出清澈的天空和四周的建筑,南北两端的小型涌泉与池水形成静与动、横与竖的对比。桃金娘绿篱曾被伊斯兰园丁塑造成阿拉伯书法曲线;天主教征服者又令其生长为十字军盾牌轮廓;如今它自然显现两种形态的叠加,成为穿越信仰的植物甬道。</p> <p class="ql-block">(桃金娘庭院)</p> <p class="ql-block">“狮子庭院”是仅次于桃金娘庭院的第二大庭院,过去是后妃们出入之地,最为奢华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字形水渠将庭院四等分,中心是狮子喷泉,圆形大理石水盘四周雕有12头象征力量的石狮子,造型雄劲,气势夺人,“狮子庭院”因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环绕狮庭的124根雪花石膏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合成纤丽精巧的游廊,不同位置分别由1至4根组合,使建筑整体富有韵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西两端凸出成两座方亭,柱间拱券以精美的透雕构成椰树叶形状,柱廊如同椰林一般。</span>柱头雕纹刻着《古兰经》的藤蔓卷草与《圣经·雅歌》的石榴和没药树枝;双重信仰“和平共处”的背后是天主教军团的咄咄逼人和摩尔人王朝的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狮子庭院)</p> <p class="ql-block">“审判厅”结构厚实,立柱雄浑,墙体大面积使用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马赛克,形成极富特色的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厅与厅之间由侧廊完美衔接,局部区域在天主教收复失地后,内部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哥特风格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审判厅”及内部的马赛克装饰)</p> <p class="ql-block">(又见混搭风格)</p> <p class="ql-block">“使节厅”是国王接见外宾的地方,拱廊、墙面、屋顶天花都精美绝伦,以伊斯兰“七重天”宗教文化为主题。阳光从细密精美的装饰漏孔中流泻,仿佛可以窥见神灵降福。</p> <p class="ql-block">(拱廊与使节厅细部)</p> <p class="ql-block">“穆喀纳斯”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伊斯兰装饰艺术,通过小型单一建筑元素重复组合~或以某向心点为中心向外发散构成;或以闭合多边形边线为轴向内层层堆叠,构造出类似蜂巢或钟乳石般的穹顶;也包括建筑入口和壁龛的装饰性钟乳拱、蜂巢拱。</p> <p class="ql-block">“阿本塞拉赫斯厅”的‍穹顶,形象表现了伊斯兰教《可兰经·光明章》的八芒星阵;“姐妹厅”的蜂巢状穹顶,实则为石化的《天方夜谭》星图……‍摩尔工匠将穆喀纳斯结构发挥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神秘精美的“穆喀纳斯”结构)</p> <p class="ql-block">(“八芒星阵”)</p> <p class="ql-block">(“天方夜谭星图”)</p> <p class="ql-block">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卡洛斯五世)拆毁了阿尔罕布拉宫的部分建筑,另建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所幸的是,许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大厅和庭园被保留下来。新建的卡洛斯五世宫殿正立面用枕头状石头垒砌而成,四方形的皇宫将一座圆形庭院环抱起来。现阿尔罕布拉宫博物馆位于卡洛斯五世宫内,馆内收藏着许多在遗址区发现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卡洛斯五世宫)</p> <p class="ql-block">距离卡洛斯五世宫不远处,“帕塔尔宫”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宫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北侧塔楼和门廊保存完好,可眺望阿尔拜辛区全景。楼前</span>帕塔尔花园是一个开敞的台地园,中央水池映衬出优美的建筑倒影;水池宽度、长度比例为7:11,既暗合《古兰经》七重天隐喻,也对应所罗门诗篇中“十一块香草田”的意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塔尔宫拥有闭合式布局:一个私密性庭院,以大型倒映水池为中心,两端设有门廊,一端观景塔,可从宫墙边缘俯瞰城市。</span>这种典型的伊斯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矩形布局,说明帕塔尔宫(花园)</span>最初很可能是一个封闭式庭院,如今的开放式花园应该是后世改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帕塔尔宫与花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赫内拉里菲宫</b></p> <p class="ql-block">赫内拉里菲宫即赫赫有名的“夏宫”,对于“赫内拉里菲”的含义有着多种解读,如“总督的花园”、“建筑师的花园”、“吉普赛庆典组织的菜园”等等。</p><p class="ql-block">‍与阿宫的政治军事功能不同,夏宫属于游乐性宫苑和园林别墅区。其设计模仿了《古兰经》中的天堂,在摩尔人统治后期和天主教国王时代因管理不善而荒弃,经过后世改造和修缮,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原则和特点,已经很难了解这座宫苑的原貌。如今夏宫由两组建筑组成,以一座“排水渠庭院”相连接。</p> <p class="ql-block">(排水渠庭院)</p> <p class="ql-block">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山地特征,在坡地上开辟多层台地,构成景色各异的庭园空间。