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压过生活阴霾:于阿舍与她的“地摊上的钩绣艺术

知三摄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彩线压过生活阴霾:于阿舍与她的“地摊上的钩绣艺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宁夏泾源县香水镇杨家村,一位普通农妇用二十多年的光阴将生活“艰难”编织成艺术,用毛线钩针为“折翼”的生命搭建起希望的阶梯。于阿舍——这位没有师承却自学成才的民间艺术家,以“无师自通”的执着,在钩绣艺术中实现了从生活“挣扎”到精神“超越”的蜕变,其作品不仅是泾源传统刺绣技艺的当代延续,更是一部用针线写就的生命赞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于阿舍的艺术人生始于命运的无情重击,婆婆的阿尔茨海默病、儿子的脑瘫、丈夫的工地漂泊,二个患病成员的医药费与五个孩子的成长开支,将这个七口之家推入生活极其艰难的边沿境地。长年累月,这位农村妇女在灶台与孩子病床之间,用钩针编织着生存的出路。她将毛线钩织视为“呼吸的间隙”,在凌晨四五点的台灯下,让彩色毛线在指间流淌成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每一天的夜晚,在泾源县香水镇喧闹的夜市之中,于阿舍的钩绣小摊如同一座微型而绚丽的小岛屿,静置于人潮汹涌的边际,用斑斓的色彩静静低语。针线穿梭之间,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花苞悄然绽放;灵巧的手指翻动之下,毛线被施了魔法般化身俏皮女孩、憨态动物以及盛满花语的花篮。然而,这些精巧的小天地,竟是由一双曾背负千斤生活折磨的粗粝之手,一针一针编织出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命运给予于阿舍的“压顶重担”,残酷到了令人屏息的地步:婆婆饱受阿尔茨海默病之苦;儿子十八载年华被严重脑瘫囚禁,困于病床方寸之间;丈夫只能去远方工地日夜劳作以换取生活微尘;家中还有三个稚嫩的小女儿……这七口之家无一处不是艰难,生活的灰土覆盖着千钧绝望。但她没有低伏于命运,只是用粗糙却灵巧的手指拈起钩针与彩线,让生命在灰烬中重新织染亮色——这一条钩针牵出的小径,是她囿于家室无法外出务工的唯一微光。于是,针尖默默挑起了生活的全部千斤,又于最寂冷的时刻守护着她心灵岌岌可危的栖息之地。那一朵朵无邪的小花,何尝不是她在内心荒野上种下的希望;那一张张可爱的娃娃笑脸,恰是她为自己未能尽情奔跑的儿子绣出的自由梦想!二十多年的寒暑,钩针在她手中已化为另一种坚忍的利器:既是抚平愁痕的温柔棉帛,亦是刺破阴霾的光束——那是她用以缝补破碎生活、顽强自渡的无言秘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她的艺术世界虽微小,却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创造力。花卉于她钩针下开得分外饱满烂漫,玩偶也仿佛被注入了灵动的生气。这份魔力诞生于其“构思奇巧”的内核:小则玲珑可爱,稚趣无穷,在尺寸上便能令人爱不释手;那份逗人喜爱的特质,又让她的地摊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更让人惊叹的是她搭配色彩的手笔,敢于选择异常绚烂、跳脱常规的五色丝线,在她手上却融汇得天成无痕。这些明亮鲜活的色调不仅仅是视觉的焰火,更是她将自己内心积蓄的渴望与生命力泼辣大胆地倾注于方寸天地之间——灰暗岁月囚禁了她的身躯,却始终无法锁住她在艺术中奔流绽放的渴望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于阿舍的创作全然超越了单纯谋生的边界。那摊子上每一朵绚烂的花开,每一个绽开微笑的布娃娃,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最深沉而无声的挣扎与守护。一针紧压一针的漫长钩连,使她的艺术悄然与生活血脉交融——钩织的不仅是精巧,更是一介民间艺人以辛酸书写的尊严勋章。那并非仅是民间技艺的延续,而是用针尖直指深渊般命运的顽强控诉:即使人间风雨再狂疾,心火亦能刺穿阴云;纵使足下泥泞深陷,生命也能在方寸之地上开出不凋的春天之颜!</span></p> <p class="ql-block"> 于阿舍的“无师自通”实则暗合了泾源刺绣“生活即课堂”的传承传统——从外婆的嫁妆枕套到母亲的鞋面花样,民间技艺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她独创的“站立娃娃”造型,既是对传统花卉刺绣的突破,更是对生命站立的渴望投射,其作品《站立少女》系列中,每个娃娃的底座都暗藏加固结构,恰似母亲托举生命的双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今摊子前顾客盈门,小摊如流彩溪流轻快地流淌着几分微薄的生计曙光。纵使前路依旧崎岖不平,于阿舍却以针尖作笔,彩线为墨,正于粗粝命运的幽暗中穿针引线——她不仅钩绣,更在钩绣一片抵抗黑暗的花繁似锦,是将每一滴命运的泪水,都钩成了花朵上最晶莹饱满的朝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微小而沉重的花朵提醒着我们:当一个人不屈服苦难,将荆棘绣成玫瑰,那手捧之物便成了人间最坚实瑰丽的刺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当于阿舍用钩针为脑瘫儿子制作“站立训练娃娃”时,她实际上在完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实验——将生存困境转化为创作母题,把生命重负编织成美学符号。