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无形的旗帜,青年是有形的力量。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考验中,青年群体的作风底色,既是个人成长的“压舱石”,更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如何让青春力量与优良作风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br> 青年的作风短板,往往藏在“成长的烦恼”里。有的青年刚入职场就染上“浮躁病”,把“走捷径”当智慧,将“混日子”作选择;有的在基层岗位患上“软骨症”,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缩;还有的在网络空间滋长“散漫气”,言论随意失矩,行为突破底线。这些看似个体的“小问题”,若不及时纠偏,很可能演变成群体的“大隐患”。毕竟,青年的作风偏差,不仅会消耗社会信任,更会透支未来发展的元气。<br> 回望历史,青春与作风的碰撞总能迸发耀眼光芒。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老一辈青年用过硬作风诠释了责任担当。如今,抗疫一线的“90后”医护人员、扶贫路上的青年驻村工作队、航天团队里的青年工程师,他们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证明优良作风始终在青春血脉中传承。<br> 培育青年作风,既需“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更要“实打实硬碰硬”的锤炼。思想上要播撒“种子”,通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主题党日团日等载体,用身边榜样的故事解读作风内涵,让“清廉、务实、担当”成为青春共识。实践中要搭建“舞台”,把青年放到项目攻坚、信访接待等吃劲岗位,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磨掉“骄娇二气”,练出“真才实学”。制度上要筑牢“堤坝”,建立青年作风档案,将日常表现与评优晋升挂钩,让“躺平者”没市场,“奋斗者”有舞台。<br> 青春的模样,就是未来的模样。当每一位青年都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工作,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对待任务,作风建设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既是青春对时代的承诺,更是时代对青春的期许。(拱桥镇 肖婷婷)<br>