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油与法克油Mum的区别》

饶家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克油与法克油Mum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原来,所谓的文化思想是可以跟骂人联系在一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我们常从外国影片里看见骂人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看看你那张欠揍的脸!” </p><p class="ql-block"> 很明显的意思,是告诉对方,极度地看不惯和厌恶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摄影师根据导演要求,演员根据情节的安排,决定动手或者不动手。</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动手的情节,谁被谁揍也是取决于导演的喜好和剧情需要的情况下形成的影像,通常情况下,还会抛下一句看起来很酷又解恨的“法克油!”。</p><p class="ql-block"> 或者,更干脆地,就简短的“法克!” 了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我所生活过的社会现实中,当有人暴力相向时,总是免不了的会听到“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当然是一边动手,一边喊叫,是将对方往死里打的那种场面。</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阿Q正传》里写道的,每每当阿Q被打时,总会想:“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世道真不像样,……”。</p><p class="ql-block"> 这话里可能隐藏着一个可以解释“法克油Mum”的答案。被打时,“法克油Mum”可以是一种获得精神胜利法的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前,“法克油Mum”让我想到的是“优良传统”,一种顽固地用来泄愤的传承成为了人们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是想到此了,没有深究其源。</p><p class="ql-block"> 今天,免不了是因为想多了一些,深究一下往死里打别人时,“法克油Mum” 就是封建专制思想的遗留,其依据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p><p class="ql-block"> 再根据实际情况,中国人个个都是聪明人,自知非君主,不能够 “君要臣死”,就只能是“法克油Mum” 啦,好捞得个“父要子亡”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一边喊着“法克油Mum”,一边打着人,就似乎可以打死人不偿命似的,原来是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壮胆而已。</p><p class="ql-block"> 不文明的骂人行为也仅仅是暴力行为的前缀和铺垫。</p><p class="ql-block"> 当然啰,大多数国人因为怕死的原因,也仅仅止于嘴上嚷嚷而已:“老子打死你!‘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个具体的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可以和骂人的语言联系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法克油Mum”显然是相当落后于现代文明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幸运地发现,所听到的或见过的骂人,总是“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似乎是一种不倡仪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文化思想,就是骂人也搞株连效应。</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一个看似正常的男人对着一个长相不错的女人时,嘴边骂的也是“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这真叫人想不通。为什么对对面的美女没有想法,却对美女的妈妈有想法?</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要不,是这个骂人的人有病不正常,要不,就是这种文化的不正经和骂法的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被骂的美女不但不会对自己美貌的自信而产生怀疑和感到诧异,竟然还能以“法克油Mum”回怼过去!</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情景里的 “法克油Mum” 总是使矛盾激化。…… 如此不讲实际的骂人方式也真是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某个地方的过期XX事件被曝光了,便有人借机发挥了一下,说:“中国社会过期的不仅仅是XX,更要命的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劣根所造成的过期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泛指90年以前生人的群体)</p><p class="ql-block"> 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种 “法克油Mum” 的骂人方式也是过期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封建专制思想的“伟大”,根本就没有遗留、传承的必要!</p><p class="ql-block"> 更有甚者,年轻人骂年纪大的老人家也是这句“法克油Mama” 。</p><p class="ql-block"> 想想,这得多穿越呀,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当一个八十多岁的人的亲爹或亲娘?</p><p class="ql-block"> 这是要演绎现实版的“祖父悖论”吗?</p><p class="ql-block"> 显然是不实际的!</p><p class="ql-block"> 可见,现代人觉得“法克油Mum”的骂人方式是缺失常识的,不可能实际的。</p><p class="ql-block"> 滑稽的是,这个社会的笑点还真就这么低级,有年轻人演的视频还真真的应验了这句“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编说,有一对曾经恋爱过、分了手的年轻男女再度相遇,互相问对方过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所回答的搞笑内容真的是“法克油Mum”。男生和女方的妈妈恋爱了。</p><p class="ql-block"> 并且,还加油添醋地多了一句“法克油Daddy”。女生和男方的爸爸搭配了。</p><p class="ql-block"> 似乎,“法克油Mum”不仅没有过期,还因为加上了一句“法克油Daddy”,显得新鲜、时尚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的确,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不仅是社会人的笑点低俗,还能别出心裁地出现了一些网络新词。