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中国人寿VIP客户云南尊享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游大巴车行腾冲十三公里,沿山盘旋,云雾忽开晴空万里,司莫拉佤寨便卧在万绿丛里。我们一行又坐摆渡车到了这个美丽的少数民族村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是什么意思?佤语“幸福的地方”,500 多年历史的佤族古村,2020 年 1 月 19 日总书记到访后升级为“国家 4A 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佤族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据载,西汉年间佤族先人从永昌之地辗转迁入腾冲,终落址清水乡;因村寨位于左右两寨之间,故名“中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走进神秘的司莫拉佤族山寨,一进村寨就在里面看到了巨大的水牛头骨。水牛是佤族人的图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民先祖可追溯至先秦“濮人”,后与汉族融合,成为腾冲早期“守土民族”之一。村寨海拔1650米,1680亩土地内山地、湿地、森林、竹海、梯田、涌泉星罗棋布,森林覆盖率75%,四季皆景。黄墙黑瓦的佤族特色民居沿坡而建,火山石板路串联咖啡屋、民宿、特产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佤族村寨民俗文化很精彩,木鼓(“克罗克”)祈福、牛头图腾、彩色壁画随处可见。通过乡村振兴及美丽村寨建设,如今司莫拉佤族村成为“吃上旅游饭”的典范。游客可体验米粑粑制作、篝火晚会、佤王长桌宴等沉浸式项目,感受“幸福的地方”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位于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中寨)中心,是一座石砌矮墙院落的古朴建筑,是游客探访佤族文化的必到之处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不大,却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分为村情展室和民俗文化展室两部分:村情展室展示司莫拉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文化及产业发展等变化;民俗文化展室则陈列佤族祖先遗留下的农耕痕迹、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等,反映了佤族的历史源流、神话传说及农耕文化,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佤族迁徙无常、狩猎为生的远古时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内还摆放着一只古老的佤族木鼓,每逢重大节日敲鼓祈福,如今游客也可体验敲鼓 。佤族木鼓是“听得见的信仰、敲得响的历史”,其形制之独特、地位之神圣、仪式之隆重、象征之深远,在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中极为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得见的信仰、敲得响的历史”这两句话,把佤族木鼓浓缩成了“一部可以敲击的史诗”。佤族把木鼓视天神的居所,鼓声一响,神就能“听见”人间的祈求并下凡赐福。鼓腔被凿成女性的特殊身体部位,敲击声象征生命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把对母体的崇拜化为可闻的鼓点。剽牛、祭谷、猎头、祭水鬼等重大祭祀都必须“请鼓”;鼓一响,全寨人便进入共同的宗教语境,形成“声音—信仰—行动”的闭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佤族长期没有文字,每一次重大事件(战争、猎头、丰收、结盟)都以鼓点为号令,又以鼓点的节奏、强弱、长短来记录事件性质;鼓皮上的裂纹、烟熏痕迹,就是一代代事件的“年轮”。过去击鼓为号,可迅速集结村寨成年男子抵御外敌;鼓点节奏即军事密码,等同于“敲出来的电报”。拉木鼓、跳木鼓舞、剽牛祭祀等仪式通过鼓声被周期性地“重演”,让族群记忆在鼓声中代代相传,成为“活态文献”。鼓声所到之处,便是佤族文化认同的边界;对周边民族而言,这独特的鼓点成了识别“阿佤人”的声音标识。20 世纪 70 年代后,木鼓从“祭器”走向“乐器”,但每一次舞台演出仍先敲响传统鼓点,相当于把古老历史“播放”给现代观众,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因此,木鼓不是单纯的乐器,而是“把信仰具象为声音、把历史压缩为节奏”的文化芯片:鼓皮一震,信仰即被“听见”;鼓棒一落,历史便再次“敲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目的旨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尊重、包容与帮助,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如今,司莫拉村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为国家AAAA级景区,陈列馆成为游客了解佤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里有总书记和佤族村民的合影。2020 年 1 月 19 日,春节前夕,总书记专程来到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一个已有 500 多年历史、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古老村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书记首先走进寨子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身着节日盛装的佤族群众敲响木鼓、跳起传统舞蹈,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远方的客人。