借助地形落差形成流水喷泉,秘园、丛林、花坛等处理手法与后世意大利台地园十分相像。</p> <p class="ql-block">(台地秘园)</p> <p class="ql-block">府邸高墙上开有联排拱窗,可远望阿宫的塔楼。夏宫不仅在功能上有别于阿宫,在建筑与园林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别。它没有华丽的饰物和高贵的材料,简洁而质朴;细腻的空间处理,独特的景物安排,显示出高超的造园技艺。</p> <p class="ql-block">(拱窗与远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兰园林的巅峰之作</b></p> <p class="ql-block">1954年,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第四次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英国造园学家杰利克在开幕式上致辞,首次提出世界园林三大流派~中国园林、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园林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对外扩张,同时吸收大量被征服民族的文明成就,波斯文化被阿拉伯人全盘接受,阿拉伯园林深受波斯园林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和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同样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珍贵的水资源成为最重要的造园要素。水是伊斯兰园林的灵魂,具有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的功效,在灌溉植物、改善小气候环境、组织空间和营造景观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水体运用)</p> <p class="ql-block">宗教思想不可避免对营造园林产生影响。古波斯人信奉拜火教,认为天国中有金碧辉煌的园路、丰硕的果实、盛开的鲜花;《可兰经》认为“天堂乐园里有四条河(水河、奶河、酒河、蜜河)从真主的宝座下涌出……”,这些都在伊斯兰园林中有所体现。</p> <p class="ql-block">(果树鲜花)</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园林喜好种植庭荫树:高大的乔木呈行列栽植;果树成片种植;花卉栽种在花床中……在并列的小庭园中,尽可能选择相同的树种和规格,以获得统一稳定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庭荫树木)</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不允许偶像崇拜,几何图案、花卉植物、阿拉伯书法成为装饰的主要题材。</p><p class="ql-block">‍在阿尔罕布拉宫这个洋溢着神话色彩的殿堂里,出奇的精致与匀称之美,是摩尔人超凡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的缩影,是精致文化具体入微的表现。这种基本结构极其简单,整体感觉纷繁复杂的画面令人震撼。有历史学家认为,古代阿拉伯人一定崇拜一种类似混沌的哲学,才使他们能够不胜其烦地运用最基本的元素,制作最复杂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精致之美)</p> <p class="ql-block">我国建筑园林界泰斗童雋先生1920年代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30年代遍访欧洲重要建筑与园林。他将源自马蹄形的拱形观景门窗称为“摩尔人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常设于后宫~整个建筑群中最神秘的地方。鬼斧神工的雕饰、满墙刻画的阿拉伯经文;幔帐重帘、奇花异草,无不透出一种令人屏息的美。透过隐蔽的深窗,可窥见宫外热闹,而外界却无法得见屋内的旖旎香艳。</p> <p class="ql-block">(拱形观景门窗~摩尔人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1492 年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后,阿尔罕布拉宫逐渐荒废。19 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此居住数月,并创作了《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就如同拂去了一件旧物上厚厚的灰尘,荒废了300多年的阿尔罕布拉宫重新激发起世人的好奇。经过不断修缮,这座融合伊斯兰建筑与园林之美的摩尔王宫重现昔日光彩,成为西班牙珍贵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欧文停留之地)</p> <p class="ql-block">1896年,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塔雷加来到阿尔罕布拉宫。在夕阳映衬下,这座古老宫殿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了塔雷加,引发出他心中对沧桑历史的无限感慨,他由此创作了传世吉他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塔雷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没有一个城市像格拉纳达那样,带着优雅和微笑,带着闪烁的东方魅力,在明净的苍穹下铺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 雨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