这种源自民间、扎根艰难的艺术表达,不仅延续了泾源刺绣“ 七彩反差”的色彩哲学,更开创了“创伤治愈型”非遗传承新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于阿舍们用针线编织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当代中国民间艺术最动人的精神图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知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于静宁云鹤书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7月</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王知三履历</font></b></div><br><br> <font color="#ed2308"> 王知三 </font> <font color="#ff8a00">名举章 字知三 男,汉族,生于1946年11月。祖籍静宁县曹务镇张屲村下庄社。民进会员,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文化、新闻、文学艺术工作。<br><br> 退休前曾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静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静宁县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静宁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静宁县政协第5届常委。</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 社会兼职</font> <font color="#39b54a">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1—5届理事。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5年,现为名誉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纤维顾问;受聘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主要业绩</font> <font color="#39b54a">受家族民间文化环境的熏陶,酷爱民间文化和乡土文艺。 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事象,地方历史掌故。编辑、出版《静宁民间故事》《静宁民间歌谣》《静宁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40年来他跑遍关陇大地、静宁县的24各乡镇,拍摄各类照片、视频60多万张,搜集整理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创办并主编内部刊物《静宁摄影》《关陇民俗》《成纪文苑》《西北民俗研究通讯》等文艺、学术报刊。至目前出版编著有《静宁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羲皇颂》《阿阳风情》《关陇文化探微》《甘肃民俗》《王知三文集》(6卷本)《关陇民俗文化散论》《关陇剪纸研究》《关陇民俗文化文论》《节日探源—话说陇东民间节日》等96本,2021——2023年组织完成了《界石铺镇志》《继红村志》的编写,即出版发行。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展演、播映各门类作品千余件,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多次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嘉奖表彰,曾获优秀编辑、微影视创作优秀导演、优秀新闻工作者、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font><br><br> <font color="#39b54a">积极为关陇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论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建设等,撰写策划方案、组织实施。先后为甘肃一些县市、宁夏、青海、江西、甘肃策划大型文化、旅游方案300多项,为静宁县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地方历史、苹果文化、乡村旅游建设撰写策划方案,发掘、探讨、整理、编写、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基础工作,建成了余湾乡苹果文化展馆、雷大镇仙人峡景区、曹务镇民俗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静宁县成纪文化城、界石铺镇高堡村村史馆、城川镇村史馆等10多处旅游景点。</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理论贡献 </font> <font color="#39b54a">王知三在从事地方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来,在国内民俗文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理论观点有: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提出了“伏羲文化圈”“关陇民俗文化圈”的理论。伏羲文化圈的提出,彻底解决了伏羲文化地域争论的问题;二是“关陇民俗文化圈”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关陇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狭窄的地域辖属问题,扩展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地,解决了地域文化相互争夺资源的文化怪圈。三是在国内首次提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的口号,并为定位和打造六盘山地区及静宁红色旅游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在2010年,又提出“妈祖文化圈”的理论观点,使东南沿海一带马祖文化现象有了理论规范。