</p><p class="ql-block"> 有人一度认为“法克油Mum”也随着进步了。例如“草泥马”或“草尼马”,看似隐晦了许多,起码不那么直接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人兽交美,也可算是思想解放,权作是某种不正常的进步吧。</p><p class="ql-block"> 可惜是好景不长,还是有人悟到了,原来是因为对敏感词的S C比较严格,被迫由人类情感转向人兽情深。</p><p class="ql-block"> 如此,又不禁感慨与失望:“这种文化思想里人们能够进步?能够忘掉‘法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 ‘法克油Mum’再怎么变异成‘草泥马’或新颖为‘草尼马’,还是‘法克油Mum’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法克油Mum”长在某种文化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体现为某域文化的某种语言的劣根代表,总还是有人愿意逃避的。</p><p class="ql-block"> 解决的方法一,面对美丽又性感的人儿,有想法,也正常,就实际点,说句实话,想“法克油”就得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的想到了对方的妈妈,也应该是“三克油Mum”!</p><p class="ql-block"> 二是对那些互相看不顺的人,避而远之,对方的Mum就离得更远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修养自己,心里没有怨恨与情仇,自然就不会骂人了!</p><p class="ql-block"> 重点是四,祝福他人,祝福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是个什么样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贬义来讲,如今也似乎是老子活着的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别以为是互联网时代了,但是以……的目的,许多地域,充其量,不过是一张 …… 的局域网而已!</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以来,随着世事变迁,许多人将这句话理解成邻里关系的交恶。我上小学时,老师和村里有知识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读《桃花源记》,对“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有了另外一种理解。</p><p class="ql-block"> 因为所处的人文环境不一样,可以褒义理解为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境界,因为人多嘴杂是非多嘛,“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是何等的简单,便省却了许多麻烦,便得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读《桃花源记》,参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人文环境,不就生活在“桃花源”里吗?!</p><p class="ql-block"> 渔人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p><p class="ql-block"> 可惜,“渔人”不可言信,遂即告官去了。</p><p class="ql-block"> 甚至,【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p><p class="ql-block"> 我笑而无语,一笑高人尚士刘子骥,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 二笑陶渊明也非实在人,骗人功夫了得,竟然耍了一个高人尚士。</p><p class="ql-block"> 我想问,还有问津者吗?如果我将“桃花源”的概念说岀来,是不是也不言信?</p><p class="ql-block"> 我自认为:“桃花源本来就不可寻,桃花源就是某个、某些向往桃花源般生活状态的那些具体的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我就生活在一处桃花源里,我所生活着的地方就是一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我经常对我的朋友们这么说道,“来我这里,为你、你们斟酒备菜,聊聊各自生活中的美好,分享各自的好心情。” </p><p class="ql-block"> 我还会由衷地说:“‘三克’‘油’的到来!” </p><p class="ql-block"> 你、你们还会听到:“高尚的做人品格是人性里的一个属性。就是一个称得上高尚的人,同时地同样地具备人性里的其他的诸多的具体的属性。比如说人性的虚伪、人性的自私、人性的贪婪、人性的丑恶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实,高尚并不能独立于人性而高尚,因为人性里的所有的属性都是平等的,都值得重视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因为,你、我都是一个个具体的自然人!”</p><p class="ql-block"> “说某个高尚的人,只不过是行为表现上体现的人性的高尚品质多一些,浓烈了高尚、真实、善良的色彩而已,自然地,显得美好而令人感动与欢喜!”</p><p class="ql-block"> “往往,一个人,认知了人性的诸多的自然属性,尊敬人性里的所有内容,并平等客观地直视。承认自己的虚伪,但不表现虚伪;承认自己的自私,但不会算计自利;承认自己有人性的丑恶的一面,但不会恶心人;……等等,反而是一种高尚的具体的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 “因为,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p><p class="ql-block"> 所以,“桃花源”不可寻,当人将追逐的心情放下,脚步停歇,才能发现,原来人的心中,是应该有一份宁静的,是可以有一处祥和的,再于宁静祥和之中感觉到生活的惬意,正如桃花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尾点题。</p><p class="ql-block"> 说明白了,其实“法克油与法克油Mum”没有区别,都是骂人的话!</p><p class="ql-block"> 现实的世界里,虽然充斥着一些丑陋的,好像,“法克油”与“法克油Mum”存在着一点区别,“法克油Mum” 似乎是更加恶劣。</p><p class="ql-block"> 但是,骂人的话,归结起来,同样恶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每一个心里拥有“桃花源”的人,“桃花源”上的桃花,四季开放,…… </p><p class="ql-block"> 愿此文如风一般,轻轻地拂过,花瓣儿随风飞溅、舞蹈,…… 裹着你的身姿,作为你的衣裳,……那显然是,一道优美风景!</p><p class="ql-block"> 真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克油”,是真的很喜欢你的意思,绝对没有骂人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