随后,他沿着火山石板路来到脱贫户李发顺家的小院,一边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一边细问“房子什么时候盖的?花了多少钱?”“自来水方便吗?”“老人看病有没有保障?”。得知一家人通过养猪、竹编和乡村旅游已经稳定脱贫,总书记高兴地说:“脱贫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院子中央,总书记同李发顺一家围坐在四方桌前,体验制作佤族年节传统食品大米粑粑:他拿起一团热腾腾的米团,在刻有“福”“囍”字样的模子上轻轻一摁,笑着说“有福有喜”,并勉励大家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司莫拉已蝶变为国家 4A 级景区,2024 年接待游客 143 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4884 元,村口石碑上镌刻的“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佤山最生动的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李发顺家,总书记又察看了彩色稻田、民宿客栈和污水处理设施,充分肯定当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走向共同富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家海是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村口经营一家小卖部。总书记曾经走进赵家海的小卖部,与他亲切握手并向他拜年。我也来沾沾喜气,与赵家海握手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都好卖”小卖部就藏在司莫拉佤寨的火山石板路旁,土墙、茅草顶、牛头图腾,把佤族的古朴气息写在脸上。2020 年 1 月 19 日,总书记走进这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小店,问老板:“什么最畅销?” 66 岁的店主赵家海咧嘴一笑:“什么都好卖!”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赵家海最早只想给寨子里的人卖些油盐酱醋。脱贫攻坚后,司莫拉一年涌进几十万游客,小店秒变“网红打卡点”。赵家海把土蜂蜜、大米粑粑、胭脂果干、佤族织锦统统摆上货架,连冰箱冷柜都添了 3 台,营业额从每天一两百元蹿到上千元。2023 年,儿子赵兴强又接手“二代店”,把商品重新分区:左手边是游客最爱的文创冰箱贴、牛角梳,右手边是村民需要的牙膏电池,中间显眼位置留给了总书记当年看过的同款大米粑粑模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赵家海的新目标是在小卖部楼上开民宿——“住我家、逛我店,走的时候再拎一袋‘什么都好卖’。” 朴素的笑声里,司莫拉的幸福被装进一袋袋土特产,跟着游客们走向更远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在这茅草房小卖部留个影吧,对面就是“幸福书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火山石板路我们往上走到司莫拉佤族礼堂,旁边不远处有一颗500多年的古树。这棵大榕树见证了佤王府变成如今的“司莫拉礼堂”。此外,整个村寨及其周边共有18株树龄超过500年的古树名木,其中包括多株古榕树,这些树不仅被佤族人视为“神树”或“塞树”,还常被挂上牛头骨,作为图腾崇拜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前,500岁的塞树撑起一把巨伞。树干枯过三次,根却始终不死,如今又枝繁叶茂。佤族老人说,他们迁居时会先种下一棵树,树活则寨兴。我抚摸粗糙的树皮,指尖传来岁月沉稳的脉搏,仿佛能听见五百年前先民的呼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佤族村寨礼堂边那根竖形立柱,官方表述叫“象征民族团结的立柱”。它竖立在礼堂这一村寨公共活动中心旁,既是对佤族传统“寨心桩”习俗的当代表达,也寄托了“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时代寓意——在佤山深处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固定下来,成为游客拍照、村民议事、节庆集会的视觉焦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间的表述,司莫拉佤族被称为“寨心桩”的两根高大的木雕立柱,一根代表男性,一根代表女性,象征佤族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这些立柱上雕刻的图案包括星星、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反映了佤族独特的生态智慧和图腾信仰,其中牛作为神圣图腾的形象也常见于村寨各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就是佤族非常著名的人头桩,因为佤族呢他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果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他们就把它雕刻在石头上或者木头上,用来表达对那个事件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莫拉佤族村寨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村落,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古老的石板路、斑驳的土墙、雕花的门窗,每一处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青山环绕,绿水相依,蓝天白云下,稻田金黄,麦浪飘香,宛如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您的探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