同时,近年,对宁夏泾源、隆德、西吉、固原,甘肃庄浪、静宁、崇信、泾川、灵台等县传统文化的定位、开发利用等都有理论涉及,并倡导六盘山地区黄金旅游线的建立和拓展。2015年,提出静宁县苹果文化、红色文化、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并进行论证推广。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都为当地民间文化、民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伏羲文化研究</font> <font color="#39b54a">他采风田野,在六盘山地区的各县农村,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人类诞生、洪水世界、荒蛮时代的神话传说,内部出版《成纪神话》,引起国内神话研究学界的高度赞誉,策划、组织在静宁召开“伏羲文化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70多名神话、民俗、文化学学者、专家莅临静宁,对伏羲文化进行地域性研究。研讨会有学者首次发布“伏羲”氏早在7800年前创造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可提前2000多年时间;认同古城纪的地域范围,确立了“伏羲文化圈”的理论;以《“华胥“与“雷泽”辩》《伏羲生地辨析》《关于治平成纪的命名浅析》《成纪南迁史实》等为题,引经据典,对伏羲生地、功德、业绩等学术争鸣问题和伏羲地域文化的困惑、说法,深入探讨,标新立论、予以公正客观的论证。</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成纪文化研究 </font> <font color="#39b54a">王知三专事关陇地区地理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发掘历史文献,撰写论文《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研究窥视》《关陇神话圈与精彩的神话时代》《西王母传说的演化》《关于伏羲文化圈》《关陇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问题试论》《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思考》等20多篇。十多次组织国内学者、专家继续对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旅游资源、西王母文化、庆阳香包艺术进行考察、论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多次参与并完成国家重点课题,策划“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创建方案和六盘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方案、完成泾源县王洛宾文花园的规划、建设。</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摄影艺术 </font> <font color="#39b54a">组织成立了关陇地区第一家县级摄影协会——静宁县摄影工作者协会,多次组织开展摄影展览、采风、交流、培训活动。曾组织举办大型摄影艺术展览“今日静宁”“革命业绩光照人间”“巾帼风采”“爱我家乡”等。策划、组织《西北风情》大型民俗摄影展览赴上海展出,他第一次把西北民俗风情带到上海,受到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拍摄了60多万幅反映关陇地区的民俗资料照片,建立地方民俗文化图片资料库。</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书香之家”</font> <font color="#39b54a">事迹 他是当地读书、藏书、著书最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在静宁阿阳实验学校建立了2000册的“甘肃作家书库”,2023年联系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为静宁特殊教育学校捐赠图书210套、作家个人图书40多本。先后为静宁县图书馆、读者赠送自己的编著10000册,受到甘肃省文化厅、省总工会等8个部门的奖励。<br></font><br> <font color="#39b54a"> 除了工作之外,他把大半生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写作上面。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在互联网创建了美篇、快手、抖音、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微博,在新浪网、56网、中国民俗学会网、百度网等网站开设自己的博客,发表新闻类、地方历史研究、红色文化、民俗事项等文章一万多篇、图片15万多幅。阅读量近400多万人次,开办民俗文化讲座60多场。他基本上天天出去拍视频、图片,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为单位、企业、个人策划、编导、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纪录片100多部、快手、抖音上传短视频3000多个。</font><br><br> <font color="#39b54a"> 他坚持写读书日记50多年,出版了《世事心语》,现保存了300多万字的日记资料,这些日记资料成为静宁文化的珍贵资料。</font><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7月15日</div><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