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话母校

毛宪民

<p class="ql-block"> 今年7月7日,我收到了单位离退处封处长的电话,告之要在京南大兴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2025年度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培训班”,从9日至11日三天住两晚,问我能否参加?</p><p class="ql-block"> 我二话不说表示“去〞!“参加”!并且,进一步反过来请求处长一定要把我报上去。</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这么干脆的决定,是因这个院校是我曾经的母校。当年的文化部1984年首次招收政工、人事、保卫的再职人员,我符合条件积极报名,故我在不到全国考试的一月时间内,认认真真地复习,全身心地投入社会高考,终于被这所院挍录取,成为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听到让我去参加离退休干部培训,心情似如开闸的流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弹指一挥间呀,屈指数来已经有40余年了。</p><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上午,按照通知8:30分在中国文旅部(南区)百名离退休干部集合,乘坐大巴班车前往大兴区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培训学习。</p><p class="ql-block"> 10点左右,班车将我们带到院校正门(南门)。</p><p class="ql-block"> 我兴奋地下车,眼前的景象其主楼即教学楼宏伟壮观,与四十年前的学院还均是平房建筑,简直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现今基础设施、楼宇建筑、园林管理等都很完善,完全融入了现代化的规划和人文管理科学模式状态。</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感叹:“真是今非昔比呀!〞</p> <p class="ql-block">  由于,组织者要求大家休息片刻后,要求马上到第二报告厅开会并领取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在前往4号宿舍楼时,边走又走马观花地进一步观察了院校的各个角落,真的是有些不认识了,环境变化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母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现如今名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4年,我被学院录取政治专业,同时学院还设置文化管理、电影管理专业,简称“政工班“、“文管班”、“电影班”,每班有学员约40余名,共计130多名。</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是学院文化管理教育的初创时期,基础建设设施薄弱,各种条件不够理想,我们戏称谓“黄浦一期”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好了,我们放下行李后,即去第二报告厅参会。</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报告厅后,组办者非常贴心地将参会者的姓名放在每个座位的桌子上,使大家秩序井然地按照姓名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不由得使我内心感受到了温暖。</p> <p class="ql-block">  傍晚自由活动时间,我们想走出学院南门看看其周边环境,无奈被门卫保安劝退,因部培训主办者要求学员封闭式管理,我理解这样也好,我们尽可以细致地观察学院院内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南门正北小广场建有主楼即教学楼,其中间建筑抱厦横幅镶嵌金黄色字:“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计13字。</p><p class="ql-block"> 据一位来学院开会、学习多次的老同志告之,这座教学楼的建筑与延安党校的主楼构造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教学楼西侧,看到建有篮球、羽毛、网球场,还辟有一体育健身器具器械场地。</p><p class="ql-block"> 这与我们那时真是今非昔比,我记得那时好象除有一篮球场外,没有什么体育器具器械,为打乒乓球还要将教室桌椅靠墙,这样好放置乒乓球案,以供学员休闲娱乐一下。</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西北角落正门时,我记得这里应该是当时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正门,其水泥门框处悬挂白底黑字学院名。可如今已没有了水泥门框,只是设置进入小车道闸栏杆,非常的不起眼。</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我们从学院西门出去散步,除了有一条普通的马路外,四周沧桑荒凉。而如今这条马路(称林校路)拓宽了,不但车水马龙路人多,而且竟然还设有公交汽车站,马路西侧还建有参差错落林立的居民楼了。</p> <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再顺此往东,环境已经大大的改观,西门北侧建有咖啡厅和“和苑〞展示学员美术画作展厅,以及均六层高的四栋楼,除其中一栋教学楼为“数字文应用课堂”外,其他向东排列的是1至3号楼,即是学员宿舍楼。</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西门向东马路南侧的4号楼,共计四层内有电梯,每间均有卫生间的标间,与宾馆酒店标间无异。</p> <p class="ql-block">  我使劲地回忆学院过去熟悉的印象,凭着些许记忆,以丈量步伐来确定我们当时的校舍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我们校舍是从北至南的几排平房,我班在最北一排,东西长约30米,排房中为走廊,分出南北屋,室内安放床铺住三人,排房东中部为洗漱室和男女厕所。</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班里的男女学员都住在这一排房内,可见当时学院条件与今日设施硬件无法相比,真是简陋、尴尬共存。</p> <p class="ql-block">  我走出4号宿舍楼,被眼前的园林生态园环境所吸引,号称“水系〞的池塘一直蜿蜒至“双柏书屋〞(美丽中国学习中心)。</p><p class="ql-block"> 哪里的地基,应该就是我们当年曾经住宿生活的校舍?!</p><p class="ql-block"> 绿水池塘围以假山石和芦苇等绿植,岸边还建有一绿瓦檐角飞扬的翠亭,古色古香,再加之小桥流水,喷泉溢出水花,更加增添了环境优美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对了,池塘碧水荡漾,天鹅飞禽在水中游曵,这里已经成为了她们安居悠闲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倘佯在学院各个角落,几栋楼区分别为“报告厅〞、“文体中心”、“演播厅”、“文化科技运动空间〞以及“第二报告厅〞等。</p><p class="ql-block"> 学院总占地面积24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学院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齐全,具有现代化教学和生活设施,目前可同时容纳460人在学院培训,仅餐厅就设置有四个。</p> <p class="ql-block">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每年要组织和举办200多次各种文化和旅游干部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党建智慧化水平。</p><p class="ql-block"> 我这次参加“2025年度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培训班〞,虽历时三天(7月9-11日)学习,但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在2025度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培训班“开班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后与参会的离退休干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三天来,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杨宏伟传达学习:《全国老干部局长培训班情神》;驻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一级巡视员吕留献专题辅导:《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持之以恒模范遵纪守法规矩》;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师英杰专题辅导:《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书记、局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于虹专题辅导:《高质量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p> <p class="ql-block">  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耿恒杰工作交流:《离退休干部局进一步加强对离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措施》;离退休干部局生活服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敬邦工作交流:《离退休干部局开展旅居康养的经验做法》;以及学员代表交流分享:《如何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p> <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三天在母校的培训学习,使我更加自觉地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廉洁自律;更加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是啊,当我今天要离开教育我的学院、我亲爱的母校时,内心十分激动、深情地回眸:祝福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日新月异、越办越好!</p> <p class="ql-block">  附录:</p><p class="ql-block"> 衷心的感谢老同学王雪琴女士、孔繁亮先生提供的全校和全班同学的毕业照片,以此留下同学们青春的回忆,留下珍贵的、永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1、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首届毕业生与学院领导及教职员工合影留念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五日于北京黄村</p><p class="ql-block"> 2、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政工班首届毕业生及院领导合影留念 1986.7.19于北京黄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