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是我们此次行程中的第一个省会城市,也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口岸,其历史及文化乃至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可圈可点。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择其精华粗略欣赏了一下而已。 第一站来到福州近郊的制高点鼓山景区。<div>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 ,闽江北岸,离福州市区7.5千米 ,属双鼓横断山脉 ,与南岸的旗山隔江相峙 ,鼓山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5千米 ,总面积达49.7平方千米。<br>鼓山位于福州盆地边缘 ,由屴崱峰、白云峰、狮子峰、钵盂峰等组成 ,主要由距今9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晶洞碱性花岗岩组成 ,有山川、峡谷、岩洞等地貌 ,平均海拔800米 ,最高峰屴崱峰海拔998米。 鼓山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兼有山地气候特点,气候温暖湿润。 <br>鼓山集山岳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宋朝至今皆为福州首选的游览胜地,素有“今古名山”之称。 鼓山建有鼓山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有鼓山十八景,名胜古迹约有260多处 [,其中鼓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div><div>由于行色匆匆,我们只是登上鼓山山顶,鸟瞰了福州市区的壮丽景色。</div> 福州市容尽收眼底。 据说是守卫东南沿海的远程雷达站,位于整个福州市的制高点。 第二站来到了位于鼓山山腰的东南名刹涌泉寺。<div>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br>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br>涌泉寺,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br>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规模。<br>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br>清代,鼓山涌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场,台湾府属福建省,按规定,台湾僧人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 <br>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是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是汉传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建成的第—座寺院。 <br></div> 相传涌泉寺泥金匾额乃康熙皇帝书写钦赐。 拜谒涌泉寺之后,已经是中午时分,下山用膳。之后去游览了福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三坊七巷。<div>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鼓楼区的核心文化遗产区,以其独特的里坊格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以下是该街区的核心介绍:<br>历史沿革与地理布局<br>形成背景:三坊七巷起源于两晋时期,晋安郡太守严高修筑子城后逐渐形成居民区雏形。唐元和十四年称“桂枝里”,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扩建“罗城”,最终于明清时期定型为“三坊七巷”格局。<br>地理范围:街区占地约40.2公顷,位于南后街西侧,东起南大街,西至安泰河,北至杨桥巷。其“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与东侧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呈对称分布。<br>建筑特色与保护价值<br>建筑风格: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以马鞍墙和穿斗式木构梁架为特色。马鞍墙呈流线型,既美观又实用;穿斗式结构则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稳定性与艺术性。<br>文化地位:被誉为中国东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古民居街区之一,也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br>人文价值与代表性人物<br>文化积淀:街区内诞生了众多历史名人,如林则徐(故居位于光禄坊)、严复(故居在杨桥巷)、沈葆桢(故居在宫巷)等,他们的故事与街区紧密相连。<br>民俗传承:保留了福州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如闽剧表演、传统节庆等,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延续性。<br><br><div><br></div></div> 街区内的林则徐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如何为美篇添加音乐?</p> 街区内古树参天,绿荫蔽日,整条街道旗幡招展,商肆林立。可以想见当年商贾云集,交易兴隆的盛景。<div><br></div><div><br></div> 汉服女子。 每条小巷都有它深厚的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