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塔林是爱沙尼亚首都,位于芬兰湾南岸,历史上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塔林东西靠海,是一座既能看到日出又能看到日落的城市,也是北欧唯一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塔林的历史颇为复杂。它最早是芬兰乌格尔族居民于10世纪建造的一座为北欧航海贸易提供服务的要塞。而“塔林”一词源于1219年丹麦人占领塔林后所建立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托姆比亚城堡是塔林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群,位于塔林老城区海拔50米的座堂山上,最初为13世纪丹麦占领时期建造的石头城堡,又称“丹麦城堡”。</p> <p class="ql-block">位于塔林老城中央的圣奥拉夫教堂,是丹麦征服后建立的第一座教堂,最早的书面记录可追溯至1267年。它开启了塔林作为波罗的海东岸宗教中心的地位。14世纪经大规模改建后形成哥特式风格,其尖塔曾高达159米,长期作为波罗的海区域的航海路标。现存高度为123米,仍保持着世界最高教堂之一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227年,丹麦将塔林部分统治权移交给德意志地区的天主教军事集团“条顿骑士团”,这种共治格局一直维持到1346年。这使塔林在中世纪形成了独特的双元统治体系:条顿骑士团作为政教合一的神权组织,在共治期间逐渐掌握了实际控制权,而丹麦王室更多保留象征性统治和税收权利。期间,1248年在与卢比克建立联盟之后,塔林还成为了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的重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被分为上城和下城两个行政区域,各自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由丹麦王室和条顿骑士团控制,是政治和宗教中心,体现军事宗教特色。</p> <p class="ql-block">条顿骑士团依靠教会权威和武装力量,享有实际军事控制和宗教事务管理权。始建于1265年的城墙系统,到14世纪已建成2.4公里长、14-16米高的坚固防御工事,配有46座塔楼和6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石砌城墙及木质廊桥是中世纪防御工事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位于托姆比亚城堡南侧花园里的赫尔曼高塔,高46米。现存塔体始建于1360-1370年间。采用石灰岩砌筑,立面呈现出典型的中世纪防御塔楼风格:底部墙厚达3米,向上逐层收分。顶部观景平台设有垛口,原为弓箭手射击位。这座炮塔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成功的征服者都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上面。现在,赫尔曼塔每天日出都举行国旗升降仪式。</p> <p class="ql-block">赫尔曼塔一侧粉红色的巴洛克式宫殿汤帕,始建于13世纪,最初由条顿骑士团建立,后历经汉萨同盟时期的发展,在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进行了改扩建。这座粉色宫殿与中世纪灰色塔楼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见证了汉萨同盟、瑞典王国和沙俄帝国等多轮统治更迭。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议会大厦所在地,兼具历史价值与政治功能。 </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城的圣母主教座堂,始建于1233年前,由日耳曼人创建。其主体建筑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14世纪哥特式主体与18世纪巴洛克式尖塔。它是北欧中世纪宗教扩张的产物,反映了丹麦和日耳曼文化的影响,见证了爱沙尼亚中世纪宗教的变迁,被视为爱沙尼亚的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居地,享有较大自治权。城市议会依靠汉萨同盟支持和商人阶层,享有商业管理和日常行政权,并建立了完善的商业行会制度和贸易管理体系。</p> <p class="ql-block">在下城的拉科雅广场上,鹅卵石地面和周围的历史建筑,都彰显着塔林老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个广场布满了货摊,成了一个集贸市场,呈现出汉萨同盟商业城市的典型风貌。</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有一座北欧地区最古老的市政厅, 始建于14世纪,引入了北欧和德意志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它是塔林城的象征。市政厅高耸的八面棱体塔楼,是其标志性元素。顶端威然屹立着塔林的守护者托马斯雕像。</p> <p class="ql-block">位于托姆比亚山脚下的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3世纪。该教堂供奉渔民和水手的主保圣人圣尼古拉。白色基座与黑色多层次塔顶构成中世纪教堂的典型外观。现为音乐会举办地及宗教艺术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连接上城和下城的是塔林的两条腿:长腿街(Pikk Jalg)和短腿街(Luhike Jalg)。其中长腿街以一只长腿靴为标志,它一头连接始建于1380年的四层长腿塔楼,另一头连接当年德国贵族们的住宅区。它是通往托姆比亚堡的交通运输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腿街的一处街景。石砌城墙、鹅卵石街道都极具中世纪特色,墙上挂有画作,是当地艺术家在售卖作品,远处还能看到具有代表性的尖顶建筑 。</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之门(Viru Gates)又称维鲁大门,是塔林老城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于老城东部,其标志性特征为两座对称的圆柱形红顶圆塔,高约25米,初建于1345至1355年间,是中世纪塔林老城城墙的一部分,融合了防御功能与哥特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两座塔楼属于中世纪防御工事,反映了塔林作为汉萨同盟重要城市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1346年丹麦将爱沙尼亚北部卖给条顿骑士团,塔林被纳入利沃尼亚联邦,德意志贵族垄断了土地和权力。这一统治格局一直持续到16世纪瑞典的征服。1561年瑞典吞并塔林的时候,托姆比亚山的防御设施得以扩建和加强。</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两座身着长袍、头戴兜帽的黑色雕塑,展现了中世纪修士形象。</p> <p class="ql-block">街道由鹅卵石铺成,两旁建筑保留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石砌墙面与色彩明快的墙面相映成趣。远处尖顶建筑是老城的教堂或塔楼,展现出塔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1700年俄国和瑞典爆发了“大北方战争”。俄国战胜瑞典,夺取了包括波罗的海在内的大片芬兰湾沿岸的土地。1710-1918年,爱沙尼亚受俄罗斯帝国统治长达200多年。这是1718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为他的爱妻叶卡捷琳娜一世在塔林建造的卡得里奥皇宫。</p> <p class="ql-block">卡德里奥宫的外围是卡德里奥公园,它同样是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巴洛克式庭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位于托姆比亚山丘顶部,建于1894-1900年,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建造的东正教教堂。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以红砖与石灰岩混合,穹顶镀铜,装饰华丽马赛克壁画。建筑为俄罗斯复兴式风格,五座深灰色洋葱头穹顶,是塔林最大且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用13世纪抗击条顿骑士团的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是俄罗斯帝国为强化波罗的海地区统治而建,政治象征意义显著。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它象征着俄罗斯帝国统治而引发争议,现作为建筑杰作被保留。</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制高点上鸟瞰塔林,深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而震撼。这座历经丹麦、德国、瑞典、俄罗斯等国统治的古城,其建筑群展现了13-16世纪汉萨同盟殖民活动的独特历史,融合了封建领主统治与贸易中心共存的防御体系,成为国际世俗基督教会文化交流的典范和多文明碰撞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北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市典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